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反器材步槍:清弓探秘

明末清初,滿洲八旗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後竟然入主中原,其軍力的基礎就是騎射。而八旗軍所用的清弓,竟然能面對火器不落下風,自然有著獨到之處。

清弓,別稱滿洲弓或滿族弓。其形制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女真人使用的長梢筋角反曲弓,是明朝末年女真各部乃至後來清朝八旗兵的制式弓形。清軍入關后逐漸取代了中原內地原本流行的無弦墊長梢弓、開元弓、小梢弓等各種弓形,一統夷夏。

▲老清弓實物

清弓的結構從中間向兩邊對稱,依次為握把、弓臂、弦墊和弓梢。握把為木質上貼暖木與鯊魚皮;弓臂內為竹制或榆木、樺木製的弓胎,面貼牛角或羊角,背貼牛筋(有的用鹿筋);弦墊有骨制的,亦有木製的;弓梢木質,中夾角片。弓弦分為皮弦、絲弦和筋弦三類。

Advertisements

清弓最顯著的外形特點在於它長大的弓身,可以提高能量轉換的大反翹長弓梢,和用於緩衝弓弦撒放時對弓體本身造成衝擊的高弦墊:在反曲筋角弓的大家族中,清弓的尺寸可謂是獨佔鰲頭,下弦時弓身長度一般可達到178cm,尺寸較小的也可以達到159cm。

因為弓長梢大,清弓自重較同類戰弓也要重。弓重的好處就是穩定性好,持弓手就更穩定些,容錯度高。(當然,前提是在你的力量許可範圍內)。弓越輕,越難操控,弓輕箭重時尤為明顯。弓身輕,持弓手容易被箭只的加速力量所擾動,勾弦手的一個微小的錯誤都很容易被放大。

同樣因為弓梢子長,弓體比較笨重,所以如果用清弓射輕箭的話效率低不說,還會損傷弓體影響準頭,然而一旦配重箭,他的大反曲度和高儲能就體現出來。所以清弓一般都是大拉鋸重箭近射,其破甲能力相當出色。重箭自然飛的慢於輕箭,所以射程也就不會太遠,但是動能卻大於輕箭,此外,大拉鋸還可以增大加速進程,這也是清弓射手用來彌補清弓梢重,弓臂回彈加速度慢的一個辦法。

Advertisements

《大清會典事例》明確記載了制弓的方法:製作工序如下:制弓胎——胎面粘牛角——胎背粘牛筋——外粘樺樹皮(表面多描上各式花紋,稱為「畫活」。此外,文章對清弓的拉力區間,不同拉力下弓臂的各種制材用料的重量,也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力」是清代衡量弓力大小的計量單位,1力約等於今天6kg。按照用途的不同,清弓可以分為三類,戰弓、獵弓、力弓。力弓只是射手用來練習力量、拉弓動作的弓,弓體、弓梢粗壯。這類弓普遍力大,一般是12力起步,即相當72kg的拉力。評書演義里所謂的 「挽弓三百斤」多是指這一類力弓而非戰弓。獵弓是這三種弓中弓梢最長,省力效果最明顯,也是最纖細的。因為對付的獵物個體而異,拉力區間一般是4力——8力之間,相當於24kg——48kg戰弓這是上面兩者的綜合體。弓梢長度中等,即能夠省力,又減少不穩定因素;拉力一般為5力——11力之間,相當於今30kg到66kg。當然臂力強悍的巴圖魯也可以有私人定製的弓

力量兇悍的清弓,自然要配又長又粗的箭支。碩大的清箭箭鏃,其中四枚箭頭寬闊的就是披箭,另三枚則是梅針箭存世的清箭長途普遍超過1米,以長箭羽(多以鵰翎和雁翎等大型禽類羽毛為材)、粗箭桿,重箭頭為基本特徵,依據用途不同主要分為兩大類,戰箭和獵箭. 戰箭又包括披箭、梅針箭等。披箭的主要特徵是箭頭薄而寬闊,利於切肉。梅針箭箭頭細長,利於破甲。獵箭則根據狩獵目標的不同又細分很多種類,如魚叉箭等等。另外還有種類繁多的骨制鳴摘(鐵制箭頭後部配小骨哨)等,箭桿多用樺木和楊木。生產中,要把箭桿加工成兩頭稍細,中間較粗的流線型,因為這樣的形態,製作出來的箭桿能增強抗風乾擾能力,飛行速度和穿透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這樣的長弓大矢,自然擁有極大的破甲和殺傷威力。在與明軍作戰時,八旗軍的戰術往往也是在近距離猛射,往往擊穿明軍的鎧甲,給明軍造成嚴重傷亡。可以說,清弓堪比冷兵器時代的反器材步槍。

以弓馬打天下的清朝皇帝,為了秉持祖宗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也樂於使用弓箭進行狩獵活動,故宮博物院里有不少清代皇室留下來的弓箭實物,可以說是清宮中的精品。《清宮武備》一書中就收錄了不少皇家御用弓箭。

▲康熙御用弓

對於弓箭這一重要武備,清朝皇帝極為重視,一方面,沿用前代的做法,把射箭是武舉考試的重要考核項目。另一方面,對弓箭的製作,形制等嚴格把關:康熙十五年(1676年)規定,弓箭要依式製造,不得擅自改制,達不到製作標準者要給予處罰:「匠役將弓箭不如式製造,或被人首告,或兵部查出,所造之物人官,匠役從重議處」。康熙十九年(1680年)題准:「製造箭枝務要箭心堅長,手攢安釘,如草率造作,匠役人等一併治罪」。據原北京「弓箭大院」作箭師傅介紹,清代官兵到「弓箭大院」收領箭支時,必先隨意抽取箭支拔出箭頭,量鐵挺長度,不合制式者立斬不赦。由此可以看出,清朝官方對弓箭的制式管理之嚴格。

▲短梢清弓

雖然原則上有嚴格的規定不允許隨意對弓箭形制進行更改,但是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規制都有特殊問題特殊處理的時候。在乾隆年間,四川省的駐軍發現,用於當地氣候與北方不同,導致了軍隊中的清弓長弓梢因不堪氣候變化而發生扭曲變形等狀況。針對此問題,乾隆下了諭旨:查習射之弓。均皆梢長面窄。原為扯拉靈巧。川省征行。多系叢林深箐。並霧雨瘴煙。一經潮濕。必致歪斜無用。請於各營馬步兵丁每百名內。另制短梢寬面弓二十張。俱要五六力以上。用纏筋生漆。戰箭、酌量弓力長短。配合改造……而在此之後,邊疆駐軍或百姓也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需要對所用清弓弓形作出調整,主要是將弓梢截短,這就衍生了青海弓、蒙古弦墊弓等清弓系列的其他家族成員。

▲青海弓

據外國學者考證:在18世紀初期杭州、德州駐軍旅行調查報告里顯示,大部分精確打擊弓在100磅(45kg)左右,部分士兵使用的弓拉力達到170磅(77kg)。雍正時代,有一次考核士兵的射箭成績,八旗兵中能開十力弓者仍有數萬人,十力就是60公斤力,132.3磅。雍正帝高興地說:「自古以來,各種兵器能如我朝之弓矢者,斷未之有也」。然而當時,熱兵器時代已經來臨,弓箭手的地位日漸下降。就是清軍武備當中火槍的裝備率也在逐步上升,雖然清朝皇帝們強調要通過緊抓射箭訓練來磨礪戰鬥精神,以強其「立國之本」。卻也終究沒有抵擋住熱兵器全面淘汰冷兵器的歷史大潮流。鴉片戰爭前後,弓箭已不再是清軍的主要武備,淪為習射娛樂的工具。當然,由於清弓近程打擊命中率高便於操控等優點,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傳統弓射箭愛好者們常用的一大弓形之一。

▲使用清弓狩獵的滿族先民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何俊宏。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鑄劍師老鄭的私人微信號:LQZJSZ ☜長按左邊字母複製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長按左邊字母復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