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爾德日記》看德國二戰內幕

在《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巴巴羅薩計劃基輔戰役》一文中,《一世明哥私家歷史》提到了弗朗茲·哈爾德將軍,細心的讀者可以注意到,在巴巴羅薩作戰中,弗朗茲·哈爾德將軍的日記時而悲觀,時而樂觀,他認為德軍嚴重低估了俄軍的實力,但也因為戰爭初期極為巨大的俄軍俘虜數量而對前景看好。

本期《一世明哥私家歷史》聊聊這位弗朗茲·哈爾德將軍。

弗朗茲·哈爾德

在巴巴羅薩作戰中,當時弗朗茲·哈爾德擔任德國陸軍參謀總長一職,同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其他領導人每天都有聯繫。

弗朗茲·哈爾德的日記是德國人日記中提供二戰歷史情況最多的一部日記。

弗朗茲·哈爾德將軍寫日記一直沒有斷過,他用格貝爾斯伯格式速記法不僅記下了逐日的事件,而且也記下了當天每小時的發展。

Advertisements

要了解1939年8 月14日到1942年9 月24日之間這一段時期的確切情況,《哈爾德日記》(The HalderDiaries,1976年出版)就是一個很難得的二戰歷史的材料來源。

哈爾德日記連同一些機密文件被美國歷史學家威廉·夏姆爾(WilliamShirer)用作《第三帝國興亡史》的主要資料來源。

《第三帝國興亡史》

弗朗茲·哈爾德(FranzHalder,1884年6月30日-1972年4月2日)是一名德國將領,在1938年至1942年9月期間於德國國防軍中擔任陸軍參謀長,由於在戰略上頻繁地與阿道夫·希特勒衝突而被解職。

在哈爾德的任期中,德國陸軍的事業到達巔峰,同時哈爾德也是一名反對希特勒與納粹政權的軍人,但一直未直接參与政變行動,活到了戰後。

Advertisements

哈爾德是個典型的德國職業軍人,他出生於維爾茨堡。

在1902年時,哈爾德加入了慕尼黑的巴伐利亞皇家第3炮兵團,開始其軍事生涯。哈爾德在1904年時自慕尼黑的軍校畢業,晉陞為中尉,接著於1906年至07年就讀炮兵學校、1911年至1914年就讀巴伐利亞參謀學校(戰爭學院)。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4年,哈爾德作為兵工署參謀軍官,在巴伐利亞第3軍指揮部服務。1915年8月,哈爾德晉陞為上尉,並被任命為巴伐利亞第6步兵師軍需處處長,到了1917年時,他又轉到第2集團軍的參謀部服務,後來再轉到第4集團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意志帝國的軍隊幾乎完全解散。

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3月6日頒布法令,建立了臨時國防軍,包括臨時國家陸軍與臨時國家海軍。9月30日,臨時國防軍被重新組織為「過渡性軍隊」,直到1921年1月1日政府按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建立德國防衛軍(Reichswehr)為止。(詳見《從德國防衛軍到德國國防軍,細說德國國防軍各兵種(領章辨識)》)

德國防衛軍軍官團

在1919年與1920年期間,哈爾德於德國臨時國防軍的戰爭部的訓練處服務,而在1921年至1923年則在防衛軍慕尼黑第7軍區擔任戰術教官。1924年3月,哈爾德晉陞少校。1926年,他轉到第7軍區的參謀部,擔任業務主任一職。1929年2月,晉陞至中校,之後在1929年10月至1931年後期這段時間裡作國防部訓練處的工作。

1931年12月,哈爾德晉陞上校,並於1934年前期被任命為第六軍區參謀長。

在1930年代,德國軍方認為波蘭可能會攻擊與德國本土未接壤的東普魯士,因此德軍制定如何保護東普魯士的計劃。

1934年10月,哈爾德晉陞為少將,被指派為駐慕尼黑的第7步兵師師長。

德國國防軍第7師

在1935年10月15日,納粹德國正式將德國防衛軍(Reichswehr)更名為德國國防軍(Wehrmacht)。由於哈爾德公認優秀的計劃和組織能力,1936年8月晉陞德國國防軍中將,並負責演習事宜。

不久后,哈爾德成為位於柏林的德國國防軍陸軍參謀本部訓練處處長,於1937年10月至隔年2月期間擔任此職。

1938年2月1日,哈爾德晉陞為德國國防軍炮兵上將。在提到哈爾德的個性時,英國作家休·特雷弗-羅珀(HughTrevor-Roper)寫道:「哈爾德是一個在軍事上極為自負的人,認為業餘人士不會理解戰爭的奧秘。」

威廉·凱特爾

1935年,威廉·凱特爾從師長直接被任命為德國國防軍陸軍部局長,1938年2月晉陞為國防軍參謀長,一躍而為希特勒最親信的軍事顧問。

在這段時間,凱特爾曾要求哈爾德來接任總參謀長的職位。由於凱特爾告訴哈爾德,希特勒希望任命瓦爾特·馮·賴歇瑙將軍為陸軍總司令,哈爾德因此加以拒絕。

弗朗茲·哈爾德坦率表示,由於個性上的極端差異,他無法和賴歇瑙共事。

瓦爾特·馮·賴歇瑙

威廉·凱特爾依然還是認同哈爾德優異的軍事策劃能力,之後他說服希特勒任命瓦爾特·馮·布勞希奇為陸軍總司令。哈爾德於是在1938年9月1日接受參謀總長的職位。

哈爾德到任參謀總長一星期後,應希特勒要求,制訂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但這個計劃遭到希特勒的斥責,認為哈爾德沒有妥善利用摩托化兵力與裝甲武力,希特勒看好賴歇瑙,認為應由賴歇瑙領兵直取布拉格。

然而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促成了著名的慕尼黑協定,將蘇台德地區—即捷克防務的重點全部割讓給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便告終止。9月29日因為慕尼黑協定英法兩國的屈服,10月1日,德國陸軍兵不血刃進駐蘇台德地區。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的行動標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的爆發。哈爾德參與策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階段的全部戰事,而因為波蘭戰役的成功,哈爾德於1939年10月27日受獲騎士鐵十字勳章。

德軍入侵波蘭

德軍入侵波蘭成功后,1939年11月期間,哈爾德試圖聯合布勞希奇阻止希特勒將戰爭擴大,但遭到布勞希奇拒絕。儘管哈爾德反對希特勒將戰爭擴大,但他沒有以直接性的行動表示反對。

據稱,哈爾德經常感到絕望與難過,認為自己應該將希特勒射殺。一名與哈爾德關係頗近的上校在戰後寫道:「哈爾德滿面淚水,說他已經在口袋放著一星期的手槍,隨時可能對『艾米爾』(Emil,希特勒的代名)開槍」。這種戰後的描述的真實性還是有疑問的。

1939年底,哈爾德負責策劃對法國等西歐國家和巴爾幹諸國的攻擊行動,哈爾德最初懷疑德軍的戰力,對是否有能力全面戰勝法國,對曼施坦因的作戰計劃持有懷疑。法國戰役結果證明曼施坦因的作戰計劃令法國戰敗。

1940年7月19日,弗朗茲·哈爾德晉陞至大將。8月起,他開始策劃對蘇的巴巴羅薩作戰。

這個巨大的入侵蘇聯行動讓哈爾德內心深深不安,他向威廉·凱特爾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威廉·凱特爾在聽取了哈爾德等部分高級將領不贊成入侵蘇聯的意見后,正式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份不要進攻蘇聯的意見書。

巴巴羅薩作戰

希特勒對此毫不理會。反而開始干涉東線作戰的指揮權,削弱哈爾德的權力。

從這時候起,凱特爾轉而處處迎合希特勒,而哈爾德依然我行我素,喜歡和希特勒較真,在他看來,這個業餘人士不會理解戰爭的奧秘。

在巴巴羅薩作戰中,哈爾德的日記時而悲觀,時而樂觀,他認為德軍嚴重低估了俄軍的實力,但也因為戰爭初期極為巨大的俄軍俘虜數量而對前景看好,一直到巴巴羅薩計劃基輔會戰前,哈爾德認為德軍應直接攻向莫斯科,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兵力沒有必要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圍殲基輔地區的紅軍主力。哈爾德與希特勒意見分歧嚴重。(詳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巴巴羅薩計劃基輔戰役》)

巴巴羅薩作戰

1942年時,哈爾德與希特勒衝突日益激烈,不僅是戰術目標,在戰略目標上也不認同;希特勒對他也無法忍受,認為哈爾德暮氣沉沉,缺乏進取精神,於1942年2月24日將其退休到「元首後備軍」(FuhrerReserve)。

1944年7月20日,一群德國軍官試圖刺殺希特勒,希特勒認為哈爾德很可能是反對派的領袖,哈爾德隔天被逮捕,但他並未參加政變行動(他雖然支持反對希特勒,但真到了關鍵時刻卻又不願提供幫助。)他被囚禁於福洛森堡集中營和達豪集中營兩個月。

1945年1月31日,哈爾德被正式開除軍籍,被轉送至蒂耶羅集中營(Tyrol),於5月4日就在那裡被美軍所俘虜。雖然哈爾德之後兩年依然待在戰俘營中,但是沒有被視為戰犯,被紐倫堡軍事法庭審判。

弗朗茲·哈爾德

在1950年代,哈爾德還在美國陸軍政史部擔任顧問。哈爾德著有《作為軍事指揮的希特勒》(Hitler alsFeldherr,1949年出版),並被翻譯成英文,名為《Hitler as War Lord》(1950年出版)。

1972年,哈爾德在德國去世。1976年,他的《哈爾德日記》(The Halder Diaries)出版問世。


限於篇幅,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或進入《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