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治療的新觀點

脊髓損傷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癱瘓,早期、及時治療對於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和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階段臨床中主要處理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合適的固定,防止因損傷部位的移位而產生脊髓再損傷。如頸髓損傷,一般先用頜枕帶牽引或持續的顱骨牽引。

2、減輕脊髓水腫和繼發性損傷:(1)地塞米松,10-20mg靜脈滴注,連續應用5-7天後,改為口服,每日3次,每次0.75mg,維持2周左右,逐漸停葯;(2)甘露醇,20%甘露醇250ml靜脈滴注每日2次,連續5-7天;(3)甲潑尼龍衝擊療法,每公斤體重30mg一次給葯,15分鍾靜脈注射完畢,間隔45分鐘之後,在之後23小時內以5.4mg(kg/h)劑量持續靜脈滴注,該方法僅適用於受傷后8小時內;(4)高壓氧治療,依據動物實驗模型,傷后2小時進行高壓氧治療效果最好,但實際臨床工作中很難做到,有文獻報道認為傷后4—6小時內應用也能獲得滿意效果。

Advertisements

3、手術治療:手術只能解除對脊髓的壓迫和恢復脊椎的穩定性,目前無法使損傷的脊髓恢復功能。手術的途徑和方式視骨折的類型和損傷的部位而定。手術指征:(1)脊椎骨折、脫位有關節突交鎖者;(2)脊柱骨折複位不滿意,或仍有脊柱不穩定因素存在者;(3)影像學顯示有碎骨片凸出至椎管內壓迫脊髓者;(4)截癱平面不斷上升,提示椎管內有活動性出血。

以上是臨床中常見的處理方法。但是,近幾年國內外多數學者及臨床工作者,對於脊髓損傷中的一些處理方法及理念達成新的共識。如類固醇激素的使用。

近期,由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大會(CNS)和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AANS)發布的關於《急性頸椎及脊髓損傷的最新循證醫學指南》明確指出,急性脊髓損傷后早期不推薦使用類固醇。新版指南有19項I級推薦,每項均有I類證據支持。還有16項基於II類證據的II級推薦和77項基於III類證據的III級推薦(原文發表於2013年Neurosurgery雜誌)。

Advertisements

新指南在"急性脊髓損傷的藥物治療"一章中認為,急性脊髓損傷的第24至48小時內,不能使用甲基強的松龍(MP)治療。進行這樣修訂是因為臨床上缺乏支持這些藥物有益的醫學證據。事實上,該報告還包括表明大劑量類固醇帶來有害的不利影響的確鑿證據。研究表明,急性脊髓損傷人群中使用類固醇會導致較高的感染率、敗血症發生率,滯留在重症監護病房時間較長,使併發症增多,甚至死亡。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醫學中心的LangstonHolly博士認為,該指南將為患者提供直接、有益的影響,新版指南明確規定,急性脊髓損傷中建議不使用甲強龍,沒有I級或II級證據支持甲強龍的使用;與此相反,使用甲強龍治療脊髓損傷具有明顯副作用,此觀點得到了循證醫學的有力支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