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年男性痛風高發,和這些社會因素有關!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痛風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急劇上升,已成為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性疾病,危害人們健康。痛風的危害除了表現在全身多個關節的劇烈疼痛之外,還可能導致關節畸形或骨折,誘發或加重代謝綜合征的發生和發展,嚴重者甚至發展為痛風性腎病。

因此,痛風和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受到了各個國家的廣泛重視。接下來,我們將陸續對近年來痛風的流行病學及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簡要科普。今天要介紹的是痛風的年齡、性別、民族和種族因素。

痛風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發病具有明顯的年齡依賴性。痛風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男性人群中,40~49歲年齡段痛風的患病率最高,總體呈U形分佈,而女性人群中,痛風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該調查中,男性痛風患病率並不如女性那樣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分析原因,可能是由於40~49歲的男性所處的社會角色決定了其飲酒量較大和飲酒頻率較高,從而使該年齡段痛風高發。

Advertisements

痛風的流行直接與年齡相關,因此,發達國家中痛風的患病率升高與人口壽命的延長有關,此外,年齡相關的疾病(如代謝綜合征和高血壓)及年齡相關疾病的治療(如利尿劑的使用)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痛風患病率的增加,還與高尿酸血症持續的時間有關,具有較長高尿酸血症病史的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痛風的癥狀或體征。

痛風影響了西方國家大約1%的成年男性,大部分發病年齡在45歲以上。在臨床上,痛風是性別相關性疾病,男性的患病率明顯高於女性,女性一般在絕經后出現。在年齡低於65歲的患者,男性的痛風患病率是女性的4倍,然而,痛風在年齡更大的人群中性別的分佈就相對比較平衡。在年齡大於65歲的患者中,性別差異帶來的高尿酸或痛風的患病率比例縮小,男女比例為3:1,女性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的平均年齡分別比男性晚7.5周歲和8.5周歲。

Advertisements

男性和女性在痛風發病年齡上具有顯著的不同,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性激素的影響。雌性激素可以調節嘌呤生物生成和尿酸代謝,從而降低尿酸水平;而雄性激素具有促進尿酸重吸收,抑制腎尿酸排泄的作用。相比男性,女性痛風患者具有更高的腎功能不全和高血壓風險。痛風多見於第一跖趾關節受累,但痛風的多關節損害傾向於女性多發。酒精增加痛風的風險,但在女性痛風的發展中起的作用較小。研究還發現,女性痛風患者中痛風的複發率較低。另外,社會因素方面,男性有更多的社會應酬和壓力,更易飲酒及攝食高嘌呤的食物,而這些正是痛風發病的誘因。

痛風的患病率存在明顯的民族和種族方面的差異。研究表明,紐西蘭的毛利人和中國台灣的原住民的痛風患病率明顯高於其他民族。紐西蘭毛利人的痛風患病率為10.3%,遠高於普通歐洲居民的2.3%;中國台灣高山族痛風患病率為9.1%,而普通台灣人群患病率僅為0.3%。這可能與家族遺傳性密切相關。北京的一項老年居民健康調查結果顯示,痛風在回族人群中的患病率(5.8%)明顯高於漢族人群(2.6%),這可能是不同種族之間遺傳背景及飲食結構不同所致。飲食上,回族人群更偏好食用牛羊肉等高嘌呤食物。

種族差異方面,美國的痛風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男性黑種人痛風年發病率為15.5人/萬人,女性黑種人為12.0人/萬人,男性白種人為9.4人/萬人,女性白種人為5.0人/萬人,黑種人的痛風發病率無論男女均要高於白種人。以上數據證實,痛風的患病率存在民族和種族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與遺傳、生活習慣、飲食結構有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