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玄宗盛讚日本是君子之國?

公元750年,日本國內舉行了盛大的春日野祭祀,祈求上天保佑即將出發的第十次遣唐使團能順利抵達,而參與祭祀的團長藤原清河冥冥中感覺這是自己最後一次參加這種祭祀了,未卜的前途讓他有感而發地寫下了一首唐詩:

妖嬈春日野,祭祀祈神援。

社苑梅花綻,常開待我還。

詩中表達了他對故土的不舍,希望自己能出色的完成出使任務后平安返回日本,繼續欣賞春日野上盛開的梅花。此詩通俗易懂,意象生動,借物擬人,以不變待有變,體現出藤原清河高超的漢學修養和出彩的文學水平

公元752年第十次遣唐使團抵達長安,藤原清河準備去覲見唐玄宗,日本此時以中國為師已有100多年,宮廷的禮儀、服飾完全照搬大唐樣式,看上去學的有模有樣,儼然一個唐朝小朝廷,但畢竟是個「山寨貨」,跟禮儀之邦大唐相比還是有差距的,藤原清河深知這一點,害怕在見唐玄宗時失禮,有損日本形象,就找到了在長安為官長達35年的日本同鄉阿倍仲麻呂學習正宗的大唐宮廷禮儀。

Advertisements

阿倍仲麻呂就是在中日關係史上大名鼎鼎的晁衡,此人是第八次遣唐使中的一員,天資聰敏,進入了大唐最高學府國子監,系統地學習了禮記、周禮、詩經、左傳等經典,畢業后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一舉考中進士,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唐代的科舉取士數量是中國歷史上最少的,中國本土的大儒想要中舉都是難事,何況一個日本來的小夥子?李白和王維都是他的好友,對他稱讚有加,可見他能在長安為官35年不是浪得虛名。

藤原清河在阿倍仲麻呂的指導下,迅速地掌握了大唐禮儀,在覲見唐玄宗時,他儀錶堂堂,一舉一動都非常得體,與其他國家來朝貢的使節相比藤原清河顯得尤為耀眼。唐玄宗龍顏大悅稱讚道:「聽說日本的君主很賢明,今天見到日本的使者,禮儀教養果然與眾不同,日本真是個有君子之風的國家。」(聞彼國有賢君,今觀使者,趨揖有異,乃號日本為禮儀君子國)。作為獎賞,唐玄宗特意命人為藤原清河作畫,以示榮寵。

Advertisements

公元753年1月是中國傳統賀正旦的日子,各國在長安的使節都要去朝拜賀歲。在朝堂上的站位就意味著各國地位的高低。按照原來的做法,東邊第一位站的是新羅使臣,第二位是大食國使臣;西邊第一位是吐蕃使臣,第二位是日本使臣;中國人向來以東為尊,東邊第一位偏偏站的是新羅,讓藤原清河耿耿於懷,在他眼裡新羅是個落後的國家,曾經被日本「教育」過,怎麼能站在日本前面?於是他與唐玄宗據理力爭,要求日本站在東邊第一位,顯示日本是個親唐的君子之國,唐玄宗本來就有點偏愛這位日本使節,對新羅反而沒什麼好感,既然藤原清河這麼較真,便做個順水人情,將兩國位置對調。

藤原清河被唐玄宗稱讚這件事在如今的日本很少被人提及,有些日本史書甚至直接就省略了這一段歷史,真實原因不好揣測,但藤原清河與唐玄宗爭站位的故事卻被日本人大書特書,究其原因是因為藤原清河在其他國家面前顯露了日本國威,保全了面子。

勝利完成所有出使任務后,藤原清河準備帶著阿倍仲麻呂一起歸國,阿倍仲麻呂卻跟他提了另一個要求:「能否將大明寺的高僧鑒真大師一起帶回日本?」鑒真曾經五次嘗試東渡都以失敗告終,並且唐朝政府明令禁止鑒真出國,這是要冒很大風險的,藤原清河被鑒真的執著打動,決定讓鑒真坐副使的船與其一起歸國。

歷史卻對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呂開了個玩笑,他們兩位所乘坐的正使大船遇到了風暴,漂流到了南海,經歷九死一生的考驗兩人又回到了長安,最終老死在中國;而鑒真所乘坐的副使小船躲過了風暴平安抵達日本,第六次東渡成功,鑒真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宏願,傳法日本。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