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的「髯翁」和「冉翁」,誰是誰非?

彌勒市城區有一條路,取名「髯翁路」,從東到西橫貫城市中心。然而,長期以來,彌勒城的大街小巷的廣告牌上,甚至有些文件、指路牌、電子地圖、大眾傳媒上,有寫「冉翁路」的。這一現象,在彌勒這座文化城市由來已久。究竟是「髯翁」還是「冉翁」,很多隨流的大眾搞暈了,弄不明白,誰是誰非。

「髯」和「冉」有何區別?

中國的文字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從原始社會時期的「結繩記事」開始,到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文字的演變誕生,中華數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

從甲骨文的誕生算起,中國3000多年的文字文化先後經歷了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五大變化,成為現在的使用文字。中國的古文字,筆劃太多的繁體字比較多。

Advertisements

新中國成立后,對筆劃較多的繁體字按照行書草書的楷寫法進行了大量的簡化,如:國,繁體字中「玉」為「或」,但都是同一個字,都是國家的「國」。那麼,或許有人會問,彌勒的「髯翁」和「冉翁」,是否是繁體字的簡寫?筆者認為不是,而是兩個不同的字。

通過互聯網百度百科搜索「髯」和「冉」,解釋如下:

是一個漢字,拼音是rán,形聲。從髟,冉聲。髟(biāo),長發下垂的樣子。本義:兩頰上的長須,也泛指鬍鬚。語出《說文》「髥,頰鬚也。從須從冄,會意,冄亦聲。字亦作髥」。

,龜甲的邊。「冉」有三種用法。一是形容毛、枝條等柔軟下垂。如「柳枝冉冉」;二是慢慢地,如「月亮冉冉升起」;三是用于姓。

綜上所述,僅從字面來理解,「髯翁」是指兩頰上有長須的老人;「冉翁」是指一個姓冉的老頭。要弄清彌勒的「髯翁」和「冉翁」誰對誰錯,這就要追溯彌勒的歷史文化,「髯翁路」名從何而來?

Advertisements

彌勒城「髯翁路」的由來

彌勒城區的髯翁路,名源於清康熙乾隆年間的古滇名士、昆明大觀樓長聯作者孫髯。

據史料,孫髯(1688-1774),字髯翁,號頤庵。清乾隆年間布衣詩人。原籍陝西三原,父以武職宦滇遂到昆明定居。因生而有髭,故以髯名。自幼聰穎,才氣超群。喜習詩文而「名重」一時。早年曾參加童試,因不滿搜檢考生而掉頭去,從此不復與考,於是終生不仕,落拓一生。

晚年在昆明生活貧困潦倒,便來彌勒與嫁到彌勒城東三道橋的女兒一起生活。在彌勒城西新瓦房村好友苗漪(授昆明教諭,後任昆明育才書院山長)的幫助下,設塾教書,補貼家用。死後,無地可葬,幸得苗漪幫助葬於彌勒城西苗家祖塋(今彌勒城花園賓館片區)。

此後200多年來,彌勒人民因十分崇拜孫髯的詩詞才華和高貴品質,對孫髯的墓地倍加保護。后經多次官方修復、擴建,90年代初建成「髯翁公園」。相臨的這條路,也就取名為「髯翁路」。後來,因城市建設,髯翁墓遷至新城西區玉皇閣後山南側。

所以,彌勒城的「髯翁路」就是以孫髯翁之名命名的路,髯翁姓孫,並不姓冉。「冉翁路」在彌勒是錯誤的。如果彌勒人不了解孫髯翁,是彌勒文化的一大悲哀。

在彌勒,「髯翁」不能再用「冉翁」了,否則是一大笑話。俗話說:「沒文化,真可怕」。如果彌勒本土人都把自己的歷史名人的名字寫錯、用錯,會讓外來遊客笑話的。我們更不能因為「髯」字難寫,而寫成「冉翁」,那就變成了「姓冉的老頭」了。彌勒只有姓孫的「髯翁」,沒有姓冉的「冉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