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國學·《中庸》(一)

中庸

《中庸》

《中庸》原始《禮記》第31篇,它和《大學》一樣,都是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中庸》的作者,司馬遷、鄭玄、程頤、朱熹等人都認為是孔子的孫子、戰國初年註明的哲學家、思想家子思。

《中庸》是儒家論修養境界的一篇倫理學著作。此書在漢代時,被收入《禮記》一書,作為其第31篇,至宋代,朱熹又從《禮記》種將其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合稱《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封建正統教育的基本教科書。

「中庸」兒子今譯,相當於「適度而得體」,朱熹對其的解釋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全文僅千言,言簡意賅,文章短小精悍,文筆凝鍊犀利,結構嚴謹。

正文(一)

天命1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xiàn)乎隱,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Advertisements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zhòng)節(中節:符合)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②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時中:時時處處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ěr)言(邇言:淺近之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gǔ)擭(huò)陷阱之中③,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jī)月(期月,一整月)守也。」

Advertisements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rèn,寢卧之席)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qiáo,剛強、堅強)!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1 天命,上天的旨意和命令。

②位,作動詞,「安其位」。天地各安其位。

③罟(gǔ),網的總稱。擭(huò 獲),裝有機關的捕獸木籠。陷阱,捕捉野獸的地坑。罟擭陷阱,比喻利慾的圈套。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