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來歷和春聯貼法

2018年的春節又快到了,我家也開始準備年貨了,某寶買買春聯、福字、糖果,準備臘肉,乾果。按照傳統習俗,家家戶戶在年前都是要貼上新的春聯,迎接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

春聯作為必不可少的節日必備品之一,其來源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的「桃符」,那時候的桃符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或篆刻在懸挂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為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后,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制條幅上懸挂,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為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

據《後漢書·禮儀志五》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蜀後主孟昶親手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Advertisements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也是在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寫春聯便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影壁中。

粵語地區稱春聯為揮春,閩南語里稱為春仔。而揮春和春聯不一樣地方在於春聯一般都是成對的對聯,要講究對仗平仄。但揮春可能只有一、兩個字,或是四字詞語。揮春多是四字詞語,原因可能是中國詩歌里四字成語較多,新年鐘意成雙成對,圖個好兆頭,同時四字詞語的揮春,不大,張貼方便。

Advertisements

發展到清代,對聯這種藝術形式日益興盛。清代文學家梁章鉅撰寫的《楹聯叢話》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聯話著作,保留了大量的名人及普通人的楹聯作品,其文學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下面說說對聯的貼法,因為古代中國書寫習慣是豎著寫,從右向左,因此,貼春聯,面對大門右首貼上聯,左首貼下聯。這樣貼,橫批必須從右往左寫;   

不過,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貼法:就是看橫批來決定怎麼貼。橫批是從左往右讀的,那就上聯在左,下聯在右;如橫批從右往左讀的,那就上聯在右,下聯在左。那如果橫批只有一個字呢?那就按傳統,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區分春聯的上下聯。一般有以下四種區分方法:   

一是按音調平仄分: 春聯比較講究音調平仄,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音,下聯最後一個字應是平聲。 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滿人間萬民歡」(「歡」是平聲)。   

二是按因果關係分。「因」為上聯,「果」為下聯。 比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因為只有「春回大地」這個「因」,才會有「日暖神州」這個「果」。

三是按時間先後分。時間在前為上聯,時間在後為下聯。比如「冬去山明水秀, 春來鳥語花香」,「冬去」在前,「春來」在後。   

四是按空間範圍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後。比如「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中國出人才人出國中」。這副春聯中的「中國」比「上海」大,所以「上海」在前,「中國」在後。  

來一張萌噠噠的年獸。

祝大家新年快樂,平安幸福,早日集夠生肖拿金狗,湊滿五福享平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