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錢才算財務自由

「儲蓄全都是輸家的策略,你要儘快地實現財務自由。」這是「財商」創始人、《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的名句。

當理財大潮席捲而過,許多人開始隱約意識到理財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當街頭巷尾、線上線下,無論白領還是小販,不管是財經作家還是八卦寫手,都開始談論起財務自由的時候,你有沒有認真地考慮過實現它的可能性呢?

財務自由≠大佬專利

「時間就是金錢,但金錢換不來時間」,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俚語。當我們工作的時候,實則是在「用時間換金錢」,是在用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生命換取無限的、可不斷創造的財富;當我們用於工作掙錢的時間越多,生命消耗得也越嚴重。但生命的維繫又離不開必要的金錢支撐,這既是法則也是悖論。金錢和時間真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其實也不盡然,只要擁有財務自由,就可二者兼得。

Advertisements

只不過,在很多人眼中,財務自由這件事和這個名詞本身一樣高大上。除了祖蔭豐厚的富裕家庭,或是功成名就的精英大佬,還有少數的幸運者也許在前10年間的房產瘋狂升值中,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財務自由,但更多人似乎終其一生都只是在追趕階段。尤其是對於普通的上班族來說,當固定薪水成為唯一的收入來源時,一旦失去工作,也就失去了收入來源,繼而也就沒有什麼「自由」可言。但事實上,一個人要做巴菲特幾乎不可能,但達到財務自由並非完全可望不可及。如果會賺、能存、會投,普通人也完全有機會循序漸進地將財務的「約束力」降到最低。

財務自由的標準

那麼,究竟怎樣程度的自由才算得上是財務自由呢?有人仿照馬斯洛需求,從生活中基本的需求開始出發,借鑒圍棋的段位設定了個「財務自由」的九段標準——初段:菜場自由。即在菜場自己願意買哪種菜就買哪種菜,而不看菜的價格。二段:飯店自由。即只要自己願意去哪個飯店就去哪個飯店,而不受制於飯店的價格。三段:旅行自由。只要自己想要去哪裡旅遊就能隨時出發。四段:汽車自由。自己想選擇買什麼車就買什麼車。五段:學習自由。只要在自己或子女條件可選擇範圍內自由選擇學校或進修,而不用計較學費高低及其他成本。六段:工作自由。只要自己願意,選擇什麼工作都可以,沒有這個工作就自己創造一個這樣的崗位,不計較這個工作是否能賺錢。七段:醫療自由。只要能治好病,不計較醫療費的高低。八段:住房自由。想買什麼房子就買什麼房子,不計較房價的高低。九段:國籍自由。自己在可選國家中自由決定國籍,不計較移民以及相關的投資成本高低。

Advertisements

雖然上述的說法只是坊間流傳的釋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財務自由后的直觀感受。按照更主流的學術定義,財務自由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狀態:當你不工作或失去工作的時候,不必為金錢發愁,你的資產所孳生的收益(也稱被動收入)能夠讓你維持比較體面的生活,你可以有足夠的金錢、時間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財務自由的標準,是在擁有住宅和滿足子女教育需求的基礎上,仍有足夠的可以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使得投資收益大於日常支出。

更通俗地說,財務自由=被動收入>體面生活開支。如果你每月的開支是5000元,且你能獲得5001元無需勞心勞力工作所掙來的被動收入的話,那你就已經達到這種人人都羨慕的財務自由了。

顯然,使得「被動收入=體面生活開支」的這「5000元」就是達到財務自由的臨界點或最低要求。按照我們的測算,如剔除房產因素,一般可以將財務自由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3個層次,對應的日消費額為500元/天、1000元/天和3000元/天(按夫妻兩人計算)。如按銀行理財產品的4%准無風險收益計算,達到對應財務自由標準所需要的可投資資產分別為450萬元、900萬元和2700萬元。

奔向財務自由之路

通過測算我們可以發現,財務自由的前提是擁有一大筆能夠為你帶來被動收益的資產。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路徑,就是通過人力資源獲得收入,通過合理的支出積累財富,通過積極投資使得資產快速增值,概括起來就是「會賺」、「能存」、「會投」。

首先是「會賺」。雖說財務自由的目的是擺脫工作的硬性束縛,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工資是我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實現財務自由的「第一桶金」,依舊需要依靠職務性收入換取和積累。要想過上財務自由的日子,就必須在職場上有所建樹。因為即便按財務自由所需的500元/天初級標準計算,兩人的月收入合計必須超過1.5萬元。如果再考慮到買房、買車、育兒以及積累財富等因素,僅僅有這點收入是遠遠不夠的。舉例而言,在上海買房需要的首付款至少要100萬元,貸款200萬元,2人公積金最高貸款100萬元,商業貸款100萬元,按首套房八五折利率計算,20年還款期,每月還款11819元,總購房成本約384萬元。平均在20年中,每月要支付約1.6萬元的購房成本。而即便不考慮出國留學,育兒成本至少也要70萬至80萬元,加上達到初級財務自由所需積累的450萬元的可投資資產,夫妻兩人的月收入總和需超過5萬元。對於收入達不到這麼高的人來說,也不用氣餒,可以延長實現財務自由的期限,比如說20年至30年。

一方面,職務性收入有個自然增長的過程。社會薪酬水平在不斷提升,年輕人逐步在職場發展,如魚得水,收入也不斷上新台階。但是,另外一方面,提升自己、抓住機遇更加重要。在職場奮鬥中,構建個人核心競爭力的第一步,是將自己培養成複合型人材,在自己擅長的專業上做出深度的同時,還要兼顧知識的廣度,在相關的專業領域上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可以有意識地避開機械勞動的崗位,去找學習空間大的工作,這樣你在工作中所花的時間都會慢慢凝結成你個人的價值。此外,合理地規劃、縱向地升職、橫向地跳槽都能夠帶來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掙得越多,走向財務自由的速度也越快。

其次要「能存」。除了在職場上運籌帷幄、提高收入,我們的日常消費也要隨著經濟狀況的變化量入為出,合理消費,理性消費。如果賺多少,花多少,那即便賺得再多,「月光族」想要實現財務自由必定也只是空談。特別是年輕人,收入低,資金壓力大,如何把錢花得更好,對實現財務自由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消費這件事上,一定要理性規劃,聰明消費,悉心了解併合理運用身邊更為經濟、更具效益的消費方式及消費渠道來「花小錢,辦大事」。

最後是「會投」。如果只忙於賺錢和省錢,卻不懂得利用投資使得「錢生錢」,通向財務自由之路在同等條件下也會變得漫長許多。只有通過積極合理的投資,才能加速資產的長期積累。以基金定投為例,如果每月投資500元,按年化收益率10%計算,30年後可以積累到約114萬元。如果定投2000元,30年後可以積累到約450萬元。而隨著收入的增長,我們還可加大投資的金額,繼而更快速地達到財務自由。

可以說,財務自由的目標等級直接決定了資產配置的目標收益率,也決定了實際的實現規劃。一旦有了清晰的期望,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就能不自覺地向著對應的財務目標靠近。此外,必須澄清的是,實現財務自由絕不僅僅是為了可以不工作,而是為了讓我們走出「時間換金錢」的藩籬,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放飛自己的夢想。工作,可以快樂地工作;休閑,可以心無旁騖地休閑。正如博多?舍費爾在《財務自由之路》的封面所寫下的:「我們追求財務自由不是因為崇拜金錢,而是因為不願意做金錢的奴隸;不是為了享受奢華,而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獲得舒適而有尊嚴的生活。」

運營人員: 董敏 MZ011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