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豐藝術書法 ‖ 中國書法字體

漢字是華夏民族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集體創造出來的,是文化的結晶,智慧的結晶。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更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其源頭可以上溯到甲骨文、金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預測吉凶禍福,故稱"卜辭"。中間經過篆書、隸書等階段的發展演變,成為今天楷書、行書的樣子。漢字在總體上同樣經過了一個逐漸簡化的過程,即由圖形變為筆畫,由象形變為象徵,由複雜變為簡單。

篆書

先有大篆後有小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等名。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以其為籀所作,故稱「籀文」。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小篆又被稱為「秦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提出「書同文」,由丞相李斯整理,文字統一,書體統一。

Advertisements

【秦 嶧山刻石 徐鉉摹本重刻】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刻,刻石36句,原石已毀,碑文尚存。北宋淳化四年,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稱「長安本」,現藏西安碑林。其筆畫略細而勻整,且多用圓筆,字體呈方形,表現圓渾流麗、古厚秀雅之風格。

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漢隸是我國兩漢書法藝術的象徵。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

【漢 禮器碑】

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刻,藏山東曲阜孔廟。漢隸書,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它不同於《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樸、《孔廟碑》的縱逸、《華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靈秀、《張遷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麗。明郭宗昌《金石史》評云:「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

Advertisements

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

【三國魏 鍾繇 賀克捷表】

又名《戎路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鍾繇其字尚未脫盡隸書筆意,但已屬楷體,書寫自然洒脫,風格古樸,章法結字茂密幽深。《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繇『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

行書

行書之稱始於西晉衛恆《四體絕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據張懷瓘《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字體。行書無法卻有體。最大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東漢 史孝山出師頌】

史孝山撰,故宮博物院藏。書體為章草,此帖字體渾厚,筆短意長,起筆處順入者無缺鋒,逆入者無漲墨,每折必潔凈,作點尤精深,是以雍容寬綽。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無數次,我們遊離在現實與虛幻中經歷過彷徨,也迎來過柳暗花明。人來人往的塵世,霓虹燈閃爍的城市,就像一把利劍劃過心尖。我們開始質問自己——活著的意義。慶幸的是——我們還有文化、還有藝術,一份被丟棄在角落的精神食糧!淳豐藝術一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自媒體,用美學、藝術的眼光與思想去看待中國文化,了解中國藝術,相互學習,促進文化交流與溝通。

微信公眾平台:CHUNFENGYISHU(淳豐藝術)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