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家與艾灸

醫學家與艾灸

扁鵲艾灸治療屍厥

西漢韓嬰與其後的司馬遷,都記載了扁鵲診治虢太子屍厥的病例,並且高度讚揚了扁鵲的醫術,說普天之下「盡以扁鵲能生死人」。扁鵲聽后,不以為然,他說:「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毫無疑問,扁鵲的回答既是客觀的,也是謹慎的。儘管人們常說「救死扶傷」、「起死回生」,但是,醫生不是神仙,不可能像神仙一樣「能生死人」。

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扁鵲是以怎樣的救治措施,讓人們認為他「能生死人」呢?

當時扁鵲帶領子同、子明、子游、子儀、子越五位弟子行醫治病,來到了虢國。正巧趕上了眾人都在祈禱,祈求昏死過去的太子,能夠蘇醒過來,恢復健康。祈禱的規模非常大,造成舉國不安。

扁鵲一行人來到虢國宮門之前,本來想著立即進宮,去為太子治療疾病,沒有想到遭受冷落、盤問與刁難,一顆熱心被當頭澆了一瓢冷水。中庶子說:「我聽說,上古的時候有一位神醫叫茅父,他治療疾病很神奇,在草席上,擺設出用茅草扎制的神物。然後誠心敬意,面北背南,頂禮膜拜,向著這個神物念咒語。用不了念十聲,各位攙扶而來的患者,都能立即變成健康人。你的醫術有這樣高明嗎?」扁鵲說:「沒有」。

中庶子眼珠一轉,看了看扁鵲,又說:「我聽說,中古的時候有一位名醫叫俞跗。俞跗治病的時候,能夠用手抓病人的肓膜,吹開病人的九竅,安定病人的經絡,讓死過去的病人復生。你的醫術有這樣高明嗎?」扁鵲說:「沒有」。

中庶子瞥了一眼扁鵲,不屑地說:「我們治療了一個上午,也沒有什麼起色。你的技術這麼差,能有什麼作為呢?你如此低下的技術水平,有什麼把握說能治療太子的病?簡直是痴人說夢,連小孩子都騙不了!」

扁鵲遇到如此的刁難,不免仰天長嘆一聲:「你太不了解我了!這就好像用竹管看天空,想了解的太大,而能見到的太小;又好像用錐子刺大地,想刺的東西那麼廣闊,而所能刺到的地方是如此狹小!我行醫四方,見過、治過許多這樣的病人。你們太子的病叫做屍厥,這是內在的陰氣不能向外發散,在外的陽氣不能向里回歸,氣血不能循環,表裡不能溝通,上下不能升降造成的。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到裡邊看一看太子,摸一摸太子的大腿,應當是溫暖的;仔細聽一聽太子的鼻息,或者用一縷毛髮測驗一下,他應當還有微弱的氣息。如果是這樣,就有生還的可能!」

扁鵲的話,義正詞嚴,閃爍著醫學道理的光輝。中庶子聽完,舌頭一吐,著實吃了一驚,匆匆地進了宮。

中庶子按照扁鵲所說,在虢太子身上一試驗,果然如扁鵲所料!他慌忙報告虢君。虢君一聽先是一愣,然後回過神來,沒等中庶子說完,站起身來就往外跑,鞋子都沒有來得及穿。他恐怕這位過路的高明醫生,一氣而走,太子的病就沒救了。

國君一路小跑,也顧不得君臣禮儀,跑到扁鵲的面前,慌忙施禮:「先生幸臨小國!寡人幸甚!您一定救救我的孩子。如果沒有您的救治,他就要棄捐溝壑,化為糞土。我就這麼一位賢能的兒子啊!他的命……」國君言語未了,已經泣不成聲,鼻涕眼淚流了一塌糊塗。

扁鵲師徒二話沒說,急忙進宮急救。他們一起來到太子的病榻旁邊,經過簡單的診察,立即取出治病的工具,大家一起忙了起來:扁鵲一邊進針,一邊讓弟子準備艾灸,緊接著吩咐煎煮湯藥。子同在一旁搗葯,子明忙著按穴位施灸法,子游順著經絡按摩,子儀復甦虢太子的神志,子越舒展虢太子的肢體。

虢太子經過一翻治療,慢慢睜開了眼睛,他被眼前忙亂的一切弄糊塗了:「你們這是做什麼?!我怎麼了?」

虢君看到太子轉危為安,破涕為笑。大聲說:「我的兒啊!你可嚇死我了!你快謝謝扁鵲先生吧,如果不是他和他的弟子們,你的性命就難說了!他可是你的再生父母哇!」言語之間,虢君又是淚流滿面。

虢太子深為感動,欲強行下床行禮,被扁鵲等人阻止。

經過半月的治療,太子已經逐漸康復。扁鵲告辭,太子留戀不舍,稱其為恩人、再生父母,一定要跟隨扁鵲學醫治病。

眾人挽留,依依不捨,都稱扁鵲能「生死人」,也就是能夠讓死去的人活過來。「起死回生」的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

扁鵲面對眾人的讚譽,坦蕩而真誠地說:「我秦越人不能讓死人復生!只能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虢太子本來就是能夠恢復的病例,我不過盡了一個醫生應當盡的責任而已!話說回來,如果再耽擱得久一些,病情再加重一些,就將『不可救藥』,我也就無能為力了。有病還是要早些治療,才能抓住時機,取得良好的效果啊!」

虢太子經過服用扁鵲開具的藥物,身體逐漸復原。此時,一個念頭漸漸在心中堅定下來:找扁鵲去,他是自己的再生父母!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救死扶傷,才是不朽的神聖事業。

經過長途跋涉,虢太子一行人來到了河北省內丘縣(當時稱「中丘」)。他聽說扁鵲就在附近為人治病,於是就派人前去打聽。虢太子停下來休息,畢竟他是大病初癒的人,長途跋涉已經使他體力耗損大半,他只好停下來等待扁鵲的消息。內丘縣此地因此得名「且停」,後來人們立寺其地,紀念虢太子的到來。因此得名「且停寺」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虢太子終於見到了他的救命恩人扁鵲。扁鵲也被太子的執著所感動,破例收下了這個「高貴的弟子」。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齊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更適陰陽,但服湯二旬而復故。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尚不清楚「熨」是否和艾灸有關。

葛洪鮑姑與艾灸

葛洪是東晉著名醫藥學家,道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人。大約生於公元3世紀後期,卒於公元4世紀前期,享年81歲。他為人性鈍口訥,形貌醜陋,言語率直,好煉丹之術,晚年隱居廣東羅浮山。後人尊稱為葛仙翁。一生著述甚多。他所著《肘後備急方》主要是為了救急之用。葛洪對針灸學方面的成就,突出表現在灸法方面。該書全書93類病證,有30多類採用灸法,包括內、外、傷、婦、五官及傳染病等。所錄針灸醫方109條,其中有99條是灸方。他對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都有比較全面的論述;對疾病的記述和治療,不少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史料。葛洪還大膽用灸法治療急症,如對以吐瀉腹痛為主的霍亂和突然昏厥的卒中惡死,均選用承漿穴救治,並指出「灸十壯,大效矣。」

葛洪樂於拜有知識的人做老師。他的從祖葛玄,在吳之時,煉丹學道,有一套本事,曾授給弟子鄭隱。葛洪知道后,就去拜鄭隱為師,把那套本事學了過來。後來,到了廣東,他又拜南海太守鮑靚為師。鮑靚精於醫藥和煉丹的技術,見葛洪虛心好學,年青有為,就不但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並且把精於灸術的女兒鮑姑也嫁給了他。而後,兩人在中醫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就,一生活人濟世無數。

當時的葛洪行醫於江湖的時候,發現民間很多疾病因為治療的費用很貴而讓不少病人看不起病,導致嚴重的後果。而那時的鮑姑,跟葛洪一樣,內心對於行醫救人有很大的熱情。為此,他們開始在臨床方面做著研究和實踐,特別是對傳染病也很多研究,後來,葛洪與鮑姑更是齊心協力做著臨床針灸治療方面的實踐。正是因為有著一樣的理想,所以同操醫術。歷史上行醫的夫妻,恐怕有名的非其二人莫屬了。

正是兩人的互相鼓勵,使得其二人在醫學方面都有極深的造詣,鮑姑也先後教過幾個徒弟,並且還是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進史書中的女針灸醫生,到現在都非常有名。直到現在都不斷有關於二人的故事流傳。其實吧關於鮑姑傳說有很多,今天咱就說其中的一個。

有一天,鮑姑採藥兼義診回來,走到河邊,看見一姑娘坐在河邊的石頭上,一邊臨水自照一邊痛哭流涕,鮑姑走過去問姑娘出了什麼事情,原來這姑娘臉上長了很多黑褐色的贅瘤,怎麼治都沒治好,本來挺漂亮一張臉就這樣給毀了。鮑姑考慮了下姑娘的病情,心下瞭然,自己所擅長的艾灸真好能夠醫治她的贅瘤。於是就跟姑娘說了要給她治病,然後鮑姑就從隨身的葯囊中取出紅腳艾搓成艾絨,將用火點燃產生的煙氣在姑娘臉上熏灼,在幾次熏灼之後,姑娘的臉先是感覺疼痛,在痛感消失之後又感覺瘙癢,接著那些贅瘤就從她的臉上脫落了,姑娘的臉又恢復如初了,她又變成一個漂漂亮亮的姑娘了。姑娘拿著禮物去感謝鮑姑,結果鮑姑什麼都沒有收,客套一番就採藥去了。

這些在《鮑姑祠記》中有所記述:「鮑姑用越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贅疣,一灼即消除無有,歷年久而所惠多。」由於鮑姑醫術高超,深受當地群眾愛戴,至今在廣州越秀山麓三元宮裡,還設有鮑姑殿和她的塑像,並留有楹聯兩副:「妙手回春虯隱山房傳醫術,就地取材紅艾古井出奇方」;「仙跡在羅浮遺履燕翱傳史話,醫名播南海越崗井艾永留芳」。

孫思邈與艾灸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誦一千多字,有「聖童」之稱。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庄、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固辭不受」,而立志學醫,他的這種認識,是從切身體驗中得來的。他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歲開始,就「志於學醫」,並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后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到了唐太宗年間,孫思邈應召入宮時年逾五十,太宗觀其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竟皆如少年一般,感嘆道:「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為何以多病之身反而能享百歲之壽?歷史上已經做出了無數總結,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孫思邈非常重視日常養生之法,尤其注重艾灸的養生功效。唐史記載:孫思邈在中年之後,經多方研究證實了艾灸的養生祛病功效,開始經常使用艾灸為自己調理身體,最常作用的穴位就是「足三里」。也正是因為長年累月的使用艾灸進行養生,因此到了90多歲這位神醫仍能「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過百歲之後還可精神充沛的著述立說。

孫思邈一生著書80餘部,在後期的多部醫學名著中極力推崇灸法,他的灸法養生理念也一直被歷代醫家視為金玉良言併流傳至今。《千金要方》中就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稱為「長壽穴」。清乾隆年間,一位名為王芷庵的御醫總結孫思邈的艾灸術及歷代灸法良方,並結合祖傳灸法,最終創出完善的艾灸養生法,乾隆皇帝因深感此法的養生祛病,延年益壽之功效,御筆賜名為「太和懸灸」。

王燾與艾灸

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問世后一個世紀,唐代又出了一部醫學名著,它就是王燾所著的《外台秘要》。

王燾,約生於唐總章三年(670),卒於天寶十四年(755),(今陝西縣)人,其曾祖父王珪為太宗朝宰相。王燾出身官宦世家,幼年體弱多病,嘗夠了病痛的滋味。長大後為了治好自己的病,為了強身健體,便在公務之餘,發奮讀醫學著作。與此同時,他母親也進入年老體弱的時期。王燾稟性孝順,母親患病時,長期衣不解帶地照看護理,並遍訪名醫,遍查醫著,尋找良方。俗話說「久病成醫」,慢慢地王燾對醫學漸漸入門。他反對迷信,倡導科學。

唐代時期,宗教迷信思想在社會上非常流行。宿命論和巫術害死了不少人。為了戰勝愚昧和迷信,王燾立志總結我國醫學成就,編醫書,救民眾。當時有人說:「閻王叫你三更死,不可留人到五更。生有時辰,死有死地。」王燾反駁說:「人之所以生病,大多是飲食無節制而傷脾胃,縱慾過度而傷元氣;外感風邪而生寒熱等。這些都是人為造成的,怎麼能說是閻王早就定下來的呢。只要注意保養,有病就醫,人的壽命完全是可以延長的!」他一面進行反迷信宣傳,一面懸壺濟世,很快得到了人們的信任。

王燾曾擔任徐州司馬、鄴郡太守等要職,但他無意仕途,經過多方努力調去掌管了全國的圖書中心——弘文館。歷經二十多年,閱遍上千部古代方書。盡半生心血終於編成了《外台秘要》。全書共引用了各家著述2800餘條,收載醫方6000餘例。《外台秘要》被歷代醫家稱為「世寶」,醫家普遍認為:「不觀《外台》方,不讀《千金》論,則醫人所見不廣,用藥不神。」全書內容豐富,幾乎囊括醫學各科,尤其所載灸療一法,引證甚多,論述頗詳,集唐前灸療之大成,而且對後世灸法的推廣和研究影響較深,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竇材與艾灸

竇材宋代醫家(約公元1076~1146年),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曾任紹興開州巡檢等職,他受道家思想影響,積數十年經驗,著成《扁鵲心書》3卷,附「神方」1卷。竇氏主張扶陽以灼艾第一,常從腎脾著手,注重灸法,並創造睡聖散以減輕艾灸時的痛苦。他非常強調陽氣在人體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陽氣的盛衰是人體生長衰老的根本,陽氣的有無是人體生死存亡的關鍵。

《扁鵲心書》記載:「余治一傷寒,亦昏睡譫語,六脈弦大,余曰:脈大而昏睡,定非實熱,乃脈隨氣奔也。強為治之,用烈火灸關元穴。初灸病人覺痛,至七十壯,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病人開眼思飲食,令服姜附湯,至三日後,方得元氣來複,大汗而解。餘思前證,少陰病也。發昏譫語,全似陽證,若時投以承氣,豈得不死。故耳聾不呻吟,身生赤里靨,十指冷至腳面,身重如山,口多痰唾,時發燥熱,皆少陰證也。」

請關註:王忠貴微信

dbgangzi777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