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赫六法氣韻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一段文字中論述:「雖畫有六法,罕能該盡。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曰氣韻生動是也。二曰骨法用筆是也。三曰應物象形是也。四曰隨類傅彩是也。五曰經營位置是也。六曰傳移模寫是也。」我國畫論當以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載晉人顧愷之《畫雲台山記》為最早,顧氏以簡短的文字構成了朴系的畫論系統。謝赫六法論奠定了中國畫論基礎,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氣韻非師》謂「六法精論,萬古不移」。六法論中傳移模寫是繼承而其它五法是創作,而六法中氣韻生動尤為重要,而「氣」與「韻」又各為一義,自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的文字出現,氣的觀念在文學藝術中始於應用,「韻」字出於曹植《白鶴賦》「聆雅琴之清韻」一語,爾後廣泛用之。《世說新語》多有氣字出現,亦有十九處韻字,沈約《宋書》亦有多處氣字,三個韻字,鍾嶸《詩品》有二個韻字,多個氣字。劉勰《文心雕龍.聲律篇》有「韻氣一定」,以上諸篇中氣與韻均個一義,謝赫評顧駿之畫時有「神韻氣力」一語,為氣韻一義之始。「氣韻生動」「動」則是從氣中來的,氣是人的「生理的生命力」,是人通過情感支配「氣」來完成想象力中的創造,將物象留在作品之中,這就是中國文學藝術理論中最具獨特色的內涵。

職貢圖局部 宋摹本 南朝 梁 蕭繹 25x198cm 絹本設色 中國歷史博物館

「氣」是人生理的生命力,《典論論文》以後文學藝術作品及論家多以論之,將人的生命力轉化為文學藝術作品形相物態中,以氣力、氣概、氣勢來表現出作品的生命力,達到人格與精神的統一。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說建安的詩「慷概而任氣」,鍾嶸《詩品》論曹植的詩「古氣奇高」,又論陸機的詩「氣少於公幹(劉楨)」,評劉楨詩「真骨凌雲」,這裡的「真骨」亦是劉勰所謂談的「任氣」,古人常以「骨」論為「氣」的範疇,是氣的一體。顧愷之論畫謂伏羲神農有「奇骨」,《漢本記》載孫武「骨趣甚奇」,謝赫云:「觀其風骨」,「風骨」便是「骨力」,骨力亦是「壯氣」,壯氣是生命力。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謂:「蓋氣者有筆氣,有墨氣,有色氣,俱謂之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韻」,唐氏分筆、墨、色、氣是一層次,又分氣勢、氣度、氣機一層次是對的,然不能論處是「混淆」了氣與韻的關係。「韻」雖然出自「氣」的範疇,但分意不同。

北齊校書圖局部 宋摹本 北齊 楊子華 絹本設色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韻」字最早出現曹植《白鶴賦》,「聆雅琴之清韻」,這是「韻」字之始,曹氏以前無韻字,「鈞」、「均」代表古「韻」字,然「鈞」「均」 都是古代調音之器, 故「鈞」、「均」 有「調」、「和」字義,「鈞」、「均」字最早與音樂有關,嵇康《琴賦》「改韻易調,奇弄乃發」,是述音樂的律動。而此時的音樂與「律」有關,魏晉時期四種聲調已經完成,文字中聲韻學開始,「韻」字在文學作品中較多,晉人呂靜《韻集》出現,韻字便是當時文學上的專用名稱了。劉勰「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而「䪨」生髮於「氣」是氣的範疇,氣為陽剛之美,韻為陰柔之美,二者合則美幻絕綸。韻是庄學的性格,是中國畫內涵中的主流,無論人物、山水、花卉,張懷瓘論「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所謂肉亦得其形,骨得其神,神得其韻。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亦論徐黃異體,「大抵江南(徐熙)之藝,骨氣多不如蜀人(黃筌),而蕭酒過之也」。沈括《夢溪筆談》「李唐夏珪一派以北宗氣勝,若南宗以韻勝」。氣韻是人的生命力及品格與精神在文藝作品中的流露,《世說新語》卷《巧藝》記一則:「戴安道中年畫行像其精妙。庚道季看之,語戴云: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盡,戴云:唯務光與免卿此語耳」。戴氏務名之人,庚道季批評戴氏世情未了而俗意留在作品中,宋代汪藻有詩「精神還仗精神覓」。虞集題《江貫道江山平遠圖》「江生精神作此山」。直接點明了精神是氣韻生動的生命力,氣韻可學與不可學,氣韻在某種程度中是人的精氣神,是人的氣質,改變人的氣質亦在讀書行路,書乃良藥調之山川萬物為食養之,亦可超撥為圖卷傳神寫照。

匡廬圖 五代 荊浩 185.8x106.8cm 絹本水墨 台北故宮博物館

玄學與山水詩,玄學以《莊子》為中心,是庄學的本質,至魏晉以來,影響深遠。周朝初期人們從宗教中開始覺醒,道德人文精神的出現,對大自然中物象的認識從神秘中走出,開始從生活的角度面對山川理解江河。出現了人與自然親和的關係,《禮記.孔子閑居》:「天降時雨,山川出雲」說明人對自然的認識,《詩經》晚期詩人悲歡離別的情感多寄託於草木鳥獸象徵,屈原《離騷》更是如此,將蘭、蕙、芷、蘅化為志節,將人的品格與精神自然融為一體。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宋初文詠,體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這一則文字似乎說山水詩的出現與老莊思想無關,只有老莊退後山水詩才能出現,其實不然,在謝靈運的山水詩,就包含了老莊思想,如(《隴西行》)「昔在老子,至理成篇」,「《在宥》(《莊子》篇名)天下理,吹萬群方悅」,「遊子值頹暮,愛似庄念生」(《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等一類詩句,隨處可見。這些詩作在受到老莊影響的同時闡釋了佛學經義,東晉初年詩人庚闡諸人,以玄學為背景創作山水詩。沈約在《宋書》第六十七卷《謝靈運傳序論》記載:「有晉中興,玄風獨振,為學求於助下,博物止於七篇,馳騁文辭,義單(殫)手此,莫不託辭上德(老),托意玄珠(庄)」。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篇》記云:「詩必柱下(老)之旨歸,賦乃漆園(庄)之義疏」。庚闡謝靈運諸人的山水詩,是老莊思想尚未落實到人自身而形成的概念性山水詩,謝靈運的詩境沒有達到莊子怡適自然之致。而晉人詩境獲益莊子精神者應該歸於陶淵明的田園詩。

瀟湘圖 五代 董源 50x141.4cm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館

魏晉以前的山水詩境,與莊子無關,詩經時代,人與自然的親和,是詩六義中「比」與「興」的關係,是自然景物與自己境遇所引發出的情感加以比擬。興是自己內蓄的感情,偶然與景物相觸而引發出來的人與自然親密相和的關係。孔子「仁者樂水,智者樂山」是比與興,是以仁為人生的性格,而不是以山水為人生性格,魏晉時期的山水詩人在體會莊子超拔世俗渾濁的思想中使心境歸向自然。在主動追尋自然過程中人的精神必須然賦於自然的人格化,由自然的人格化轉為人格自然化,進而將精神與生命安頓在自然山水之中。謝靈運「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備盡登躡」,這是魏晉時期追尋山水美的極致,正如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所說「自近代以來,文貴形式。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這種人生的態度與追求正是受到魏晉玄學影響而來。《世説新語》載「王武子(濟)孫予荊(楚)各言其土地地人物之美。王雲,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亷且貞。孫雲,其山㠑巍以嵯峨。其水㳌渫而揚波,其人磊砢而多少姿。」「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澲間想也。覺鳥獸蟲魚,來自新人」。「筍中郞(羨)在京口登北固山望雲,雖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雲想」。「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竟秀,萬壑爭流」。「王子敬又雲,從山陰道上,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季,尤難為懷」。郭景頓詩《幽思篇》雲,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浮雲,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等諸多普人文字,無不飽含著對山水美的領受,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獨有一個時代的人與自然融合的山水詩境。

節選於張繼剛先生《硯池滴音》

張繼剛

字慎之、號知行、1966年生,遼寧師範大學畢業,師從楊仁愷先生三十年。古書畫鑒定家、書畫家、學者,當代文人畫家之主要代表,倡導「文人畫之士人精神」。創建「雲廬藝社」學術機構,集目鑒、比較、分析、考訂、心性學等綜合學科,創立了「書畫鑒定與心性學」之鑒定學理,涉獵文、史、哲、藝、詩、詞、曲、賦,發表論文300百餘篇。出版《張繼剛畫集》、《張繼剛花鳥畫集》、《明清近現代畫家叢書-張繼剛卷》、《沐蘆草堂論書畫》、《藝苑彌珍-古代書畫鑒賞》、《沐蘆草堂文集上下卷》、《蒲華研究》、《沐蘆草堂書畫跋記》、《沐蘆草堂叢稿》、《蒲草集》、《沐蘆草堂詩、詞、韻語三卷》、《西泠問話-張繼剛卷》、《過眼煙雲-古代書畫鑒定叢書》、《雲歌詞》、《鑒跋記》、《暢畫論》、《積序箋》、《碎玉集》、《甲骨註疏》、《稀音詩境》、《硯池滴音》。

訪問美國、法國、英國、北歐及亞洲國家諸博物館,應邀訪問耶魯大學、巴黎大學、悉尼大學講學,應海南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四川省博物館等國內外諸多博物館邀請舉辦「文心詩境.張繼剛詩書畫博物館巡迴展」,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大學收藏。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文獻與書畫鑒定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海南熱帶海洋大學文物鑒定與保護修復研究所所長,雲廬藝社社長,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

雲廬藝社整理編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