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日本鐵壺(一):日本鐵壺誕生的時代背景

在我們看古代的文物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有兩個字我們現在用的用法和傳統的用法完全相反,一個字叫壺,另外一個叫做瓶,在古代他們是反著用的。日本延續了我們古時的叫法,所以日本人把鐵壺不叫鐵壺,他們叫鐵瓶。

為什麼叫鐵瓶呢?

因為古時壺嘴叫做「流」,就是流出水的那個流,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受中國影響的國家,有「流」的稱為「瓶」,無「流」稱之為「壺」。

 日本鐵壺的誕生,這裡大概有兩個概念:一個時間概念,一個空間概念。

  時間概念上的鐵壺誕生

時間概念上,這是離我們比較近的七個時期:平安,戰國,江戶,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其中有一個重要的一個時期,叫做江戶時代。江戶時代是日本戰國時代紛亂之後,形成一個高度集權的時代,在江戶時代建立了一個新的都城,所以江戶這個地方既指時代,也指文化風格,還指一個城市,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東京。我們看一個人說是江戶某某人,這江戶某某人很有可能是今天還活著的人,因為東京今天還叫江戶。換句話說,我們看著好多鐵壺上寫著什麼平安三德堂,平安什麼之類的,這個平安指的也是一種風格。當時做鐵瓶的人,他們覺得平安時期的風格是一種很高尚的風格。

Advertisements

戰國時期的這種紛爭,小偷、強盜橫行,特別沒有任何的文化,沒有任何的素質的日本,是日本的一張面孔,但是日本在經過戰國時期之後,進入了江戶。漫長几百年的江戶時期,產生了另外一張面孔,這張面孔是什麼?就是教育的人閉關鎖國到了極點,比中國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嚴重得多,嚴重到什麼程度?株連一村,就是這一個村子裡頭有一個人要是犯了錯誤怎麼辦?把這一個村子從村長往下的人都殺光,一個人在村子里偷了東西,就把這一村子的人都殺光,這個人為了不被村子給殺光,他只有跑掉,跑掉之後就出來了一種人,就是浪人,到處四處去跑,去流浪。

在這樣嚴格的一種制度之下,江戶時代的日本產生了兩張面孔,一張面孔特別守規矩,簡直是人與人之間的世間倫理道德優秀之至;另外一套面孔就是說,看過去好像覺得所有的東西隨時都會被人偷掉。江戶時代不光養成了這個後果,而且在閉關鎖國到極點的時候出了個天才,就是明治天皇。

Advertisements

明治天皇他一人之力進行革命,進行「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變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把煎茶道帶到了社會文化的首要的方向上。正是煎茶道的產生,才產生了我們今天說的有嘴的這個東西,叫鐵瓶。

我們知道,鐵瓶盛行的時代,就是在江戶後期到大正為止。到了昭和的時候發生鐵限制令,就不允許大家再用傳統的那些老的材料,那已經不一樣了,所以基本這是一道界線,這之後的基本可以視為工藝品,不是傳統的日本的鐵瓶,是用一種工藝品,一種文化符號,這之前的還是比較傳統的。

  空間概念上的鐵壺誕生

說到鐵壺的誕生,首先就是要說到釜。關於釜的記載,很早就有了,無論是器形還是名稱都來自中國。

北京有東四十條,東京也有一條、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七條、八條、九條、十條,到了三條的地方就是叫釜座。釜座是當時的一個制度,你如果成了釜座的成員,你就可以免稅,而且可以保證你能夠活得不錯,是一個社會地位的象徵。

在京都就形成了所謂的京釜,所謂的京釜就叫平安釜。好多釜上面會寫著平安什麼什麼堂,他並不是說是那個時代做的,而是說它是京釜,京都釜是最受重視的。

到千利休,千利休他前面這些釜都是普通的釜,千利休是重要的茶人,他把這個改變得適合茶道了,所以就稱之為「茶湯釜」了,這個釜就和茶道形成了關係,而且受他的影響,大家都按照他的方式來做釜。

這裡一個傳說,南部有一個藩主叫重直,他當權的時候學習了禪宗的茶道,那一定是抹茶道,然後據說他做了一些南部釜,這個可以肯定地講不是鐵壺,因為鐵壺在當時沒用,只有煎茶道鐵壺才有用,抹茶道沒有鐵壺。手取釜也就是可以用手來持著的這個釜,就是有釜環,那麼它有表面沒紋飾,它的特點要有一個提梁、把手,還有三個腳,我們一般這些壺都沒腳,有腳的很少,比較早期的手取釜蓋和身都是鐵的。

到後期大家發現這個蓋和身都是鐵的會有好多麻煩,第一個麻煩這個蓋一旦做不好,就使口身和口沿不穩當,會不好扣,第二個更討厭的是,基本都是蓋先丟,萬一這個蓋丟了會沒法配,因為你配了另外一塊鐵,過去那個鐵一塊跟一塊質量不一樣,條理不一樣,你配了之後,任何人一仔細一看就發現這個鐵和鐵的沙紋幾乎不一樣,一看就是你那個是后配的,所以很快的就都變成就是銅蓋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京都壺也都是銅蓋了,變成銅蓋了以後,有專業生產銅蓋的,銅蓋的好處是可以鑲嵌,乾淨整潔。

在日本工藝《金工》這本書里說鐵瓶最初的名字,他沒說是鐵釜,他說是鐵葯缶,就是鐵藥罐,這就是說鐵瓶不是一個來路,不光有釜的來路,還有一個就是還有藥罐和土瓶這樣的一個來路。

葯銚子的樣子和釜的樣子比,似乎葯銚子在形狀上講,會離鐵壺更近。所以鐵壺是有不同的來源的,包括土瓶,這種土瓶是鐵壺中非常特殊的一種。我們對它的紀念也是稱之為藥罐鐵壺或者是叫土瓶鐵壺,還有一個學名叫做保普羅鐵壺。

一種看法說保普羅是般若,就是般若波羅密多那個波羅的意思,是寺廟裡用的,如果壺身上沒有太多的陷,就這麼直接放著,有缺陷再刻上一些字(這些看法目前還沒有得到更廣泛的承認),基本上刻《心經》比較多,當然也有人說刻《心經》,當然刻《心經》如果刻得好也很好。但是大多數的字確實刻得一般。

鐵壺的產生主要是在1800年前後,沒有更早,在那兒之前有釜,但沒有發現更早的鐵壺,基本上可能就沒有太早的鐵壺了。

到了1803年,已經出現了這個叫做鐵瓶這個字樣,當時藥罐和鐵瓶長得很像,藥罐就是多一條線,鐵瓶沒有,當時的確實是從以釜的材料,以藥罐的形狀過渡而產生的在那個年代叫鐵瓶。

1847年的《茶道筌蹄》已經清晰記載了當時著名茶人了了齋二代目佐兵衛喜歡刷毛目姥口形制的鐵壺,他做了一個鬼面環付唐金一文字蓋梔子鐵瓶,他還做了一個壺蓋是寶珠形唐金蓋的鐵瓶。這就說明在1847年這個時間裡,就已經出現了鐵瓶,而且它的形制、叫法也都比較規範化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