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與佛教的前世今生之緣

提起武則天的大名,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后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后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后.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尋,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由於參加唐朝建國有功,封為太原郡公、應國公、工部尚書,賜田300頃,黃金500斤。母親楊氏,出身於士族高門,頗有文化,家庭環境使她從小就習文練武。14歲就被唐太宗召入宮中當"才人"至27歲,擔任內侍工作,負責更衣和照顧皇帝起居。太宗九子李治,小她5歲,常在宮中出入,青梅竹馬,日久生愛,李治即位立高宗。為了給太宗追福,高宗將太宗的妃嬪加以剃度,讓她們從佛念經。就這樣武則天隨眾妃到感業寺當比丘尼。2年後他奉高宗之詔,第二次入宮,被封為"昭儀",正三品,是妃嬪中較高的一等。33歲時她被高宗立為皇后,因高宗多病,武則天成了執政皇后。高宗死後太子中宗繼位,她成了皇太后。后因中宗昏庸無能,不久她廢了中宗,自己當上了女皇。

武則天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家庭中,她從小受母親信仰的影響,自己也信奉佛教。唐代當時佛教在社會上已有著廣泛的影響,僧尼對唐初執行崇道抑佛的政策也有所不滿,這正是武則天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垂拱四年(688)四月,武則天暗示武承嗣等人偽造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所謂瑞石,詭稱獲於洛水,武則天把這塊瑞石稱為"天授聖圖",封洛水神為"顯聖侯",武則天也自封為"聖母神皇"。同年六月,又於汜水得所謂刻有《廣武銘》的瑞石,銘文暗示武則天是"化佛空中來",當取代李唐為女主。其《廣武銘》載:

發我銘者小人,讀我銘者聖君......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時至。民庶盡安樂,方知文武熾。千秋不移宗,十八成君子。歌曰:非舊非新,交七為身,傍山之下,到出聖人。

這裡已不是什麼暗示,而是十分露骨地向人們昭示,武媚娘當為天子,這是佛祖之意。

在《大雲經》頒布天下的第二年(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正式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於佛教為武則天立下汗馬功勞,所以她一反李唐皇帝"道在佛先"的排列,明確規定先佛后道。據《唐大詔令集》卷三載,天授二年(691),武則天下制:釋教"開革命之階......自今以後,釋教宜在道法之上,緇服(僧人)處黃冠(道士)之前。"長壽二年(693),武則天推翻自己從前的建議,命舉子等罷習《道德經》。以後又取消"玄元皇帝"的封號,復稱"老君"。武則天執行了先佛后道的政策。武則天稱帝后,進一步利用佛教為鞏固和維護她的統治,不斷製造新的輿論。長壽二年(693),有僧人菩提流支譯出《寶雨經》10卷,經中講到,有東方日月光天子,乘五色雲來到佛所在的地方,佛為他授記,講他日後當在摩訶支那國,現女身為王,以佛法教化眾生,建立寺塔,供養沙門。據查,《寶雨經》到唐代共出現三譯,唐以前梁、陳時所譯的都沒有這段文字,因此很明顯這是唐譯本偽造,是專門為武則天登基製造輿論根據的。就在此經譯出這一年,武則天加尊號為"金輪神聖皇帝"。由此可見,武則天支持佛教發展,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目的的。武則天與佛教的關係密切,可從以下幾方面得知:

(1)交結僧人,厚禮相待

跪拜神秀。神秀,俗稱李,汴州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后出家受具足戒。50歲時,前往黃梅雙峰山東山寺拜謁禪宗五世祖弘忍,求教佛法真諦,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6年,深為弘忍所器重,被稱為"神秀上座"。弘忍死後,神秀在江陵當陽山玉泉寺大開禪法,四海僧俗聞風而至,聲譽甚高。武則天久聞神秀盛名,於久視元年(700)派遣使者迎至洛陽。武則天用肩輿把神秀迎入太殿,"親加跪禮",見面后首先問道:"所說之法,誰家宗旨?"神秀回答說:"蘄州東山(即雙峰山東山寺)法門。"此後神秀往來於長安、洛陽兩京,受到朝野信徒的崇奉。當時神秀已90多歲,武則天對他十分敬重,神秀所在道場的一切需用,均由朝廷供給,十分豐厚。武則天除常召神秀,"時時問道"外,還敕命於神秀主法的當陽山設度門寺,在汴州神秀的老家置報恩寺,以旌其德。神龍二年,神秀死於洛陽天宮寺,朝廷賜謚"大通禪師"。

大約在弘忍去世之後兩年(676),惠能到廣州法性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據《壇經》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雲幡動,一僧雲風動。惠能云:『非幡動風動,人心自動'",印宗感到惠能"定非常人",於是反執弟之禮,向惠能請求佛法真諦。惠能名聲遠播,武則天"敕書勸諭,征赴京城",可是惠能"竟不奉詔",謝絕了武則天的召請。武則天雖然沒有能請動高僧惠能,但仍以禮相待,賞賜甚豐,"送百衲袈裟及錢帛等供養。"

聆聽法藏講經。法藏是華嚴宗的創立者,祖籍為康居國。祖父時始僑居長安,以康為姓。法藏17歲時,入太白山求法。後到雲華寺聽智儼宣講《華嚴經》,成為深深領會妙旨的門徒。智儼圓寂時,把法藏付託於弟子道成、薄塵,說他將會紹隆遺法。法藏28歲時,榮國夫人(楊氏)死,武則天為樹福田、剃度僧人,把自家的舊宅施捨作為太原寺。於是,道成、薄塵等高僧連狀薦舉,度法藏為僧,住持太原寺,得到武則天的許可。法藏這時還只是受了沙彌戒,武則天敕命他在太原寺講《華嚴經》,不久詔令京城十大德為法藏授具足戒,並把《華嚴經》中賢首菩薩的名字賜給他作稱號,人們由此常稱法藏為賢首國師。

法藏所弘揚的華嚴宗,依靠武則天的支持,很快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宗派。相傳,有一次,武則天請法藏到東都洛陽,為她講解《華嚴經》。當法藏講到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佛教術語時,武則天聽后,茫然不解。法藏於是指著宮殿一角的金獅子作譬喻,講到一一毛頭各有金獅子,一一毛頭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重重無盡。武則天聽到這裡,豁然領解。法藏把他與武則天的問答對講集錄成文,文題就叫《金獅子章》。

出宮迎義凈。義凈俗姓張,齊州(今山東歷城)人,14歲受沙彌戒。他於高宗咸亨二年(671),從長安出發,遠赴印度,歷時25年,游經30餘國。證聖元年(695),義凈返回洛陽,帶回梵本經、律、論近400部。武則天聽說繼玄奘之後又一位西行取經的高僧滿載而歸,親自來到洛陽城東門外迎接,垂問賞賜,禮遇甚厚。在武則天安排下,義凈一度參加大遍空寺"華嚴經譯場",先後翻譯佛教經、律、論61部、239卷。

武則天時,還曾召見過東渡傳法高僧鑒真的師傅弘景律,請他入宮,作授戒師,於唐宮弘揚佛法。

(2)建寺造像,廣積"功德"

建寺造像的沉浮起落,與帝王個人的好惡、政治風雲的變幻是密切相關的。佛像雕塑,在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高潮,龍門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就是當時造像精品的代表之作。對武則天主持雕鑿的龍門奉先寺,古人曾稱:"正教東流七百餘載,佛龕功德唯此為最。"郭沫若也讚譽說:"一寺靈光號奉先。"奉先寺大像即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群中規模最大的造像。奉先寺大像的開鑿同武則天有著密切的關係。武則天曾為大像的開鑿"助脂粉錢二萬貫",並主持工程落成的"開光"儀式。

有趣的是,那座盧舍那佛像很有些像武則天本人。本來,盧舍那佛是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意思是光明普照,而且是華嚴宗的教主。值得注意的是,這座佛像的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莊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據考證,武則天"方額廣頤",盧舍那大佛的頭部形狀和女性氣質,顯然有她的影子。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試圖以佛像來美化自己,進而把自己比作佛。武則天是因為《大雲經》把她說成是彌勒佛化身,格外欣賞,令全國各州和兩都都要建置大雲寺。武則天的這條諭令得到全面執行,據考古資料可知,遠在帕米爾的碎葉鎮和海南島,當時也都設置了大雲寺。

佛教傳入中國后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在武則天時成為她御用佛寺。白馬寺在唐朝東都洛陽市郊。武則天派令她最寵信的僧人薛懷義住持該寺,薛懷義同時兼任新平道行軍總管。武則天常居東都,不時來到白馬寺拜佛,這裡幾乎成為武則天專用的宮廷寺院。

唐高宗時,為保存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曾在長安慈恩寺建起5層高的大雁塔。武則天稱帝后,她本人帶頭,朝中王公響應,施捨大量錢財,將大雁塔重加營建,增至10層。后經兵火,僅剩下7層。大雁塔至今仍是西安的一大景觀。

武則天也曾有恩香積寺。香積寺是中國佛教凈土宗祖庭,位於長安南郊神禾原,高宗時建造。唐代詩人王維在其著名的詩篇《過香積寺》中描繪說:"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幕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唐高宗和武則天曾分別向香積寺賞賜舍利和國寶。武則天晚年突出地表現在佛教上。據《通鑒》卷207載,她建築興泰宮等寺宇,"功費甚廣,百姓苦之。"

(3)組織譯經,親為作序

武則天支持佛教,還表現在他親自參與組織了《華嚴經》的翻譯。《華嚴經》在東晉時曾有佛陀跋陀羅的60卷譯本,但這一本子並不完整。於是,武則天派人去于闐求取梵文的全本,組織力量進行翻譯,詔令著名譯經僧實叉難陀主持譯事,從695年開始,至699年完成,在武則天的一手經辦下,完成了《華嚴經》80卷譯本。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的華嚴宗,就是依據此經,在武則天時創立的。當《華嚴經》譯成后,武則天又興緻勃勃地親自作序。

武則天在序文中,對薛懷義等僧人偽撰的《大雲經》和菩提流支等翻譯的《寶雨經》大為讚賞,對《華嚴經》這類"貝葉靈文"倍加稱頌。這裡順便交代一下,南印度沙門菩提流支於長壽二年(693)來到長安,在佛授記寺譯出《寶雨經》,其中有"菩薩殺害父母"等語,這無疑是在為武則天殺戮唐宗室作掩飾,因此博得了武則天的欣賞。

此外,武則天還撰有《大唐新譯聖教序》、《大周聖教序》,均是為佛經譯文寫的序。武則天為弘揚佛法,不辭勞苦,也實在是雅興不小。

武則天時,隨著佛教的繁榮,僧官制度進一步得到健全。唐初沿襲隋制,天下僧尼隸屬鴻臚寺。武則天延載元年(694),今天下僧尼轉隸禮部祠部,祠部設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令史、書令史多人。寺有定數,每寺立有三綱,即上座、寺主、維那各一人,以德行知識高者充任。凡考試佛經剃度僧尼,由祠部發給牒文。僧人設有專門薄籍,三年一造。這些措施,無疑有利於僧尼隊伍的管理和穩定。

總起來看,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早年走出唐宮步入寺宇,做了尼姑,緊接著又從佛門返回宮門,在奪位稱帝和強化統治過程中,更巧妙地利用了佛教說法。在她君臨天下后,則通過皇權大大地推動了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宮廷大為走紅。在武則天一統天下的日子裡,佛門與宮門是相通的。

我國歷史上,以及民間故事中,出於武則天的特立獨行,和她的謀奪帝位成功,在大男人沙文主義下,不斷的被批判和醜化,不免扭曲了一般人心目中對武則天的形象。然而到了她的墓陵(乾陵),欣賞過她遺留下來的這一傑作之後,就會感覺到她是一位有抱負,有魄力,有雄圖壯志的了不起人物,不愧為中華民族最昌盛時代的一國之王;也不愧為可以在世界女權史上名垂千古的巾幗英雄。至於其微行細節,都是宮幃的常事,不必深究的。郭沫若對武則天,似乎特具興趣:除了把乾陵的環境整理,把埋於塵土中的石雕挖出復原,並由政府於1961年公布乾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也曾計劃將藏有稀世文物珍品,包括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內的武則天墓予以開掘,公諸於世。但終因工程技術上有困難而未果。

童女捧沙獻佛

相傳佛陀在世時,有一天托缽行化,在路上遇見一位太妹型的女孩子,與一班小孩子在路中堆沙嬉戲,她遠遠看見釋迦佛率領弟子們魚貫而來,她就半開玩笑半認真的用雙手從地上捧了一棒土沙,走到佛陀面前,往世尊缽內一放,世尊居然接受她的沙土供養,大弟子舍利弗實在看不下去,心想這女孩豈有此理,怎麼可以用沙土向世尊開玩笑。在路上實在忍不住,就問世尊道:「世尊,剛才那個女孩子,把沙土放進你缽內,你為什麼讓她胡鬧?」世尊微笑的說:「你們不知道,此女千百年後,因緣成熟,要在東震旦國為王,這時如不受她沙土供養,她將會破壞佛教的,這樣讓她種此善根因緣,她將來做皇帝時,會保護佛教弘揚佛法的。」有此因緣,所以在武則天王朝,對佛教儘力推動與弘揚。

筆者不願為她的人格辯護,可是她對佛教的貢獻,也不能因此就緘默

華嚴寺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后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