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工程學概論

一、人機工程學是什麼

1、新人機工程學的定義

2000年,國際工效學協會發布了新的人機工程學定義:人機工程學是研究系統中人與其他組成部分的互交關係的一門學科。

2、傳統人機工程學的定義

人機工程學就是研究人、機和環境這三大要素之間的關係,並為解決系統中人的作業效能、安全、心理和健康問題提供理論和方法, 如下圖。

3、「隨處可見人機,哪裡都是工程」

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處處可見到「人」和「機」的相互關係。比如下圖的關係:

如下圖人在使用電梯的過程中,也會涉及到許多人機工程的關係:

二、人機工程學發展歷程

任何學科都有起源和歷史,人機關係的演變和發展可以大體分為三個歷史時期:

萌芽期:人類起源到20世紀30年代

初步發展期: 20世紀40年代--20世紀60年代

快速發展期: 20世紀70年代--至今。用發展趨勢圖表示如下圖。

1、萌芽期的人機工程

有了人類就有了造物,有了造物就有了人機關係。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學會了選擇石塊,打製成可供砍、砸、刮的各種工具。

人機工程學開始採用科學方法,系統地研究人的能力與其所使用工具之間的關係,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1884年德國學者Mosso進行了著名的肌肉疲勞試驗,可以說使科學人機工程學的開端。

1898年美國學者泰勒在鋼鐵廠對鐵鏟鏟煤作業進行研究,用5KG、10KG、17KG、20KG四種裝煤鐵鏟對鏟煤作業進行實驗,發現10KG鐵鏟效率最高。他的研究成果成了歐美一些國家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而推行的「泰勒制」。

1911年美國吉爾布雷斯夫婦對建築工人砌磚作業進行研究,通過快速攝影機將砌磚動作拍攝下來並進行分析,去掉無用的動作,使砌磚速度由每小時120塊提高到350塊,作業效率提高一倍多。他們還對外科手術的過程進行改進,將外科大夫自己取器械的方式改變為只需說出器械名稱,由助手取器械並遞給大夫,這一成果一直沿用至今。

2、初步發展期的人機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設計的大批武器,只考慮武器性能,而忽略了操作者的協調關係,造成很多操作失誤引發的事故。因此,首先在軍事領域中開展了人機工程的綜合研究與應用。

二戰結束后,人機工程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非軍事領域。這段時期的發展也使人機工程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3、快速發展期的人機工程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科學技術發展飛速,電子計算機普及,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大大促進了人機工程學的發展和進步。

三、作業空間尺寸

1、作業空間設計以人體尺寸為基本參數,從尺寸上保證人體結構的活動要求。

影響作業空間的因素很多,首先,視覺因素是對作業空間起決定性的因素,視覺決定頭部位置,也決定了人體的姿勢。

其次,作業的性質(性質分技能作業、體力作業和腦力作業等)對作業空間也有影響。技能作業要求更多視覺觀察,體力作業注重肌肉施力,各自作業空間設計都有不同側重點。

下圖表明,不同作業性質要求不同的工作台高度。

2、立姿作業

立姿作業在我們崗位作業中佔有很大比例,立姿作業的優點是作業區域大,便於肌肉施力,作業者的體位容易改變。圖3-6是立姿作業的人體尺寸參數。

立姿作業人體尺寸參數

1-最有利的抓握範圍 2-手操作最適宜範圍 3-手操作最大範圍 4-手可達的最大範圍

四、人的運動學基礎知識

1、肌肉運動

運動系統的運動都需要通過肌肉收縮而牽動骨繞關節運動,肌肉是人體運動能量的提供者,人的活動能力是靠肌肉決定的。

2肌肉的施力

肌肉的施力有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以及不同點如下表:

肌肉靜態施力的人體生理變化,與動態施力相比,靜態施力會造成消耗加大,肌肉酸痛,心率加快和恢復期延長等現象,造成這個原因主要是肌肉缺氧,導致肌肉內積累大量乳酸造成。

國外學者研究發現,中學生單手提書包比背書包要消耗多一倍的能量,這主要由於手臂、肩、軀幹部分靜態施力引起的,如下圖。三種攜帶書包的方式下,靜態施力對能耗量的影響(正常情況為100%)

三種攜帶書包的方式下,靜態施力對能耗量的影響(正常情況為100%)

國外學者還研究了手工播種土豆作業,同樣作業30分鐘,手提籃子心率增加量比挎著籃子心率增加量要多,可見心臟負荷的增加是手提籃子的靜態施力造成的結果,如下圖。

手臂靜態施力對播種者心率的影響

日常工作中,施力方式的識別,如下圖所示:

減少靜態施力的方法:

(1) 避免不「自然」的身體姿勢。減少靜態施力的方法:

(2) 避免長時間抬手作業。

(3)合理設計作業面高度,可減少手臂靜態施力。

(4)儘可能雙手交替作業。

事實上,日常作業都是既有靜態施力,也有動態施力,很難具體劃分彼此界限,也很難避免。但我們通過學習肌肉施力的概念,通過改進,可以減少靜態施力,多想辦法我們能做得更好。

3、骨和關節運動

在肌肉收縮牽引力作用下,骨繞關節轉動,使人體產生各種運動和操縱姿勢,這稱為骨人體運動,這也是人機工程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人體運動時間和精度。手的運動速度與運動習慣有關,一般是與手的運動習慣一致的運動,其速度較快,準確較高。

由於人體結構的特點,人的運動在某些方向上速度更快,國外學者對不同方向的運動時間進行研究,分析歸納如下:

(1) 在水平方向的前後運動比左右方向運動快。

(2)手在垂直面的運動速度比在水平面的運動速度快,準確度也比水平面的高。

(3) 「從上往下」 比「從下往上」的運動速度快。

(4)手朝向身體的運動比離開身體方向運動快,但後者準確度高。

(5)順時針方向的操作動作比逆時針方向的快。

(6)單手在外側60°角左右的直線動作和雙手在外側30°角左右同時的直線動作速度都最快,效果最好。

這樣的結果,對於工作區域的設計有很大意義,比如設計裝配線上物品的放置等。(7)從精度和速度來看,單手操作較雙手操作為佳。

1)手的力量

人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手來完成的,因此手的力量在工作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手的力量和運動方向、肘關節的角度等有密切的關係。國外學者Clarke研究表明,當肘關節為60°~120°時,手臂產生的內收力最大,如下圖。

2)人的作業和動作效率

從能量的角度分析,肌肉收縮產生的能量分為兩部分:熱能和機械能。機械能佔有的比例越大,作業效能越高。2)人的作業和動作效率

為了提高作業效率,國外專家Barnes等人研究總結出「動作經濟性原則」。這些原則簡單可以歸納成4個方面:

① 同時使用兩隻手,避免一手操作一手空閑。

② 力求減少動作數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動作。

③ 儘可能減少動作距離,避免出現全身性動作。

④ 尋求舒適的工作環境,減少動作難度,避免不合理的工作姿勢。

3)重體力作業的合理操作

對於重體力作業的改進,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作業效率,另一方面要減輕人的實際作業強度,設計一些節省體力的工具和設備,可以減少操作者的工作量:

搬運重物過程中,提起重物時,腰部椎間盤迴承受一定壓力,用不同方法提起重物時,對腰部椎間盤的影響是不同的。

如下圖,直腰提起重物,椎間盤壓力變化比較小。彎腰提起重物,椎間盤壓力會突然增大,這是因為彎腰提起重物,椎間盤壓力分佈不均引起的。搬運重物過程中,提起重物時,腰部椎間盤迴承受一定壓力,用不同方法提起重物時,對腰部椎間盤的影響是不同的。

為了避免腰椎損傷和疲勞,在提起重物的時候要直腰,上身盡量伸直,彎曲膝蓋,如圖3-15。


4)手工具設計

人類使用手工具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從早期人類使用的石器,到現代社會的電鑽,人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手工具,正確設計手工具成為人機工程學重十分重要的內容。

手工具設計考慮的因素很多,主要從人體手的尺寸以及力學原理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處於抓握方式下,抓握物和人的手臂呈大約70°時,人的手腕保持自然狀態,如下圖。

簡單來說,手工具設計就是人使用工具時盡量使手保持自然狀態。

典型的手工具設計和分析,如下圖(右圖是改進以後):

五、人機工程的經典故事

美國阿波羅登月艙設計中,原方案是讓兩名宇航員坐著,即使開了4個窗口,宇航員的視野也十分有限,很難觀察到月球著陸點的地表情況。為了尋找解決方案,工程師互相爭論,花費很多時間。一天一位工程師抱怨宇航員的座位又重又佔用空間,另一位工程師馬上想到,登月艙脫離母艙到月球表面大約只一個小時而已,為什麼一定要坐著,不能站著進行這次短暫的旅行嗎?

一個牢騷引出了大家都贊同的新方案。站著的宇航員眼睛可以貼近窗口,窗口可小,而視野卻很大,問題迎刃而解,整個登月艙的質量可以減輕,方案更為安全、高效、經濟。這個小故事,發人深省,它告訴我們:

1、解決大難題,可能是一個小想法,甚至是一個不需投入資金的方法。

2、「讓機器適應人」是我們經常考慮的問題,但「人適應機器」也可以解決很多難題。

3、只要我們多想一點,多做一點,我們就會做得更好!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