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之秘在劑量,黃芪大劑量治水腫,中等劑量治麻木

《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2)

上一章: 這味中藥是止汗的好葯,也是治療水腫的要葯

在上一章中,我們聊到黃芪能治療黃汗淋漓及水腫。

還談了《金匱要略》中的四個方子,「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芪湯」、「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這四方,前兩個治黃汗,后兩個治水腫。

它們,除了「防己茯苓湯」,黃芪用量都很大,為五兩!

可見黃芪在應對黃汗、水腫這類比較嚴重的疾病時,用量很大。

現在我們接著說說黃芪的其他功效。

黃芪中等劑量時,主治麻木

《金匱要略》中有兩個方,黃芪的用量稍微少一些,為三兩,它們是「黃芪桂枝五物湯」和「烏頭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是幹嘛的呢?

我們先看看它的組成:

黃芪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Advertisements

再看看它的用途,這個方子是治血痹的。什麼是血痹?原文是這樣解釋的: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去摸患者的脈,無論輕按,還是重按,都感覺比較弱。寸口,尤其弱。身體感覺麻木,而且還兼一點點疼痛。

虛弱加麻木,是這個方的主證。

同時我們還可「以葯推證」。這個方子由桂枝湯去甘草,重用生薑,加三兩黃芪組成。甘草有和解之力,與芍藥配伍,可解肌肉痙攣,腹部疼痛。既然去掉了甘草,解攣急的作用就減弱了,患者想必沒有腹痛的癥狀。桂枝湯和黃芪都能治療自汗出,生薑能辛溫散寒,所以自汗多,身體弱,平素怕冷,身體麻木的患者特別適合這個方子。

臨床上若方證對應,將其用於末梢神經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頸椎病,中風後遺症等以虛弱和麻木為主要癥狀的疾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Advertisements

但是,如果患者不僅有麻木,而且骨關節或下肢疼痛得厲害,痛到不能屈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則力所不逮,得用「烏頭湯」方。

烏頭湯方的組成和主治如下:

麻黃 芍藥 黃芪各三兩 甘草(炙) 川烏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豆)

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在這,「腳氣」並非「腳氣病」的意思。而是指下肢的劇烈疼痛,類似於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的下肢又麻木,又痛的癥狀。痛到了什麼程度呢?痛到了患處不可屈伸。

方子中麻黃,烏頭組合在一起鎮痛效果顯著;芍藥、甘草可以緩解腳攣急;黃芪則主要用於緩解麻木。煎熬時一定要加蜂蜜,因為蜂蜜能預防烏頭中毒。

不過,臨床上,可以用附子代替烏頭,附子是植物的烏頭的子根,比烏頭安全些,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無論黑附片還是烏頭都必須先煎一個小時以上,再放剩下的葯。

如果患者身體比較弱,自汗又多,麻黃需要減量,或用桂枝代替麻黃,桂枝能溫通經脈,治療身痛,和附子組合在一起也能起到比較強的鎮痛效果。

關於黃芪我們還將繼續談下去,請繼續跟看下一章。

更多中醫經典,關注微信公眾號:醫師黃繼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