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的病因病機、診斷鑒別、治療手段!

一、什麼是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中年以後,女性較多發生的一側面部肌肉周期性不隨意活動的疾病。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

二、面肌的組成

1、顱頂肌

顱頂肌闊而薄,左右各有一塊枕額肌,它由兩個肌腹和中間的帽狀腱膜構成。前方的肌腹位於額部皮下,稱額腹;後方的肌腹位於枕部皮下,稱枕腹。帽狀腱膜很堅韌,連於兩肌腹,並於頭皮緊密結合,而與深部的骨膜則隔以疏鬆的結締組織。枕腹起自枕骨,額腹止於眉部皮膚。枕腹可向後牽拉帽狀腱膜,額腹收縮時可提眉並使額部皮膚出現皺紋。

2、眼輪匝肌

眼輪匝肌位於眼睛周圍,呈扁圓形。能使眼睛閉合。由於少量肌束附著於淚囊後面,當收縮閉眼時,可同時擴張淚囊,促使淚液經鼻淚管流向鼻腔。

Advertisements

3、口周圍肌

口周圍肌位於口裂周圍,包括輻射狀肌和環形肌。輻射狀肌分別位於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在面頰深部有一對頰肌,此肌緊貼口腔側壁,可使唇、頰緊貼牙齒,幫助咀嚼和吸吮;還可以外拉口角。環繞口裂的環形肌稱口輪匝肌,收縮時關閉口裂(閉嘴)。

4、鼻肌

鼻肌不發達,為幾塊扁薄小肌,分佈在鼻孔周圍,有開大或縮小鼻孔的作用。

三、面肌痙攣的發病原因

面肌痙攣的主要發病原因是炎症、神經受壓、神經損傷,但其確切的原因尚不清楚。

在炎症性原因中,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最大,此時面神經麻痹為主要癥狀,此後繼發麵肌痙攣。

神經受壓是更可能的病因,其中常見的有椎體骨突出、Paget病、橋的變位、腫瘤、動靜脈畸形、迂迴性動脈瘤、正常動靜脈壓迫面神經等因素。

Advertisements

四、面肌痙攣的臨床表現

  1. 陣發性一側面肌不自主的抽動,雙側患病者僅佔0.7%。

  2. 起初是眼輪匝肌痙攣,逐漸擴展到一側面部其他肌肉。

  3. 口角肌肉痙攣易被人看見,重症累及同側頸闊肌。

  4. 痙攣程度輕重不同,可被精神緊張、疲勞、自主運動而加劇,睡眠時消失。

  5. 部分患者有同側舌前味覺、同側聽覺障礙。

五、面肌痙攣的診斷鑒別

  1. 間歇性強直性痙攣癥狀;

  2. 波及眼瞼、口角、頸部;

  3. 大部分是一側性,僅極少數為雙側性;

  4. 睡眠過程中也出現痙攣;

  5. 無強迫感;

  6. 不能有意識地停止痙攣;

  7. 不可能再現同樣的痙攣;

  8. 精神、軀體性緊張及面部隨意運動可誘發痙攣;

  9. 痙攣不超越面神經支配區域;

  10. 多見於中年婦女,小兒不發生。

  11. 眼瞼痙攣有些眼瞼痙攣伴有輕微的口角運動,難以與雙側性面肌痙攣區別。

其區別點如下:雙側性面肌痙攣,左右兩側不同時出現,但眼瞼痙攣則同時出現。前者可見眼瞼同程度的口角上移,但後者口角運動很微弱。

六、面肌痙攣的三全循法針刀治療

基於面神經的解剖結構、血液供應、病因病理等特點,針刀治療面肌痙攣的部位可選擇:

1、頸部治療

棘間:棘間隙進針刀點,於棘間正中刺入松解棘間韌帶,突破棘間韌帶達黃韌帶外緣,病人感覺到麻、脹后出刀。棘旁:於棘旁0.5CM處進針,提插松解棘旁的組織,達骨面後向外鏟切2-3下,病人一般會有脹痛的感覺,即出刀。

頸椎前後結節:棘旁1.5CM進針刀達關節骨面后松解關節囊及附著的軟組織,有突破感即為刀割關節囊的刀感,提插針刀「+」字切割關節囊,最後將針刀斜向外側,於關節突的外緣鏟切2-3下即出刀。

神經出口:頸椎關節突外緣滑行達神經出口,松解神經出口的軟組織並輕觸神經有麻串感即出刀。

2、頸乳突孔治療

乳突孔在乳突的后緣基部,針刀松解乳突周邊頭夾肌,二腹肌后刀頭對對側眼外角,緊貼乳突基部內面延乳突基部達乳突孔,深約3.5cm,其層次為皮膚---淺深筋膜---胸鎖乳突后緣---頭夾肌---二腹肌后腹---莖乳突孔---觸激面神經主幹。

3、面部神經的觸激

在面部具有痙攣的肌組織所支配神經區域進行松解觸激。

4、面部肌肉的刺激治療


聲明:以上分享的內容,不作為臨床診療依據,僅供學習參考資料,嚴禁使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有內容涉及版權,請聯繫作者。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