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遠去的石板房

陝南的土地,貧瘠而荒涼。幾千年來,這塊土地沒有給人留下太多的記憶,無論是古代的帝王,還是現代的偉人,都很少從這裡走過。行走在陝南,莽莽的群山遮住了我們投向遠方的視線,那些裸露在外的石頭,像大地的傷疤一樣觸目驚心,總讓我們感覺到揪心的疼。

從安康出發,順著漢江,一路向上,行約八十公里,就到了紫陽。一直以來,紫陽素以富硒茶、金錢橘和山歌而聞名,但是,對於我,一個土生土長的紫陽人來說,最先讓我記住的,不是茶的芳香,也不是橘的甜美,更不是山歌的悠揚,而是老家那簡陋而又古樸的石板房。

石板,學名頁岩,紫陽人管它叫石瓦。與別處的石板相比,紫陽的石板獨具風格,就像千層餅一般,每一層之間可以用鑿子剝離開來,這樣剝下的石板,不過幾毫米厚,卻非常結實,好一點的石板面積可以達到三四平方米,可是就是那樣大的石板,如果不藉助工具,是很難把它砸碎的。這樣開採的石板的過程,紫陽人叫做開瓦。剛開出的瓦,泛著青色的光芒,用手輕敲,會發出金屬般的聲響,聽之清脆悅耳。

石板房的建造過程極其簡單,選好地基,平整夯實以後,就可以開始建房了。紫陽人對建房特別重視,一定要看看黃曆,選一個好的日子才動工。動工那天,條件好一些的人家,甚至會大擺酒席請客。建房的過程單調而勞累,按照確立好的牆基線,放好牆板(修築石板房的一種工具,用兩塊長木板和一塊短木板組成,高約五十厘米),先在底部砌好根基,然後把和好的泥倒在上面,就可以開始打牆了,用自製的牆槌,把那些鬆散的泥土夯實。第一圈(紫陽人叫第一板牆)打好之後,後面的牆就只用泥土不用石頭打上去,在打牆的同時,還要扇牆,把一些勻稱的細泥摁在牆上不平整的地方,用扇板(一種自製的工具)扇平,使牆面光滑。到了第六板牆之後,就可以安樓附(讀音),樓附上面將來鋪上樓板,房子就成了上下兩層。安好樓附后,再打三四板牆,就可以打垛子了,打垛子的時候,前後都不再打牆了,左右兩邊和每間房中間的垛子每一板都少打一些,逐漸收縮成「金」字形,一般連垛子都只有十四五板牆高。牆打好以後,就要安檁子,把跟房子寬度一樣長的木頭搭在垛子上。在檁子上面釘上椽子,就可以在上面蓋瓦了。蓋瓦是一個技術活,技術好的人,蓋的房透光卻不漏雨,技術差的人,蓋的房子看起來很嚴實卻會漏雨。瓦蓋好以後,一座房子也就建成了,等屋裡干好以後,就可以入住了。

相對於現代城市建築來說,石板板房的建造要環保的多,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數據,用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子,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需要五百年左右才能被自然界所銷蝕,而且建造水泥房子所需的各種材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會製造大量的污染來侵害著我們本就已經十分脆弱的環境。相比較而言,石板房的建造用的是最自然的材料,建造出來的當然是最自然的房屋,建造石板房的那些泥土、石頭都取之於自然,一旦房屋被推倒,那些東西就還給了自然,沒有對自然的絲毫傷害。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建造石板房的黃土有著良好的保暖隔熱功效,住在石板房裡,冬暖夏涼;而且,我最近看到一份資料上說,紫陽人用來蓋房子用的石板,不僅有遮風避雨的作用,還可以預防核輻射。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