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國際葡萄膜炎學術研討會在廈召開

陽春四月,和煦春風裡的廈門格外迷人。這個風景秀麗的海上花園,記憶中鐫刻著新中國眼科學的發展歷程,也將見證我國眼科事業的蓬勃未來。2017年4月1日至2日,懷著滿心的期待,我們在廈門迎來「第六屆國際葡萄膜炎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廣邀國內和國際上在葡萄膜炎診療領域有造詣、有見地的專家學者,聚焦當今眼科葡萄膜炎臨床的創新點和難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楊培增、美國國立研究所的RachelR. Caspi、David W. Li教授、美國國立眼科研究所Chi-Chao Chan教授、StanfordUniversity的David W. Li等國際頂尖葡萄膜炎專家參與。

楊培增教授發表了「Vogt-小柳原田綜合症患者腸道微生物組成及功能的研究」的專題演講,Vogt-小柳原田綜合症簡稱VKH,是我國最常見的葡萄膜炎類型,VKH綜合徵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提出環境因素(微生物)被認為是VKH綜合征,發生的主要又發因素,並且探討VKH患者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結構及其健康對照的差異。

Advertisements

楊培增教授的演講引起了在場專家的一致好評和熱議,紛紛就其研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David W.Li表示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並就此與楊培增教授深入探討。

來自美國國立研究所的Rachel R. Caspi的主題是「IL-22 has anti-inflammatory andneuroprotectiv effects on theretina」,譯:白介素22使視網膜免受眼部炎症的損害,研究了白介素22在不同組織有不同的作用,發現白介素22的保護作用機制可能包括,增強抗炎因子及抑制促炎因子,誘導神經保護通路。

美國國立眼科研究所Chi-Chao Chan教授演講的主題為Behcet』s Disease: AMHC-I-Opathy,譯:白塞病:一種MHC-I類分子病變。發現白塞病與MHC分子等位基因及HLA-B*51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暗示了白塞病具有與MHC-1類分子病變相關的免疫致病機制。

Advertisements

來自Stanford University的David W. Li,發表了AlphaA-Crystallin IsImplicated in 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CytokineGenes(aA晶狀體蛋白對眼組織內細胞因子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的演講,該兩種晶狀體蛋白(a晶狀體蛋白、aA晶狀體蛋白)可阻止不同應激因素誘導的凋亡。

Aize Kijlstra教授發表了New ideas on the pathogenesis ofVogt-Koyanagi-Haradadisease(關於Vogt-小柳原田綜合徵發病機制的新觀點)。

新加坡全國眼科中心白內障部門主任Chee Soon Phaik(徐純碧)發表「Role of OCT in theprognosis of VKH」(OCT在研判VKH預后中的作用)演講。

HyeongGon Yu教授發表The Role of Interleukin-22 in ExperimentaAutoimmune Uveitis(白介素-22及其受體在葡萄膜炎發病中的作用)。

葡萄膜炎的診療技術正在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快步發展,包括對葡萄膜炎新的認識,以及診斷和治療技術的革新。自創辦以來,國際葡萄膜炎學術研討會的初衷不改,也正是因其始終貼近臨床醫生對於學術交流的渴望,國際葡萄膜炎學術研討會「歷久而彌香」,得到越來越多的垂愛和支持。

多位教授表示,感謝華廈眼科醫院集團的精心準備和辛勤付出,為國內外同行搭建了這麼好的交流平台,同時祝賀廈門眼科中心的20周年慶。廈門眼科中心的成長發展史已經成為了中國眼科界的模範案例,形成獨特的華廈模式,激勵著整個眼科同行。期待著廈門眼科中心為中國眼科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為全球防盲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