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社群經濟,三大要素把握未來經濟脈絡

導讀

星巴克的粉絲規模達3300萬,與星巴克有關的社群是由那些具有共同綱領的一些用戶聚集而成的,但是並不存在一個包含其所有粉絲的社群。

未來的商業核心動力

所有的品牌都應該構建自己的社群,只是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社群成員並不包括每一個產品用戶。星巴克的粉絲規模達3300萬,與星巴克有關的社群是由那些具有共同綱領的一些用戶聚集而成的,但是並不存在一個包含其所有粉絲的社群。

擴大規模是工業社會中商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之前不少企業把可口可樂作為學習的榜樣,因為它的業務擴展到了世界範圍,但規模化擴張不會一直主導商業經濟的方向。

在我看來,傳統的工業模式不會持續太久,雖然在今天還有很多企業以傳統方式經營著,但新的商業模式已經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同類企業之間的競爭正在慢慢成為過去的競爭方式,跨界競爭正在變得愈加明顯。小米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毛利,就是因為它打破了傳統格局,它省略了很多中間環節,藉助互聯網交易方式減少了渠道上的成本消耗,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收益,很多傳統手機企業也對小米刮目相看。

Advertisements

在互聯網平台上聚集而成的社群是《羅輯思維》的實質。社群的規模大小不是重點,其影響力才是最重要的。如今《邏輯思維》已經擁有了一呼百應的能力,如果公開招募不限標準,相信加入的會員不會少於十萬,只是該社群還沒有完全成熟起來,需要謹慎行事以免出現問題無法挽回。

社群經濟的三大要素

1)極致的產品+用心的宣傳

企在構建社群時應當怎麼做呢?總結起來就是在高品質產品的基礎上精心策劃營銷方式。產品是前提。

《邏輯思維》之所以能夠振臂而呼,就是因為它既有產品基礎,又在營銷上下足了工夫。星巴克之所以能夠發展起自己的粉絲社群,是因為他們的咖啡確實吸引人,雕爺、黃太吉等品牌都是在產品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否則只能是曇花一現,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實例,比如豐田的「剎車門」。

Advertisements

產品的質量保障和全方位的體驗只是其中一方面,另外還少不了營銷。有些人總是固守金子總會發光的思想,在營銷上處於被動地位,認為這是在打幌子。這種觀念顯然早已過時了,在移動互聯網不斷普及的今天,不會營銷的企業很快就會被淘汰。

移動互聯網改變著舊的發展模式,也催生了新的經濟模式,「社交紅利時代」正迎面而來。在新的模式下,那些會做營銷的企業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市場即對話」充分體現出當下商業模式的特點,意即企業要知道怎樣營銷。

2)不玩粉絲經濟,只挑對的人

有些人認為粉絲經濟就等同於社群經濟,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所有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粉絲,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這裡所說的粉絲,就是指某產品或服務的忠實用戶。確實,品牌的發展離不開自己的粉絲,但,凡是建立起品牌的企業都擁有一定數量的粉絲不是嗎?所以,不要總是拿粉絲來說事。粉絲只是強調了品牌的中心地位而已。

那社群與粉絲的區別又在哪呢?簡單地說,社群成員與品牌的關係要比粉絲更近一步,如同朋友一樣。要採用社群的方式才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很多大組織都岌岌可危,作為其組成部分的個人來講,應該通過什麼方式來為組織做出貢獻並實現自己的價值呢?正確的做法是充分整合組織中的資源條件,抓住市場的核心需求,爭取一戰成名,實現個人和組織的雙豐收。

3)社群的價值在於運營

當下的社會各種因素錯綜複雜,刻苦、誠實、機會、連接等等如果能夠搭配得當,就可能在某個領域取得一定的成就,除此之外,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得失。

因此,那些重複創業的人可能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原因是他不斷經歷的過程中在某些方面已經安定下來,下面三點是我總結的經驗:

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有很多企業想要轉變傳統的經營模式,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切入點,可以精確到特定的人格體,也就是說,要從自身入手去謀求發展,打造個人影響力。人格的影響力在社群中發揮的作用,類似於共同綱領在舍基協同三原則中佔據的重要的地位。隨著不斷的發展和積累,無論是個人亦或公眾號會逐漸顯現出它的價值導向,用戶會因為一致的觀點彙集起來。

連接也是很重要的,某個藉助互聯網平台的企業能否在連接方面進展順利是其能否取得長遠發展的關鍵,可以說,得連接者得天下。典型的成功案例是Google Glass,它能夠使人時時刻刻保持溝通。

★最後一點是社群。運營是社群的價值所在,社群的創建者既要擁有聚集人才的能力,也要明確社群形成之後下一步需要做什麼,他需要有自己的規劃,引導社群成員朝著一致的目標去努力和行動,否則,沒有綱領性的指導,即使聚集起一批人,也只能是毫無作為的一盤散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