中醫理論里的消渴症到底是不是糖尿病?中醫真的拿糖尿病沒辦法嗎?

消渴症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癥狀。中國傳統醫學的消渴症始見於《黃帝內經·奇病論》,名為消渴。中醫所論消渴,肺熱傷津、口渴多飲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飢為中消;腎不攝水、小便頻數為下消。肺燥、胃熱、腎虛並見,或有側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很多人從消渴症的描述中認為,消渴症就是西方醫學的糖尿病,認為兩者的癥狀都有「三多一少」。其實不然,中醫學的消渴症根本就與糖、胰島素無關,西醫的糖尿病以糖與胰島素的作用而為醫學的標的。消渴症關於吃梨的故事很多人都聽說過,就是一個消渴症患者感到口渴時,就開始吃梨解渴,一直吃到不渴為止,反而對疾病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對於糖尿病是不可行的,糖尿病患者禁忌食用含糖的食物,又怎能連續吃梨呢?

而且從治療方面來說兩者的理念是截然相反的,消渴症主張「補」,而糖尿病忌諱的就是「補」,糖尿病是以血糖指標為唯一依據的,而消渴症則不然,就是說,血糖指標正常的人同樣可能是消渴症患者。這兩者就不是同一類疾病。

有人說,西方醫學無法治癒一個糖尿病患者,只能靠終身吃降糖葯維持,那麼為什麼不試試中醫呢?目前主流治療糖尿病的中藥材或者中藥製劑的主要成分為,玉竹、山茱萸、葛根、蒼朮、山藥、麥冬、知母、君葯人蔘等,這些藥材能夠調節胰島分泌功能,恢復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消除胰島素抵抗(IR),促進胰島β細胞再生,確實能起到調節血糖作用。

但是中藥藥效緩慢持久,需要長期服用才能顯現出療效,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西藥雙胍類——鹽酸二甲雙胍等,磺脲類——格列齊特等藥物起效更快,使患者血糖更穩定。對於糖尿病血糖偏高的初級患者,可以考慮中藥材降糖,對於偏重者,還是得西藥。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