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名解(肺經)

針灸穴名解(肺經)

高式國著

肺手太陰之脈

《靈樞◎經脈篇》:「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臂骨下廉,出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之端。」上臂骨下廉之「臂」字,原缺擬補。

中府

本經承肝經足厥陰之氣,內循胃口,上膈,屬肺。肺為呼吸外氣之府庫。又以本經之氣,由本穴出中達表,因名「中府」。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後人簡稱「中府」。蓋以本經之氣由內府輸出也。即出納外氣,經氣隨之通行之過棧也。

本穴功用與雲門略同。俱能舒達內藏抑鬱之氣。《針灸大成》謂治少氣不得卧。按中醫病理,少氣之人,多喜靜卧。今言不得卧,乃氣鬱於上,非氣虧於中也。刺本穴使氣得升降,而疏利之也。本穴為肺藏之募穴。按「募」字之義,匯也,聚也。古時招兵,曰募兵。即聚集壯丁,而揀選之也。

Advertisements

按針灸治療多在調氣,如行氣、導氣、提氣、降氣,均以理氣為務。又針下有感謂之得氣,捻轉提插謂之行氣,下針之時或在呼氣,或在吸氣;總不離乎調理其氣。故於穴位命名,多取氣、水、雲、天、海、泉、溪、澤。雖曰丘、陵、關、室,亦懷通、降、容、瀉之意。

雲門

雲,猶氣也。肺經之氣,由內府輸出。循行經絡,分佈於表。本穴猶氣化飛升之門也。在治療上通經行氣之功居多。凡屬氣鬱之症,取本穴可以舒之。即使陰滯之氣,化雲行空,暢達於陽,故名「雲門」。治症略同中府。但云門主外、主開,中府主內,主闔也。

按雲之為意,遠也,多也。「太山之雲,不祟朝而滿天下」。蓋譽之飛升流布,速且廣也。《針灸大成》禁針,誤刺生暈,以其升散太過也。但治壯人之郁則宜,若老人患郁,針此反傷正氣,宜取豐隆引氣降下,解郁而氣不耗損。

Advertisements

天府

肺開竅於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頭及胸廓也。本穴接於雲門,故能通宣肺氣,出於氣府,行於肌腠,周遍全身,猶雲之漫天匝地,廣漠流行也,更以其有關於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曰「天府」。府者言居積之多,猶府庫也。

治症與中府意同。中府治內症居多,天府治周身外症居多,彼者猶納,此者猶出也,名詞字義,可以參之。

古代朝庭制度,有天府、玉府、內府之設。天府,即中央集權處也。故云「天府治中」,即治理內政得失也。補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氣,使之集中。宜施於虛不攝氣之症,然必用補法。《甲乙經》謂治咳嗽上氣,喘不得息,逆氣不得卧,凡汗出,身腫,恍惚,善忘。揆此諸症,俱為氣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氣匯於胸廓,猶行政之治中也,故稱「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稱臂曰「天」,無乃牽強?蓋人身四肢,猶屋之四柱,手足掌可以喻地,則臂之上端可以喻天。取本穴以上膊挨近鼻尖處是穴。鼻司呼吸,亦有天之含意。

夾白

穴在上膊,臑部內側,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夾腋之處,故名「夾白」。以穴位在處得名也。為手太陰經行氣之夾道。治心痛、氣短、嘔逆、煩滿等症。必辨其確為氣鬱所致者,乃可用此。蓋以本穴能行氣也。

尺澤

脈訣云:「分寸為尺,分尺為寸」。人之前膊腕橫紋后一寸為關,由關至肘橫紋為尺。診家謂「尺膚熱」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見此一尺之熱,即知全身俱熱也。右數語,專為尺膚熱作解。四肢厥逆者另論。本穴在肘橫紋外側端,為手太陰經之合穴,合象水之歸。水之所歸,大則江海,小則沼澤,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澤字立意,治意亦廣,大有普及全身之勢。如治舌咽乾澀、血不榮筋,臂攣喉痹、以及津液失調,四肢拘急,靜脈充血,取本穴治之,則甘霖普澤,萬物孳生矣。尤其時病拘急,在本穴靜脈放血,可以立愈。須兼取曲澤,猶旋瀉水流通於湖澤,減低漕道水位,則無漲逆之患矣。本穴於位則尺、於功則猶澤也。因名「尺澤」。

孔最

孔,通也,甚也,又間隙也。最,甚也,聚也。本穴為本經之郄。郄即大孔竅也。考肺手太陰之氣,出於中府,化雲行天(雲門、天府)降為雨露(尺澤)。在在孔竅,以通以達,猶天空大氣,周遍寰宇也。又本穴為本經之郄,其功用最能開瘀通竅,為治孔竅病,最得用之穴位。其所治症多為身熱痛,汗不出,頭痛,吐血,失音,咽痛,均屬有關於竅,而有取於通者,二字連用,即通竅之極也,故名「孔最」。

列缺

古稱雷電之神為列缺。雷電在大氣中有通上徹下之能。人或巔頂有陰沉鬱痛之疾,則頭重目眩。刺本穴可使清爽,猶霹靂行空陰霾消散,而天朗氣清矣。故喻本穴為雷電之神,而名以「列缺」。於《易經》,在卦為大壯,剛以明也;為無妄,天下雷行,性命正也,皆用陽剛以制陰柔之象也。

《針灸大成◎席宏賦》:「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尋列缺。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今以列缺名義推之,乳在胸部,胸部猶天之太空也。最喜清明涼爽。倘或溫熱之霧氣瀰漫,而僅取淵、溪、池、澤之穴以瀉之,何能有濟?若得霹靂驚天,則雨過天晴,雲收霧斂,而溝渠漾溢矣。故取此之後,宜復取太淵,以疏瀉之也。三複此理,則知雜病法歌,太淵與列缺並用。后溪與列缺並用,等等法訣,即此意也。

願同道研究穴名,則能運用多方,而天人合一之義,愈以明矣。

本穴為手太陰之絡,為與手陽明經相互溝通之捷經。致本經之氣,得過陽明而上達頭腦。此下各穴,乃本經梢末之餘氣耳。在診斷上觀察,陰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陽經之氣偏盛,而感覺手足灼熱。若陽經之氣不足,則形成陰經之氣偏盛,而成覺手足清冷。若二經之氣俱不足,則厥逆矣。其他各經之陰陽構通,亦同此理。倘遇此等證候,可於主客原絡諸穴調停處理之。

經渠

本穴善能瀉熱開瘀,猶浚源疏流也。其所治症為胸脹、暴痹、喘咳、氣逆、胸背痛、喉痹、掌中熱、鬱熱、汗不出等症。總以開瘀瀉熱為主,猶分洪流為多渠也。故名「經渠」。雖曰脈會太淵,本穴有同用焉。

太淵

本穴為脈之大會,通達十二經絡,猶水流之交匯也,故名「太淵」。太,大也;淵,深也,會經渠之總匯而得名也。

治肺脹、喘滿、狂言、嗌干、妒乳等症,總以清涼退熱之功為多。凡諸鬱熱之宜以清涼者,皆可取此。

《道藏》云:「太淵玉漿,甘如飴」。原註:「太清之淵隨時涼」。即以本穴功在清涼,故名之為「太清之淵」,簡稱「太淵」。

魚際

穴在手拇指本節后,掌內側豐肉際,形如魚腹,古稱此處為魚。《靈樞◎經脈篇》云:「手太陰之脈……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因名本穴為「魚際」。張隱菴謂「有如魚腹,因以名之」。蓋謂魚處之邊際也。

少商

肺屬金。金,在音為商,於時為秋。本穴為手太陰之末,交傳手陽明之初,出陰經而入陽經。功能通瘀解熱,以其具金氣肅清之力也。因名之以「商」。「商」即五音之商音。商之氣令雖屬肅殺,但其初令,尚含生意,故為「少商」。

本經之氣,由列缺傳入手陽明之經,循經向上進行,連接十二經脈,如環無端。

前言手太陰之氣,既由列缺通過陽明,循經上行,其餘氣貫入拇指則可,而曰傳入陽經以商陽為行氣之初,恐有未能。因拇食二指分歧不能由指端飛越也。本經之氣由其絡穴通過陽明,大部循臂外廉上行,小部順其貫力之勢,分抵食指之端,折而回行,合併陽明之氣,隨而上行也。其他各經之陰陽交接,均同此理。

本文由「靈素館賬號」發布,2017年02月08日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