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絕世的宋畫,神宗好熙筆,郭熙

郭熙(約1000-約1080),字淳夫,今河南孟縣人,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郭熙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於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捲雲的皴筆,後人稱為「捲雲皴」。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於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曲溪斷崖,峰巒秀拔,境界雄闊而又靈動飄渺。

郭熙在學畫之初並無老師,后在臨摹李成山水畫中受到啟發,筆法大進,亦能自放胸臆,筆勢雄健,水墨明潔。畫山石多用捲雲或鬼臉皴,畫樹如蟹爪下垂。1068-1077年間為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成為宮廷畫院重要成員。於畫論方面亦有建樹,總結出對四季山水的審美感受及山水構圖三遠法等。創作活動旺盛的時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1068-1085年,深受神宗的恩寵,有「神宗好熙筆」,「評為天下第一」之說。

郭熙藝術特點

北宋大畫家郭熙工畫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捲雲」或「鬼臉」皴法,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力勁健,水墨明潔。布置筆法獨樹一幟,早年巧贍致工,晚年落筆益壯,常於高堂素壁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巉絕、峰巒秀起、雲煙變幻之景。

作為同時從事繪畫實踐的理論家,郭熙提出了畫家必須在後天廣聞博識、飽游飫看的主張:「其要妙欲奪其造化,則莫神於好,莫精於勤,莫大於飽游飫看,歷歷羅列於胸中……今執筆者所養之不擴充,所覽之不淳熟,所經之不眾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紙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於煙霞之表,發興於溪山之顛哉!」廣泛遊歷、多看真山真水,勤於觀察、熟記各地不同的山水風物,便能擴充畫家的學養,使得胸中有丘壑,這樣就能使畫家在創作中把高明的格調體現在溪山煙霞之中,收到奪造化之功,窮盡要妙的藝術效果。這是一條切實可行的歷練積累之路,對於很多後世學畫者有著具體的指導意義。

郭熙主張畫山水畫之前應該走近名山大川,深入、細緻地進行觀察實踐,從而獲取最適合表現山水形質的表現技法。他首先用畫花、畫竹之前的觀察揣摩過程來比附畫山水,進而提出了這一觀點:「學畫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之,則花之四面得矣。學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於素壁之上,則竹之真形出矣。學畫山水者何以異此?蓋身即山川而取之,則山水之意度見矣。真山水之川穀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多方位接近實物,遠望近觀,取勢取質,然後方能生動傳神地表現出山水的神與意、勢與質。

在具體的繪畫過程中,郭熙還強調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而呈現其不同狀貌,他詳細列舉了數種不同的山、石、水、木的特點:「山有戴土,山有戴石。土山戴石,林木瘦聳;石山戴土,林木肥茂。木有在山,木有在水。在山者,土厚之處有千尺之松;在水者,土薄處有數尺之檗。水有流水,石有盤石;水有瀑布,石有怪石。瀑布練飛於林木表,怪石虎蹲於路隅。」既然自然界的山、石、水、木千姿百態,那麼其表現技法也就應該因勢象形,法無定則。郭熙在「畫訣」一章中把這種應物象形的筆墨表現總結為類似警句的兩句話:「一種使筆,不可反為筆使;一種用墨,不可反為墨用。」不拘泥於特定的筆墨法則,這是郭熙對後世習畫者的諄諄告誡。

郭熙藝術成就

神宗趙頊曾把秘閣所藏名畫令其詳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覽歷朝名畫,「兼收並覽」終於自成一家,成為北宋後期山水畫巨匠,與李成並稱「李郭」,與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並稱五代北宋間山水畫大師。郭還精畫理,提倡畫家要博取前人創作經驗並仔細觀察大自然,他觀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構圖上,創「高遠、深遠、平遠」之「三遠」構圖法。

郭熙的山水畫曾對當時畫院內外的山水畫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推動北宋山水畫的全面發展和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山水畫論《林泉高致》亦對北宋之後的中國山水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郭熙的山水畫與山水畫論奠定了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獲得了被後人稱作「畫中正派」、「畫中聖賢」的殊榮,但郭熙也曾遭遇畫史中令人難以相信的冷落。郭熙的遭遇和藝術成就使他成了中國美術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相關文獻資料的匱乏,當涉及到郭熙這位歷史上的重要畫家時,大多數研究者還基本上限於對《林泉高致》一書中郭熙山水畫思想的闡釋,致使至今我們對郭熙其人、其畫的認識仍很模糊。

郭熙代表作品

《窠石平遠圖》、《山村圖》、《溪山行旅圖》、《關山春雪圖》、《溪山訪友圖》、《幽谷圖》、《樹色平遠圖》、《早春圖》、《奇石寒林圖》、《秋山行旅圖》、《雙松圖》、《秋江覓渡圖》、《雪山圖軸》、《雪山蘭若圖》、《春江帆飽圖》。

作品欣賞:

北宋 郭熙 山村圖 絹本淡設色 109.8x54.2厘米 江蘇省南京大學歷史系藏

北宋 郭熙 山村圖 局部

北宋 郭熙 山村圖 局部

《山村圖》是一幅布局深宏、描繪細膩的全景山水,是郭熙山水畫的經典。描繪了北方夏日山村景色和巍峨巨峰下的峽谷中人們的隱居生活。圖中雄峰大嶺拔立江邊,巍峨高聳,氣勢雄渾,巨壑寬谷迂迴折轉於峰巒之間,整幅作品山勢險峻,氣勢恢宏,細節之處描寫入微,村落、人物生動傳神。

郭熙以山水畫知名於時,尤其擅長表現季節和氣候特徵的山水畫。《山村圖》於夏季山野風景中穿插村落及隱居的生活,遠方兩座高大的山峰居中聳立,圍繞著點葉的樹叢,在山岩懷抱中有一片平曠的土地和高下參差的屋宇;畫面中部的房舍、左側下部依山傍水的庭榭,山勢奇險在煙藹中浮現,其下為兩山夾峙的峽谷,下部平坦處建有山莊及亭閣,山麓淺沙平岸有漁船停泊,山水中點綴乘轎的士大夫及樸野的漁夫山民,雖寥寥數筆,但人物神情動態躍然於絹素。此圖雖無款識,但似捲雲狀的山石和壯健的筆墨正是郭熙的本色,畫中山巒林木鬱鬱蔥蔥,展現的是「夏山蒼翠而如滴」的風貌。

溪山訪友圖絹本,墨筆,縱:96.5厘米,橫:46.3厘米雲南省博物館藏

此畫寫深秋山水。凌雲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長松喬木,點綴著尋幽訪友的高士,表現了寄情林泉的雅興。畫幅右上方有作者楷書「臣郭熙」三字款識,應系在畫院奉旨所作,此圖筆墨秀勁章法嚴整,繪製年代應在《早春圖》之前,是現存郭熙傳世繪畫中的早期之作。

窠石平遠圖絹本,墨筆,縱:120.8cm,橫:167.7cm,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窠石平遠圖局部

畫面近景,溪水清淺,岸邊岩石裸露,石上雜樹一叢,枝幹蟠曲,有的葉落殆盡,有的畫出老葉,用淡墨渲染。遠處,寒煙蒼翠,荒原莽莽,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塵,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郭熙的山水畫理論中,主張深入真山實水作觀察體驗為創作的先決條件。在深入實際體察時,他採用了對比的觀察方法。《窠石平遠圖》畫的是北方的深秋。從對比觀察中,他體會到「西北之山多渾厚」,「其山多堆阜,盤礴而連延,不斷於千里之外,介丘有頂而迤邐,拔萃於四逵之野。」畫中的窠石和遠山正體現了這些特點。窠石用捲雲皴法,以表現北方山水的渾厚和盤礴,是郭熙的創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凈而如妝」,「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畫中沒有蕭瑟和悲涼,從構圖的氣勢,用筆的利爽,給人以肅穆、莊重、清神的美感。特別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鮮,不激不怒,且清且淺,與歷歷的窠石相聯繫,給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覺。這一深秋景色富於神韻,是一般畫家難以察覺和表現得出的。

中國山水畫取景構圖的「三遠」法則是郭熙首先總結出來的。「三遠」即高遠、深遠和平遠。《窠石平遠圖》標明了所採用的是「平遠」法。郭熙解釋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畫中取景,視平線在下部約三分之一處,平視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過中景而望遠景,層次分明,表現出縱深的空間距離,畫面雖著墨不多,但境界闊大,氣勢雄壯,使人觀之精神振奮。

現今能見到的郭熙作品並不多,真正可信的不過六、七幅。《窠石平遠圖》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創作於元豐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傑作,也是欣賞他的畫作和理解他的美術理論的絕佳作品。

早春圖軸縱158.3厘米,橫108.1厘米,絹本,水墨 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早春圖局部

早春圖局部

早春圖局部

山,籠罩著薄霧,迷迷濛蒙;山勢蜿蜒曲折,連綿起伏;山脈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讓顧盼,或高聳獨立,令人彷彿已經置身其中。但見怪石林立,古木參差,飛瀑流泉,層樓高閣,有若桃源仙境。山間一道清泉從岩縫中飛流直下,一波三疊,流水潺潺。樹木已經長出嫩芽,顯得生趣盎然。

由此可見,嚴冬已經過去,春雪消融,大地轉暖復甦,春光已悄悄降臨人間。

左邊汀岸旁系著一條小船,岸上漁夫肩挑著擔子,漁婦一隻手抱著一個孩子,另一隻手牽著一個孩子,正有說有笑,喜逐顏開地往家走,前面跟著條活蹦亂跳的小狗,煞是可愛。在他們回家的路上,一漁夫正舍舟登岸。山徑棧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來。

宋神宗尤其喜歡郭熙的畫,將他的畫在宮中到處懸挂,但神宗去世后,他的畫不再受重視,遭受冷落。郭熙著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畫論著,叫《林泉高致》,他在裡面提出了著名的「三遠法」理論,對後世的繪畫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這幅畫的構圖就是「三遠法」理論的充分證明:從水邊山石到遠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遠」;從前山望後山,茫茫無限的「深遠」;從近山望遠山,恬淡縹緲的「平遠」。他將「三遠」法結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巒秀挺,煙靄浮騰,林木舒發,溪流淙淙的景象;漁夫樵子,旅客遊人,置身其中,個個意態欣然。

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是,山川里蕩漾著清新的氣息,飽含著活潑的生機,洋溢著喜悅的情緒。景緻空明、凈潔,幽趣萬千。

郭熙常論山的畫法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這幅《早春圖》確是再恰當不過了。

郭熙 樹色平遠圖 絹本設色 35.5×103.2厘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郭熙 樹色平遠圖 細節

《樹色平遠圖》表現深秋郊外的優美景象。開卷處為遠山野水,次而出現坡陀老樹,岡阜上築有涼亭,正是文人雅士詩酒嘉會的理想佳處。畫中點綴有拄杖的老人,攜琴捧盒的僕夫,水面的小舟和飛翔的野鳧,都渲染了濃郁的詩意。此圖無款,卷後有元明諸家詩文題跋。

此圖與郭熙的另一副傳世名畫《窠石平遠圖》畫風和構圖極為相似,描繪一河流兩岸樹色平遠的景色。畫中之景以河為界可分作前後兩部分。前景畫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樹數叢,枝幹盤曲伸張,樹上枯藤纏繞,垂蔓點水。整個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曠平淡。畫面以平遠布局,構景簡潔,開闊而均衡。其樹似鹿角蟹爪,山石筆法靈活多變,墨色濃淡變化豐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體真實,從中可以看出李成畫風的影響,同時又體現出郭熙山水畫的典型風格。

郭熙 溪山秋霽圖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郭熙 溪山秋霽圖 細節

郭熙 溪山秋霽圖 細節

本圖以長卷形式表現秋日雨過天晴后郊野的清麗風光。卷中忽而兩山夾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岩疊嶂連綿而起,忽而江水橫陳浩淼空闊,其中點綴高人逸士漁夫釣者,表現其悠閑生活情趣。宋人論畫山水謂需寫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圖布置有序,意境優美,正體現了這一要求。畫上無作者款識,元時曾經倪瓚、柯九思等人收藏,定為郭熙之作,但此畫畫風清潤素雅,用筆尖利,與傳世的郭熙雄健渾厚之畫風頗不相同,謝稚柳更定為王詵之作,但原畫收藏者美國弗利爾美術館仍認定為郭熙作品。

幽谷圖

《幽谷圖》為立軸,絹本,縱168厘米,橫53.6厘米。在狹長的豎式畫幅上,畫家以俯視的角度表現了皚皚白雪覆蓋下的深山大壑。畫面遠景是矗立的崇山峻岭;中景處,兩旁為陡立險峻的懸崖,中間為幽深的峽谷,雪霧、煙嵐瀰漫山間,展現出一種高峻奇險、幽深神秘的境界。白茫茫的大雪,為畫面營造出荒寒、蕭瑟的氣氛。在積雪中毅然成長的樹木,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畫面遠處,蔥鬱的樹木密布山頂,簇擁成一大片。幾株怪樹斜長在陡峭的山崖上。深暗的樹身,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顯眼。樹葉已落盡,光禿禿的枝丫如蟹爪或鹿角般隨風搖擺。畫面上的樹木或傲然挺立,或彎腰低頭,或俯身下探,似乎向觀者竭力展現自己抗嚴寒、鬥風雪的風采。沿著幽深的石谷向下看,沒想到,這冰天雪地中竟有泉水從石罅中緩緩流出。涓涓而下的清流沖刷著冰凍的湖面。流水不止,生命不息,自然萬物是不可能被冰雪所壓垮的。作品中,雄渾的雪山、幽深的溝壑、乾枯的樹木,似乎傳達著「冬山慘淡而如睡」的幽寂;而樹枝的遒勁、老樹榦的蒼渾、樹林的繁茂,似乎在力排冬雪的掩埋、消除冬雪的睡意;淙淙的泉音,又似乎在呼喚大地趕快蘇醒……

郭熙的《幽谷圖》雖是局部取景,但卻以深遠法營造出高曠的意境,是一幅構圖奇特的傑作。此圖主要用淡墨描繪,具有筆簡氣壯景少意長之妙。畫家以淡墨畫山,用濃墨寫樹,以雪山的瑩潤映襯老樹的枯瘦、蒼勁,以樹木的深暗反襯雪山的明凈,營造出秀潤寧靜、清氣逼人的畫境。畫中的枯樹以勁健的筆法繪出,突出了樹木的堅挺;樹葉皆以潑墨大點寫出,表現出了樹葉的茂盛。畫家在潔白的絹素上以淡墨勾勒景物的輪廓,襯托出雪山的瑩潤;山谷以淡墨皴擦,表現了山體的立體感;山頂以更淡的墨輕染,甚至留白,突出了積雪的厚重;天空、水面以淡墨烘染,給人一種清幽之感。畫家利用這些細膩而精微的表現手法,營造出雪后的高寒之境。

《幽谷圖》曾著錄於《宣和畫譜》。起初,它被北宋宣和內府收藏,鈐有「宣和寶殿」朱文印;後來又被明內府收藏,鈐有「典禮紀察司印」;再后又被明代的張孝思,清代的梁清標、安岐及乾隆內府,近代的蔡金台、靳伯聲等收藏,均鈐有鑒藏印。由此可見,《幽谷圖》是一幅流傳有緒的作品。

郭熙 關山春雪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本圖以立幅形式表現深山春雪過後的景色,畫之上部雪山巍峨,峻峭的山巒和茂密的林木襯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歡轉,使寂寥靜謐的雪山增添了生氣。畫幅左下方山石上有「熙寧壬子二月奉王旨畫關山春雪之圖,臣熙進」款識,可知此圖繪製時間與《早春圖》為同一年,畫法有大體相近。

郭熙 寒林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圖於雙幅拼成的立軸上畫古柏一株,旁襯以寒林枯木,古柏老乾虯枝,寒樹木葉盡脫,二者各具姿態,鮮明地寫出了柏樹歷經歲寒不凋的品格。郭熙不專以畫寒林著稱的,但這方面也具有相當的造詣,他曾在宋宮欽明殿中圖繪《松石平遠圖》,可惜未流傳至今,此幅寒林圖無作者款識,曾經清宮收藏,雖不能斷言出自郭熙之手,但作為李郭傳派的宋代優秀作品當無疑義。

郭熙 雙松圖

郭熙《雙松圖》畫面雙松矗立,雙松插天,高入雲表,枝幹龍鍾,葉茂蔭濃。其旁枯木槎枒,谷深崖陡;其下坡回岩轉,溪遠霧重。該畫尺幅巨大,保存尚佳,是震人心魄的一件高古巨制舊傳為郭熙所作,雖未必是,但境界闊大,氣勢壯偉,筆墨凌厲,有嶒嶸峻拔之慨,氣宇自是不凡。曾經石渠舊藏,后逸出宮外,為天津徐世昌所得,解放前曾在日本東京舉辦之《唐宋元明名畫展覽》中展出並出版,是有聲於當時的名作之一。該畫曾為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所藏,圖中除乾隆嘉慶鑒藏印之外另有「弢齋秘籍」印文,此印為徐世昌藏印,「退耕堂」為其齋名。

郭熙 春江帆飽圖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春江帆飽圖》傳為郭熙作品,其畫風也與郭熙相似。原載《四朝選藻冊》,繪遠岫高松,中分一水。右岸竹離茅舍,竄石叢林。岸邊二帆船停泊。遠方夕陽西下,江水如潮。二小船飽帆破浪前進,從而點出了畫面的主題。圖中遠山用淡墨勾染,濃墨點小樹,松樹,帆船用細筆勾描。全圖筆法縝密嚴謹,畫風學郭熙一派而又另立新意,不愧是宋期小幅山水的佳作。畫面無款。對幅有清高宗弘曆的題詩。此作曾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秋江覓渡圖》,宋代,郭熙,斗方之一,絹本設色,縱25.5厘米,橫24.4厘米,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郭熙《秋江覓渡圖》本圖為一斗方,描繪河岸點景人物,山石隅於一角,冊頁右上題款「郭熙秋江覓渡」,是否郭熙原畫做尚存爭議,有專家認為應為元人仿作。

宋(傳)郭熙 古木遙山圖 上博藏

清 仿郭熙 溪山無盡圖 絹本設色 28.4 x 194.0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郭熙 雪山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雪山蘭若圖》,宋代,郭熙,絹本設色,規格不詳,弗利爾美術館藏

感謝收看,陽陽說畫致力於為您呈現精美畫卷。

歡迎收藏轉發,如有問題歡迎在評論處留言。

敬請關注「陽陽說畫」,謝謝!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