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解析|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誠然古代人們不知道地球環繞太陽旋轉,但是人們積極探索,努力了解日、月的運動、晝夜的變化、冷暖的交替等等。

我國的先民生活在北溫帶,地球公轉的影響相當明顯,感受到晝夜的長短和太陽的高低,有周期的變化,而且太陽越高白天越長。應該說古代對時間的測量精度很低,而測量長度較有經驗,於是創造了測量日影的方法。

在地面上插一個木杆,使其垂直於地面,正午時分,木杆的影子,指向正北,太陽越高影子越長,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就是「冬至」,「至」表示到頭了,冬至就是晝最短夜最長,太陽最低,光照最弱。

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就是夏至,夏至就是晝最長夜最短,太陽最高,光照最強。

在冬至和夏至之間有晝夜平衡的春分,在夏至和冬至之間有晝夜平衡的秋分,於是有了兩至兩分四個特點鮮明,非常重要的節氣。

Advertisements

確立了兩至兩分,自然也就得到了歲的時長,例如冬至和下一個冬至中間的時間,就是歲的時長,即歲實。

確立了兩至兩分,再加上四立,構成四時八節,還引入「氣」的概念,並且有這樣的表述:

「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即,1候=5日,1氣=3候=15日,1時=6氣=90日,1歲=4時=360日。

氣的引入,為二十四節氣做了鋪墊,在劃分四時的八節之間,添加兩個節氣就構成二十四節氣,兩個節氣之間,正好是一個氣。

顯然1歲為360日,誤差稍微大了一點,不過這裡的關係都是整數,便於應用。此時大約在戰國以前,不能過於苛求。

我國先人,通過對星空的觀察,有很多突破,更準確地測量出歲的時長,更準確地確定兩至兩分的日期,也觀察了月亮的運動,為建立精確的曆法奠定基礎。

Advertisements

在周朝人們已經分辨出恆星和行星,把眾多的恆星,劃分成許多組,我國稱這些星組為星宿,並且對星宿進行了命名。並且觀察到太陽運行的軌跡,命名為「黃道」,測量出太陽沿著黃道環繞周天轉一圈的時長是365日,按照每日移動1度,規定周天365度。

為了描述太陽在黃道的位置,中國古代把沿著黃道分佈一圈的28個星宿,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劃分四大星區,分別用一種傳說中的動物來代表,叫做「四象」,代表四個方位:東曰青龍,西曰白虎,南曰朱雀,北曰玄武。每個星區包含七個星宿。

月亮是實實在在地圍繞地球運動,從地面上看,月亮也在黃道上運動,月亮在周天繞一圈,就是環繞地球一周。

到戰國時期,文獻上對日月之運行有這樣的描述:

「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行有分紀,周有道理」表示日月運動有確定的軌道和固定周期。以下則表明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周天365度, 太陽每天行一度,繞地球一周就是一歲,歷時365日。月亮每天行十三度多,按13.5度估算,365÷13.5,月亮繞地球一周約為27日。

北斗,西方稱為大熊座,在北方很明亮,而且全年可見,古代學者對北斗非常重視,他們觀察到,兩至兩分四個節氣,北斗的方位,可以根據北鬥鬥柄的指向,確定節氣的日子,於是更為精確。

公元前140年左右,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和順序,並且按北鬥鬥柄的指向,確定節氣的日子。

峨嵋山關帝廟為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