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優與劣

一般人去看一個人,覺的人不好就是劣,覺的好就是優,帶有很強的自我意思,但在很多的事情中,人們又很強調客觀的去看事物。


心理上評斷優與劣,我覺的有著三類表現:


一.社會環境導致的優劣思維考慮
社會的一直在變換,而製成變換的就是人們,人們決定著社會,社會影響著新一代。

舉例:
爺爺說5塊錢買糖好貴呀,當年我只要5分。我一個月工資就只能買幾塊洋糖,還不如自己去做糖粑粑。這樣就能夠給娃交學費了。
爸爸說書也很貴耶,當然我都能在圖書館直接看。不過一個月買一本書也足夠了。
兒子說爸爸我要手機,也就1500元,朋友的都有2000元的手機了。並且朋友還有遊戲機與電腦筆記本了。

這裡舉例的是社會的物價的上漲,消費觀念的變換。

爺爺的自立去儲存物資,到爸爸的計劃消費,在到兒子的多元化消費。

爺爺沒讀書是個農民,爸爸是一個會記,兒子還在讀書。

在後面:
爺爺說:太貴了,小孩子要什麼手機
爸爸說:下個月考試考100分買給你
兒子說:我現在就要,不然我考100分還要筆記本電腦。

這裡要說的是環境在變換,爸爸小時候跟著爺爺過農民生活,兒子跟著爸爸過小資生活,隨著人們自身環境吧變換,思維的考慮也會跟著變換。

爺爺說太貴,覺的兒子的想法是劣的。爸爸說可以考慮,中立。兒子的想法覺的你能夠買,還要提要求,然後想要跟更多的,看到朋友也有,覺的自己有是理所應當的,是優的。


所以:社會環境導致的優劣思維考慮





二.強調自我客觀的潛意識思維考慮

在不斷的成長,會越來越要求自己或者前輩要求自己去客觀的考慮事情,但根據環境的成長,成長中的經歷以及在你的大腦里定義了一個思路路線,也就是形成了你的潛意識。

舉例:

二個人吵架:
A:我爸以前說過了這麼做是對的。
B:你這麼做是不對的,我已經這麼做成功過。


這就是成長的環境導致了想法的分歧

在後面,局外人C出現,客觀的與幫他們分析。

但C真的是客觀的嗎?他也有著自己的成長與經歷,所以他只是以自己的成長經歷去分析,但為什麼會A和B認為是較為的公正者呢?因為他沒有參與自我利益裡面。與A和B,C對於他們是在為他們分析優與劣,A覺的,這個人說的挺對的。B認為,這個C分析的有道理。

因為潛意識裡面他覺的,他並沒有參與我們的自我利益的紛爭,只是一位局外人。A與B潛意識覺的C會比對方更公正的分析優與劣。並且自我強調他是局外人嘛,肯定不會站對方那邊。使感到C的評斷優與劣很客觀。



三.自我定義的優與劣的思維考慮


這裡說到最後一點,根據社會環境與成長環境的不同,人越年長越會給自己一個定位。

定位使自己面對一件事物的時候能習慣的認為這是優或者認為這是劣。

舉例:
D:我都60歲了,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E:我是你叔叔,我吃過的包子比你吃的米還多。
F:我都30歲了,還在學習。你28就別想不學習了。

因為自己的歲月比你高所以自我認為我說的比你有道理。

因為給了自我的定位,所以習慣的用自己定位的角度是思考問題,這是年長者的通病。



人們在改變社會,社會影響新一代,這裡我只是說我看到的並我想說的。我只是影視後期實習生,並沒有學過心理學。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