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十二正經、奇經八脈(三)

足陽明胃經

從鼻翼旁始,入上齒,繞唇,由耳前到前額,下行經人迎,沿喉入缺盆。穿膈,絡脾,屬胃。外行之主幹,從缺盆經乳中、臍旁到腹股溝,沿大腿前面偏外至足背,進第二趾外端。又支至大趾內側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該經從承位穴至厲兌穴,計45穴,主治消化、神經、精神、呼吸、循環系病症。

若陽氣有餘,就會怕人和火。同時因木克土,易恐懼和心跳。陽盡轉陰,陰主靜,就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呆在屋裡。如陽熱過盛,也會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類似瘋狂。胃氣厥逆,則腹脹腸滿。胃為水谷之海,主生營血,胃液有病,則營血不生,而發生貧血症疾。溫氣淫伕,則汗自出。因本經之脈,循行鼻部,環繞唇齒過咽入胸腹,所以發生鼻出血或鼻窒。另外口眼歪斜,口唇乾裂,頸腮腫痛,咽腫等症,均與本經有關。胃居中焦,屬土,土不制木時,則水濕不利,水氣滲溢經絡,侵入腑臟,則成膨脹水腫之症,凡經脈所經過之處,壓按則疼,足背上尤為明顯,甚者次趾不能用。如為實症,陽氣過盛,則經脈所過之處,觸診則發熱。胃氣胞實,則消化自強。常見飢餓中消之症,小腸受熱邪則小便發黃。陰氣過盛,則腹部冷脹而顫慄。陽氣虛弱,則水谷不化,停滯中焦,發生腹滿之疾患。本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辰時最旺盛。辰時(7~9點)練功最佳。

足陽明胃經循行:1.承泣;2.四百;3.巨髎;4.地倉;5.大迎;6.頰車;7.下關;8.頭維;9.人迎;10.水突;11.氣舍;12.缺盆;13.氣戶;14.庫房;15.屋翳;16.膺窗;17.乳中;18.乳根;19.不容;20.承滿;21.梁門;22.關門;23.太乙;24.滑肉門;25.天樞;26.外陵;27.大巨;28.水道;29.歸來;30.氣沖;31.髀關32.伏兔;33.陰市;34.梁丘;35.犢鼻;36.足三里;37.上巨虛;38.豐隆;39.條目;40.下巨虛;41.解溪;42.沖陽;43.陷谷;44.內庭;45.歷兌(圖240)。

足陽明胃經主要穴位:

承泣穴,眼平視時,位於瞳孔直下,下眼眶邊緣上方。主治目赤腫痛、流淚、夜盲、視物不清、口限咼斜、眼瞼瞤動。用力戳點則口歪眼斜。

大迎穴,位於曲頷前1.3寸,骨陷中動脈處。主治牙關緊閉、口咼、頰腫,齒痛、顏面神經疾患、耳下腺炎。頭維穴位,於額角入髮際5分。主治頭疼、腦充血、視力缺乏、風眼諸症。

缺盆穴,位於乳中線直上鎖骨上窩之中點,天突旁4寸。主治頸強、頸項偏痛、上肢麻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盤中痛。穿刺點插則不能站立。

天樞穴,位於臍中旁開2寸。主治腹痛、腹脹、腹泄、痢疾、便秘、嘔吐、月經不調、痛經諸症。氣衝突,臍下5寸,曲骨穴旁2寸。主治外陰腫痛、疝氣、月經不調、腰痛、飽不得卧諸症。

陰市穴,位於髕骨上緣上3寸,主治腿膝麻痹、酸痛,屈伸不利諸症。犢鼻穴,位與屈膝成直角時,當髕骨下緣韌帶外側陷中俗稱外膝眼。主治膝痛不仁,膝髕腫痛等膝關節疾患。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直下3寸處。主治胃痛、腹痛、腹泄、高血壓、貧血、下肢癱瘓、膝關節病、癲痛、神經衰弱諸症。為全身性強壯要穴。

豐隆穴,位於外踝下8寸處。主治咳喘、眩暈、腹痛、便秘、下肢痛、癲痛諸症。解溪穴位於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上,內、外踝聯線之中點。屬興奮穴之一。主治頭痛、下肢癮瘓、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

沖陽穴,位於解溪穴下1.5寸,當第二、第三跖骨結合部前方陷處。主治足背腫痛、下肢癱瘓、腹脹、齒痛諸症。

陷骨穴,位於第二、第三跖骨結合部前方陷處。主治足背腫痛、胸脅痛、汗多、腸鳴腹痛,可以增加胃的張力。

內庭穴,位於足次趾外間陷中。主治胃痛、頭痛、牙痛、失眠、扁桃體炎、足背腫痛、發熱諸症。

歷兌穴,位於足趾端外側去爪甲角1分處。主治失眠、癔病、扁桃體炎、消化不良、腫足胻寒、貧血、昏厥、足痛諸症,興奮穴之一。

親愛的讀者您好!了解更多武術知識、功夫養生,搏擊防身,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功夫之神(GFZS119),還能與各路英雄相互切磋武藝,提升自我,得到更高的修為。(長按複製)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