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偉大偶像——聖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他在印度被給予「國家的父親」之榮譽。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意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這鼓舞了其他國家的民主運動人士,如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

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很簡單,那就是: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他的生日,10月2日,被定為甘地紀念日(Jayanti),是印度的國家法定假日,也是國際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紀念日。

通過「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這也激發了其他殖民地的人們起來為他們的獨立而奮鬥。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或者更準確一點是聯邦(因為「英」這個前綴於1946年沒有了,變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Mahatma」(一般漢譯為「聖雄」)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這是在他授予印度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Gurudev」(意即「偉大的導師」)的稱號后,1915年泰戈爾贈予他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於一身。

這個頭銜的使用也在印度以外國家和地區被廣泛地接受,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時代印度和英國的複雜關係。無論如何,這個頭銜的廣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對甘地這樣一個對於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極其執著的人的廣泛接受相一致的。

1948年1月30日下午5點17分,甘地被反對分子刺殺,享年78歲。

1876年7歲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母之命與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

16歲喪父,第1個孩子出生便夭折。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雖受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曾經嘗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體、振興民族國家,終因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廢。

19歲時,不惜被開除種姓身份,遠涉重洋,赴倫敦求學,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異域的文明曾令甘地產生過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腳下,宗教陳規的約束使他在一個全新環境里無所適從。短時的迷惘與摸索之後,他終於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堅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併兼收並蓄其他宗教教義,接受了英國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倫敦大學學院的法學學位,並獲得律師資格。

甘地和他的妻子(1902年)

學成歸國后,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歷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後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師業務。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環境,使他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歷程。

在南非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無所不及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種族歧視的鬥爭的道路,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這塊充滿種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他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否定,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個成功律師的秘訣,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觀、社會政治觀。他在南非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反種族歧視鬥爭,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他從中也試驗成功了一種有效的武器——真理與非暴力學說及其實踐。不過,在這種反歧視過程中,甘地對英帝國仍充滿幻想。

1895年甘地在南非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他坐三等車遊歷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別的祖國。一年以後,他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鬥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學說。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戰爭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一戰」后殖民當局的種種作為使甘地由一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變成了不合作者。

1919年3~4月間,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他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由於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和群眾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暫緩非暴力抵抗運動,試圖與政府合作,但英國政府繼續在哈里發與旁遮普問題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鬥爭高漲的形勢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趨於成熟,並率先在哈里發運動中發起群眾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機構、法院、學校、封號與洋貨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而推廣為全民反帝鬥爭形式。

1909年的甘地

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及甘地起草的黨綱,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爭取「印度自治」成為國大黨的現實鬥爭目標;國大黨也因此由一個少數上層分子主要依靠憲政手段從事活動的團體變成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鬥爭進行全面反帝鬥爭的現代資產階級政黨。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確立。此後,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黨內任職,他始終是國大黨的「靈魂」,左右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

1922年2月,因運動中出現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挫傷了士氣,引起國大黨內的思想混亂。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獄后甘地致力於重振民心士氣。

1929年12月31日,國大黨拉合爾年會通過爭取印度獨立的決議,並授權甘地領導新的不合作運動。

甘地的簽名

1930年3月他率領78位志願隊員開始「食鹽長征」,揭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序幕,給英殖民主義者以巨大打擊。運動進行中甘地又與總督談判,並出席圓桌會議,群眾運動因此而鬆懈,被英國殘酷鎮壓下去。

1934年10月,甘地因與國大黨領導層再次出現嚴重分歧而宣布退黨,但仍在關鍵問題上指導國大黨的工作。

1939年9月3日,英國代表印度宣戰後,甘地的極端非暴力立場與國大黨領導機構的有條件支持戰爭的主張發生尖銳衝突,以致他兩次被免職,又因英國政府頑固不肯滿足國大黨的要求,國大黨兩次請甘地復出。這期間,甘地的反帝立場進一步發生變化。

1942年4月,在印度國內廣大群眾反英情緒高漲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勢下,甘地提出了英國「退出印度」的口號,並先後發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運動和準備發動第四次不合作運動,均被英國鎮壓下去。

甘地陵

甘地入獄直到1944年5月。戰爭結束后,處於內外交困的英國政府懾於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再起的壓力,答應印度獨立的要求。但因印、穆兩教的分歧對立由來已久,加之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影響,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為維護印度統一不懈努力,終無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

獨立后甘地獲得了印度人民和國大黨的崇高敬意,但他卻大權旁落,其終身為之奮鬥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閣。而對分治以後的宗教仇殺與混亂,甘地殫精竭慮,利用自己的威望與絕食幫助平息了大規模教派仇殺,自己卻成了教派衝突的犧牲品,死在了一名狂熱的印度教徒的槍口之下。

甘地的一些生平事迹

時至1947年8月底,印度獨立剛滿半月,旁遮普省的12個縣已在血泊與火海中掙扎了2周,倒是加爾各答這個火藥庫因為甘地的坐鎮一直沒有爆炸。參加甘地祈禱會的人以空前規模在擴大,1萬、10萬、繼而50萬,甚至高達100萬,在一個宗教狂熱的國度里,當億萬信徒聆聽一種聲音的時候,它所創造的奇迹與神話可想而知。甘地在加爾各答創造的奇迹,曾引起舉世矚目。當時《倫敦時報》這樣評說:「這座城市是印度的奇觀。」蒙巴頓從新德里致函甘地,盛讚他的功德無量:「在旁遮普,我們有一支55000名士兵組成的別動隊,他們被大規模的暴亂弄得一籌莫展,在孟加拉,我們的干預部隊只有1個,那裡卻沒有發生任何暴亂。」

1947年8月31日早晨,奇迹出現16天之後,宗教仇恨之火終於還是點燃了加爾各答這個火藥庫。當晚10點,一群狂熱的印度教青年突然闖進海達利公館院內,要求與甘地談話。當時甘地正躺在草墊上,身邊是他的侄孫女摩奴和阿巴。甘地被吵聲驚醒,站起身來,說:「嚷什麼,我在這兒,你們殺我吧?」說話間,兩位渾身是血的穆斯林掙脫人群,躲藏到甘地身後,但一根根棍子向他們飛去,好在甘地個子不高,才沒被擊中,直到增援的警察趕來才解了圍。隨後,對穆斯林貧民窟一系列的襲擊行為達到喪心病狂的程度。這些都是國民公僕團極端分子策劃的。

加爾各答事變給甘地以致命的打擊,這位終生致力於非暴力理想的老人似已有一種幻滅感。為了使加爾各答恢復理智,拯救千百萬無辜者免於死亡,甘地只有拿生命孤注一擲了。他對外發表聲明,決定從9月1日起開始絕食,一直到動亂結束,不成功便成仁。這次絕食無論對他本人和他的同志們來說都是一次冒險。此時甘地已78歲高齡,長時間的焦慮與奔波又使他精疲力竭,絕食開始后他的體力很快衰竭,幾小時后便出現心律不齊,時至午夜,他說話的聲音就含糊不清了。

甘地絕食的消息幾小時就傳遍了加爾各答城。多少年來,甘地的絕食鬥爭已成為激發人們鬥爭的信號。整個印度雖然85%的居民不識字,沒有收音機,但人們總能了解他絕食的各個階段的詳細情況,每當甘地受到死亡威脅時,人們都一致本能地為他擔憂,一批又一批焦慮不安的群眾紛紛來到海達利公館看望他。但瘋狂的暴力行為似脫韁的野馬一時難以遏制,縱火、殺人、搶劫仍在進行。

從第2天早晨起,前來海達利公館詢問甘地健康狀況的人越來越多,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知名人士紛紛來到甘地卧榻前,請求甘地停止絕食。

第3天凌晨,甘地健康惡化的消息一經傳出,整個加爾各答沉浸在焦慮與悔恨之中,一股友善的浪潮突然席捲了這座難以駕馭的大都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一起在暴行肆虐的貧民區遊行,呼籲恢復秩序與平靜。中午時分,27名市區的極端分子來到海達利寓所門前,承認了自己的罪惡活動,當晚,全城恢復平靜。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穆斯林顯要人物起草了一項共同聲明,莊嚴保證阻止宗教仇恨再起。

1947年9月4日晚,甘地喝了幾口橘子汁,宣告結束了73小時的絕食鬥爭。甘地不惜犧牲生命以捍衛和平的舉動終於制止了加爾各答暴亂的蔓延,他因此獲得了極高的聲譽。甘地的老友,獨立印度的首任孟加拉省督拉賈戈帕拉戛查理說:「甘地建樹過許多豐功偉績,然而最為神奇的乃是他在加爾各答戰勝了邪惡,其意義甚至超過了印度獨立。」

在確信加爾各答不會再有問題時,甘地決定前往被血與火吞噬的旁遮普省。然而,還沒來得及到那裡,首都新德里又發生了新的暴力事件。由於周圍的農村極不安全,成千上萬的穆斯林都涌到這裡避難。9月3日早晨,印度教徒從殺害中央車站的穆斯林苦力開始,接著大規模洗劫穆斯林的商店,打死商店老闆。新德里的暴亂將對整個印度半島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由於警察多半開小差,僅有的部隊人心渙散,公共秩序嚴重癱瘓,新總理尼赫魯甚至不得不親自揮舞棍棒,驅散暴亂分子。

新政府對於局勢幾乎一籌莫展。這些人執政前大部分時間都在英國人的監獄中度過,而且一直從事不合作鬥爭,從沒有機會深入了解和治理這個國家。英國人丟下一個爛攤子讓他們收拾,他們哪裡應付得過來。9月6日,總理尼赫魯和內政部長帕迭爾急電招回當時正在西姆拉休假的蒙巴頓,由他出面組織應急委員會。

9日,甘地前往旁遮普時路過新德里。一下火車,帕迭爾便一臉沮喪地告訴他德里的情形,甘地於是決定留下來。由於原先甘地住過的「賤民」區已擠滿難民,他只好住到了國大黨的支持者、甘地的忠實擁護者比爾拉的寓所。甘地當即發表聲明,一定要儘力使德里的空氣恢復平靜。9月10日,甘地來的第一天就作了40公里旅行,視察了許多難民區。當天的祈禱會中,他發表了一篇動人心弦的演講(全文向全國轉播),追述了他初到新德里的印象。他感到這裡就像一座死城,沒有歡笑,沒有希望,只有恐怖、混亂與仇恨。他感到不理解,在獨立自由的印度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現象,不理解人們為什麼要被趕出家園,在自己的國家內還會出現難民問題。他認為「政府應負責,人民也有責任」。甘地每天都去視察難民營,試圖打動那些因仇恨而咬牙切齒、面容扭曲的人們,然而收效甚微,一次,在一座難民營出口處,一位男子把他小孩的屍體扔到甘地懷裡,再有一次,甘地在無人護衛的情況下進入難民營,一群被仇恨激怒的人圍住他的汽車狂喊亂叫。一天晚上,當甘地一如既往地在祈禱會上把《雅歌》、《可蘭經》、《新約》、《舊約》與《薄伽梵歌》一起誦讀時,人群中有人大叫:「以你讚美真主的名義,我們的妻子和姐妹遭到強姦,我們的兄弟被屠殺!」「打死甘地!」甘地不得不停止祈禱。儘管如此,甘地並不灰心,他每天照例去亂區視察,安撫民心,排憂解難,並照例每天舉行晚禱,發表他的觀點與見解,抨擊人們的失去理智,譴責政府的辦事不力,建議人們該如何遵紀守法,勿施暴力;同時,他還得應付外界的各種問題與來訪者,並替《哈里真報》撰稿。

1947年10月2日,甘地78歲誕辰。數千封來自世界各國和獨立印度的電報和信件向他表示祝賀。各界領導人、難民、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穆斯林相繼來到比爾拉官邸,向他敬獻水果、糖果和鮮花。尼赫魯總理及其他各部部長、新聞記者、外國使節和蒙巴頓夫婦親臨甘地卧室向他表示祝賀。然而甘地的狀況令來訪者無比震驚,他一反慣常的生動表情與狡黠神色,一臉的憂鬱與沉悶。他決定以祈禱、齋戒與手搖紡車來過生日。在這天的晚禱上,他語氣低沉:「你們要祈禱神靈,以結束目前的敵對狀態;或者為我早日離開人間禱告上蒼,我不想在烈日紛爭的印度過生日。」

11月末的一天晚上,新德里東北90公里的小城帕尼帕特又發生錫克教徒屠殺穆斯林事件,甘地隻身驅車前往那裡,平息動亂。在市政當局臨時搭起的一座小平台上,甘地對潮水般湧來的群眾進行演講,並與各種各樣的反對意見爭論。他不厭其煩、深入淺出地講述信仰自由、宗教平等的理論,用整個心靈設身處地地安撫受苦受難的難民,懇請他們摒棄暴力和仇恨,發揚理智和寬容。他的邏輯那樣不可辯駁,他的言辭那樣懇切真誠,他的意志那樣堅韌不拔,人們的狂怒與傷痛漸漸平息。僅僅幾小時后,帕尼帕特的居民傾城而出,擁戴他們的聖人離去。

1947年歲末的日子,甘地始終沉浸在莫大的悲傷之中,印度的分治給他的心靈以致命的創傷,終生宣揚非暴力卻無法改變印度內亂四起的現狀,舊日印度的一切落後的東西並未在新生的印度中消逝,這一系列現實令甘地無限感傷;而他又發現那些追隨他革命的同志登上政權寶座后絲毫無意執行他的理想。他與他們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甘地指責印度政府日益腐敗,譴責各部部長舉行盛大豪華的酒宴而不顧數百萬難民的餓死,指責印度的新生知識分子打算使國家工業化,而不關心農民利益,他建議這些知識分子應到農村去,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以了解農民的真實需要。

由於他的尖銳言論,令新政府領導大為不悅,他們漸漸不願再徵詢甘地的意見。

除了這些煩惱外,當時困擾甘地的還有兩大問題,一是首都新德里的局勢。政府藉助於武力而不是甘地所倡導的人民心靈的力量暫時維持平靜,但是各種隱患大量存在,一些人骨子裡暗藏殺機,暴亂隨時可能再度發生。二是政府對巴基斯坦的態度。國大黨拒不償還分給巴基斯坦的55000萬盧比的款項,想從經濟上扼殺它;甘地認為這是一件極不體面的事,有損印度的精神傳統。為使以上這兩個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甘地決定再次進行無限期絕食,直至新德里恢復平靜和政府答應償還巴基斯坦的款項。

1948年1月13日,甘地開始了一生中最後一次絕食。這天早上,甘地在比爾拉寓所的花園內舉行了簡短的宗教儀式,出席這一儀式的有尼赫魯、摩奴、阿巴、秘書普雅雷拉爾·納耶爾等,還有印度新聞界和其他國家駐印度首都的數10名記者。11點55分,絕食開始了,甘地在草褥上躺下,慢慢進入夢鄉。

甘地宣布進行絕食和停止絕食條件,使很多人感到震驚和沮喪,甚至反感。當時新德里的局勢與加爾各答有所不同,這裡到處擠滿難民,不少難民為逃避難民營內寒冷和惡劣的生活條件,紛紛佔領清真寺和穆斯林的住宅,現甘地要他們歸還棲身之地,再回到難民營去,他們極不情願。而且,甘地要求償還巴基斯坦巨額款項,也令一些人憤恨不平。不少印度教徒認為甘地絕食自毀是有偏見的陰謀詭計。甘地停止絕食的條件也激怒了大多數部長,他們認為拒償這筆款項理所當然。

由印度教極端分子組成的國民公僕團獲悉甘地進行絕食的原因,增加了他們的仇恨心理,他們認為甘地此舉無異於政治訛詐,他們準備立即剷除甘地。

絕食當晚,甘地例行晚禱,他用發自內心的微弱聲音祈禱諸神純潔大家的心靈,清除所有人間的紛爭,讓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穆斯林兄弟般和睦相處。他說:「我要使德里經受一場考驗,無論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多麼嚴重的屠殺事件,我懇請首都人民不要放棄自己的義務……各個教派,全體印度人必須以人道主義取代野蠻行徑,必須使自己成為名符其實的印度人,如果你們不能如此,我也無需繼續活在塵世。」

這一次甘地的體力消耗更快。自上次加爾各答城的絕食后,甘地的腎功能已開始減弱;加上一連串不幸事件的打擊,他的血壓急劇上升,一直靠一種特製的鎮靜劑維持。因為絕食之故,鎮靜劑的使用也受到嚴格限制。

14日上午,甘地體重僅有49.5公斤,這意味著絕食一天後體重即下降了1公斤,用不了多久,甘地瘦弱體內的營養儲備將消耗殆盡。而對絕食的人來說,當機體已開始消耗蘊藏在肌肉內的蛋白質時,危險即已來臨,其結果必然導致死亡。

15日,可能危及甘地生命的危險徵兆出現。這天的小便化驗結果中發現了含有丙酮和酸性成分的毒性物質及其他危險癥狀,證明導致死亡的過程也已開始。醫生力勸甘地停止絕食,但甘地置若罔聞。這一次人們對甘地的絕食反應遲緩,直到絕食的第3天,新德里街頭才開始出現小規模遊行,呼籲教派和睦、親善,以拯救甘地生命。這天下午,印度政府經過長期的爭論和猶豫,終於決定立即償付巴基斯坦的55000萬盧比。尼赫魯在紅堡廣場向德里市民發表演講,希望人們以實際行動拯救甘地生命,「因為喪失聖雄的生命,也就是喪失印度的靈魂」。15日的晚禱會,甘地因極為虛弱,無力行走,甚至無法支撐起來,沒有出現在比爾拉寓所外的草坪上。他竭盡全力,用麥克風向聚在草坪外的數百名群眾說了幾句話,他的聲音細如遊絲,人們預感到聖雄的生命已危在旦夕。這一不祥之兆喚醒了人們沉睡的良知和麻木的神經,群眾排成長陣,人人雙手合十,在一片肅穆的氣氛中依次從甘地的陽台前走過。

16日的清晨,第一號有關甘地的健康公報發布,告之印度人民甘地健康狀況已嚴重惡化,這一不幸消息使印度全國的氣氛發生巨大變化。各個城市內,人們紛紛湧向廣場,高呼「親善」、「團結」和「拯救甘地」的口號。各教派與各界領袖代表在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拯救甘地生命委員會」,數十萬人舉行聚會,為甘地祈禱。

尼赫魯率領由政治和宗教領導人組成的代表團來到甘地草墊前,安慰甘地,希望他停止絕食。動於衷的卻是甘地。不管人民多麼激動,也不管尼赫魯如何勸導,他依然不肯停止絕食。他期待的是「人民心靈深處的反應,是真心誠意的幡然悔悟,是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1月17日上午,新的健康公報表明急性尿毒症即將奪去甘地的生命,這時甘地已進入絕食的第3個階段,即最後一個階段,他的精神突然好了起來,整個地沉浸在安靜之中,除了關節痛外,沒有其他不適。他向秘書口授了停止絕食的7項條件,這些條件幾乎涉及到新德里城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印度教和錫克教難民必須把改成住房的117座清真寺歸還給穆斯林,取消對新德里穆斯林商人的抵制,保證乘坐印度火車旅行的穆斯林的人身安全等。甘地要求新德里各政治組織的領導人,包括他的敵手印度教大會的極端分子必須在他的聲明上簽字。

當晚,整個京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儘快讓甘地終止絕食上。商業活動停止了,機關、商店、作坊、工廠、咖啡館關閉了,在大清真寺廣場上,來自各種族和各教派的數10萬群眾舉行盛大集會,強烈呼籲他們的領導人接受甘地聲明的條款。比爾拉寓所內,甘地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短暫的清醒后是長時間的虛脫,同時伴有譫妄現象,醫生與身邊工作人員焦慮萬分,卻又無可奈何。尼赫魯再次來到甘地卧榻前,見到他敬愛的「巴布」(「巴布」即父親)奄奄一息,禁不住百感交集,熱淚盈眶。蒙巴頓也來到甘地身旁,此情此景,也令這位戎馬一生的異域軍人倍覺酸楚。

17日晚,甘地大部分時間陷入昏厥與譫妄狀態,脈搏微弱而不規則,身體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已經開始崩潰。秘書拿來各派領袖在他的口授聲明上的簽字,這上面除了沒有印度教大會地方代表和國民公僕團的代表簽字外,新德里幾乎所有派別組織的領導都簽字保證恢復平靜,和睦相處。醫生勸甘地喝點東西,甘地輕輕嘆息了一下,而後擺擺頭說:「不,任何事情不能操之過急。在我中斷絕食前,任何鐵石心腸的人也會動心的。」

18日上午,甘地處境危急,很快將進入長時間的人事不省。國大黨主席緊急動員,他派出一幫人前去尋找甘地所要的簽字,自己帶了一幫人親自前往比爾拉寓所。不一會,各派代表終於聚齊,其中包括印度教極端分子及國民公僕團的神秘代表,他們都已在7項聲明上莊嚴簽字,並依次走到甘地卧榻前,親自確認自己的莊嚴保證。

甘地獲得了這場絕食的全部勝利,但執著的老人仍不肯中止絕食,他在死亡的邊緣,用盡渾身力氣,口授了一項聲明。他希望各派代表不僅要保證新德里的平靜局面,而且應使全印度都能從根本上消除不安定因素。他說:最大的錯誤觀點,莫過於認為印度只屬於印度教徒,或認為巴基斯坦只屬於穆斯林。雖然要改變全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的意識是件艱苦的事,但只要我們齊心合力,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辦成的。甘地講話后,在場的所有人一一俯身表示了他們的莊嚴承諾,當最後一個人立下誓言后,甘地宣布停止絕食。一場令世界人民驚心動魄的絕食鬥爭終於圓滿結束。

絕食勝利似乎給垂暮之年的甘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來自世界各國輿論的讚譽是一個重要原因。倫敦《新聞紀事報》報道:「一位78歲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個世界,賦予世界新的希望;它所顯示的力量,可以勝過原子彈的威力。」始終敵視甘地的《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承認「甘地先生推崇的勇敢的唯心主義,這一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得到更加充分的肯定」。法國《世界報》發表評論,「善良的甘地再次證實,他自己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叛逆者」。美國《華盛頓郵報》寫道,「獲悉甘地安然脫險的消息后,慰藉的浪潮席捲全球。這足以說明甘地的聖潔之心受到人們普遍頌揚」。埃及報紙頌揚甘地是「東方世界一位品德高尚的兒子,將其畢生精力獻給和平、寬仁與博愛事業」。印尼報紙認為甘地的功德「為把亞洲人從苦難中救出來帶來了曙光」。「巴基斯坦之父」真納也在甘地絕食停止的當日宣布歡迎昔日的政敵前來訪問他的新國家。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美譽,甘地感到由衷的欣慰,他認為這意味著他畢生為之奮鬥的理想終為世人矚目和接受,此時他又萌生一個宏偉的計劃,準備以步當車,穿越剛被衝突弄得傷痕纍纍的旁遮普大地,沿著難民逃亡的大道一步一步走向巴基斯坦。這樣他既可以體察民情,安撫民心,又可以廣泛傳播非暴力和博愛思想。為了這一計劃,他必須養精蓄銳。

甘地

1948年1月20日下午,甘地按時舉行晚禱,進行中,突然有人向平台上投擲炸彈,炸彈在甘地身邊響起,引起人群慌亂,然而甘地卻安然無恙。投擲炸彈的兇手當場被警察抓獲,另一批來不及下手的兇手落荒而逃。

暗殺事件發生后,新德里警察局從刺客口中得知了炸彈案的幕後操縱者及活動計劃的若干情況,但後來卻因至今仍不為人知的真實原因和各種陰差陽錯,沒有將所有陰謀分子一網打盡,以致最終甘地為之付出了生命。

比爾拉寓所挨炸后,警方為加強對甘地的安全保障,德里警察局副局長來到比爾拉寓所,請求甘地允許他加強比爾拉寓所的警力,並建議搜查前來參加祈禱會的所有可疑分子。但甘地對此堅決拒絕。他的理由是:警察不能干預正在做祈禱的信徒。還說:「神是我的唯一保護人,如果它想結束我的生命,任何人也不能拯救。」他還威脅說:「如果你堅持這樣做,我立即離開德里。我將宣布,你對我的出走負全部責任。」對此警方也無可奈何,只能派出一些便衣警察和保安人員出席甘地每日例行的祈禱會,並指定專人隨侍在甘地左右,以防不測。

1月26日是印度國慶日。甘地應尼赫魯請求,開始著手為國大黨起草新黨章,以確定國大黨在印度獨立后的新目標和作用。現在甘地已恢復正常。

此時甘地正準備開始他前往巴基斯坦的長征。他指示醫生兼秘書蘇悉拉女士立即動身前去巴基斯坦,為這一行動作準備,並要求她必須在1月30日返回。他準備在2月3日離開比爾拉寓所,開始他的巴基斯坦之行。

1月29日,甘地一如既往,手搖紡車,練習書寫孟加拉文,給幾位友人寫信,同客人交談,然後進行清水灌腸和1小時的泥土糊汁治療。他接見了美國女記者並對她講美國必須放棄原子彈,非暴力是原子彈難以摧毀的武器。這一天下午,有40名從巴基斯坦逃出來的錫克教和印度教難民來到比爾拉寓所,要求會見甘地。有人高聲叫嚷:「你使我們吃了不少苦頭,滾開這裡,你應該立即退到喜馬拉雅山的山洞裡去。」甘地耐心地向他們解釋:「我所遵循的唯一指示來自神,神在我內心深處。我看你們如兄弟姐妹或兒女,你們的痛苦也是我的痛苦,為什麼你們認為我不知道你們所受的苦呢?」「我不受任何人的差遣為社會服務,也不接受任何人的命令停止服務。」「我誠願住在喜馬拉雅山,在那兒不用愁吃、愁穿、愁住。那將是寧靜的住處。但我不要那種寧靜,我願從痛苦中求寧靜,我的喜馬拉雅山就在這裡。」這天晚上,甘地在十分鬱悶的心境下繼續新黨章的起草,並在21時15分完成了他的這一遺作。

1948年1月30日是星期五,這是耶穌受難日,也是甘地人生的最後一天。這一天甘地接待了很多客人,下午4點,甘地處理了他這一天最後的也是最棘手的一個問題。桀傲不馴、注重實際的內政部長帕迭爾與剛烈執著、富於理想的尼赫魯無法合作共事,帕迭爾已提出辭呈,並給甘地送來辭呈副本。甘地力圖說服帕迭爾改變主意,因此之故,一向守時的甘地耽誤了10分鐘才趕到晚禱會場。

5點10分,甘地在摩奴與阿巴的扶持下走向通往晚禱會場的草坪,但平日隨侍左右的兩位關鍵人物不在場:蘇悉拉醫生尚未從巴基斯坦返回,負責保護他的警官因市政部門的職員計劃罷工而被緊急招回警察局。

甘地平日走路時,常把雙手搭在摩奴和阿巴肩上,當靠近人群時他習慣地收回手臂,然後獨自走上台階,雙手合十向群眾致意。此時就在甘地收回雙手即將走向平台的一霎那,早已潛伏在此的國民公僕團的頭目納圖拉姆·戈德森(Nathuram Godse)跑到甘地面前,他先向甘地鞠躬行禮,口中低聲說道:「聖父,您好!」摩奴以為此人想要撫摸甘地的腳,伸手禮貌地將他擋開,納圖拉姆猛然推開摩奴,從口袋裡掏出手槍,頂住甘地赤裸的胸口連開幾槍,殷紅的血立刻染紅了潔白的土布拖地,甘地雙手合十,似乎想邁出最後一步,口中喃喃念到:「神啊!」隨後徐徐倒地。倒地時,這一雙手合十的姿勢依然未變。這位終身提倡「非暴力」的老人就這樣死在了狂熱分子的槍口之下,結束了他那偉大而不平凡的一生。此時正是1948年1月30日下午5點17分。

納圖拉姆·戈德森

兇手打死甘地后並未趁機逃走,反而大聲呼喊警察,束手就擒。兇手納圖拉姆·戈德森是一個狂熱的印度教徒,出身婆羅門,他奉行素食,節慾,早年崇拜甘地,投身不合作運動,並因此而入獄。1937年,他受沙瓦迦爾的影響,參加了以復興印度教統治地位為目標的印度教大會,並創辦了「國民公僕團」。1944年買下一家報紙《印度民族報》,自任社長,宣傳反甘地和反伊斯蘭教及其他非印度教等派的政治主張,不遺餘力宣傳暴力和種族至上,並因此而刺殺了甘地。

甘地被抬進房間,人們把他放在卧榻上,阿巴在血跡斑斑的「拖地」上蓋上被子。人們開始清理他的遺物:一架木紡車,一雙拖鞋,3隻小猴雕像,一本《薄伽梵歌》,一隻懷錶,一個痰盂和從耶拉伏達監獄帶回來的一個金屬洗腳盆。

三隻雕猴,一隻掩耳,一隻蓋眼,一隻捂嘴,象徵德性的三大秘訣:勿聽邪惡;勿視邪惡;勿傳邪惡。

甘地遇刺極有可能導致全印宗教仇殺的大混亂,印度政府決定全國處於戒備狀態。18點,即甘地遇刺43分鐘后,政府發表了一個經過審慎推敲的公報,向全國人民通告聖雄甘地於17點17分在新德里遇刺身亡。

總督蒙巴頓得悉甘地遇刺的噩耗后,立即趕到比爾拉寓所。他來到時,房間里已擠滿了人,尼赫魯面色慘白,臉上留有淚痕。帕迭爾緊挨尼赫魯坐著,兩眼迷惘愣視前方,他實在難以接受剛才還同他熱烈爭執的領袖已永難復生。甘地周圍的女眷們強忍悲痛,低聲念禱《薄伽梵歌》。房間內點燃了數盞油盞和香燭,甘地安詳地躺在由燈光與燭光映成的金黃色的光環中。蒙巴頓接過裝有玫瑰花瓣的杯子,在死者身上撒下片片花瓣,表示印度最後一任總督對這位終身致力於民族解放事業的偉人的敬意。

總督蒙巴頓親自負責安排葬禮,他本想採用防腐香料保存甘地的遺體,周遊印度各地,以使甘地愛戴和終身為之效勞的人們能瞻仰他的遺容,但由於甘地生前立有遺囑,遺體將在他死後24小時內按印度教的習俗火化,蒙巴頓只有按甘地的遺願安排他的後事。為防止群眾太多,無法維持秩序,蒙巴頓建議動用軍隊護送靈柩和準備葬禮。雖然甘地的很多信徒明知此舉有悖甘地的心愿和非暴力理想,但除此之外也別無他法了。

印度舉國上下因失去他們的精神領袖而無比悲傷,人們以傳統的方式寄託哀思。一望無垠的恆河平原上,再也看不到一縷炊煙,大地一片沉寂,只有甘地生前最喜歡聽的讚美詩在上空低回盤旋。在浦那城,憤怒的群眾難以遏制對奪去甘地生命的仇敵的滿腔怒火,他們力圖衝破警察的警戒線,要搗毀國民公僕團及其機關報《印度民族報》社址。在孟買城,1000多名群眾擁入沙瓦迦爾的住處。在其他城市,極端主義政黨——印度教大會的成員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其辦事機構也被群眾搗毀。在巴基斯坦,數百萬婦女打碎戴在手上的玻璃手鐲,以傳統方式表達她們哀痛的心情。

甘地殉難的比爾拉寓所成為全國最催人淚下的所在。甘地的遺體安放在比爾拉寓所一樓的平台上,上面灑滿玫瑰和茉莉花瓣,五盞油燈環繞四周,象徵自然界的四大組成部分——火、水、空氣和土地以及將他們連為一體的陽光,成千上萬的群眾來到這裡,最後看一眼他們的救星。

新德里的另一隅,印度廣播電台傳出了尼赫魯沉痛的聲音:我們生命中的光輝消失了,整個國家沉浸在黑暗之中。我們敬愛的首領,我們稱之為巴布或國父的人離開了我們。我剛才說光明消逝了。不,我說錯了,因為照射在這一國土上的光輝並非普通的光芒,千年之後,它將永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世人們將看到這燦爛的光輝,因為它將為所有人帶來慰藉,它代表生命與永恆的真理,帶我們古老的國家走向自由。

2月1日,新德里成了世界人民寄託哀思和祭奠英靈的聖地。印度各地的群眾已走了整整一夜,一清早,街頭巷尾擠滿了哀悼的群眾,哭啕聲、嗚咽聲和啜泣聲響徹街區上空。世界各地的唁電也雪片似的飛向新德里,弔唁這位偉大的和平主義者。喬治六世國王、艾德禮首相乃至甘地的宿敵溫斯頓·丘吉爾;坎特伯雷大主教以及數千名英國人紛紛對甘地遇難一事表示慰問。史末資將軍也從南非發來唁電,稱「全人類的巨擘剛剛離開了人世」。在梵蒂岡,教皇庇護十四盛讚甘地是「和平世界的捍衛者、基督教徒的朋友」。在華盛頓,杜魯門指出:「全世界同印度一起悲哀地哭泣。」真納在唁電中提到:「面對死亡,一切爭論已不復存在。因為甘地是印度教派空前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上午11時,靈床放置到平板靈車上,靈車將穿過首都,然後到亞穆納河附近的拉傑加特火葬場,那裡是火化歷代國王的地方。甘地的遺體上覆蓋白紅兩色布單和獨立印度的三色國旗。為了尊重甘地極為厭惡現代機械化的思想,靈車由250名士兵用四條長麻繩牽引徐徐移動。送葬行列以4輛裝甲車和總督衛隊為前導,這是有史以來駐印總督的古老衛隊的騎兵們第一次向一位印度人致敬。

送葬隊伍後面跟著首尾不能相望的不同種姓、宗教、種族、膚色的群眾隊伍。在通往亞穆納河長達8公里的路上,撒滿了玫瑰花與茉莉花。沿途各處的人行道上、河堤上、樹枝上、窗戶上、屋頂上和電線杆上,到處是等候與甘地訣別的人群。整整5小時,人流不斷加入送葬隊伍。在亞穆納河河濱廣場,還有數10萬群眾等候在那裡。

下午4點,火化儀式開始。甘地的兩位兒子把甘地的遺體安放在檀香木柴堆上,按照印度教葬儀規定,頭部朝向北方。當火舌開始吞噬檀香木時,人群中爆發出排山倒海的哭叫聲和難以抑制的激動表現。隨著來自河邊的涼風扇起一陣陣衝天火焰,甘地安詳的面孔終於消失在金色火焰與彩霞交織的帷幕後面。

遺體火化的第12天,甘地的骨灰像千百萬印度亡靈的骨灰一樣,撒入了一條注入大海的河流之中。

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非暴力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對於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傳「我的對於真理的實踐經歷」揭示了他的哲學和生活方式。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個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獨身、默想、禁慾。一周有一天不說話,放棄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傳統服裝,用紡車紡紗,參與勞動。甘地的哲學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 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響。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長久以來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對於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傳「我的對於真理的實踐經歷」(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學和生活方式。

儘管他去倫敦時嘗試吃肉,但是他後來變成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在倫敦求學時對此寫過幾本書。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義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鄉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他嘗試不同的飲食,最終相信素食足以滿足人體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長時間不進食,並以此作為政治武器。

在他三十六歲時,他禁慾,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禁欲主義者。禁慾是受印度教的影響。但是他沒有離婚。據說他的這個決定沒有同他的妻子討論,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甘地每周一天不說話。他相信沉默帶給他內心的平靜。這來自於印度教中的「沉默」(mouna)和「平靜」(shanti,梵語音譯)的力量。他在沉默時靠在紙上寫字來交流。從他三十七歲開始的三年半里,甘地拒絕讀報紙。他認為塵世的喧囂比他內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從南非的成功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后,他放棄了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夠被印度最貧窮的人接受。他宣揚使用家庭紡織的土布(khadi)。甘地和他的跟從者,使用自己用紡車紡的布做衣服。這對英國的權力集團是一個威脅。因為當印度人因為沒有工作而空閑時,他們從英國那裡買衣服;而當印度人自己做衣服時,英國的工業就空閑了。後來國大黨的黨旗中就有紡車圖案。

當然,甘地把非暴力作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則,明顯地具有種種弊病和缺陷,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如絕對的非暴力不可能實現;貶斥一切暴力,給群眾運動制定清規戒律,不準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縛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果只要發生暴力就停止運動,必然挫傷士氣,喪失革命時機,延長革命過程;群眾性自苦和自我犧牲,總有時間和環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鎮壓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無謂的犧牲;注重小處著眼,認為注重手段目的自明,往往導致輕重倒置,目標模糊;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眾的蒙昧落後意識,不利於群眾的真正覺醒;等等。儘管如此,甘地的真理與非暴力學說仍在理論和實踐上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甘地的一生複雜多變,極富爭議。無論對於他的敵手,還是他的親密同事抑或一般群眾來說,他始終是個謎。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毀譽不一。在一些人看來,他簡直是「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而在另一些人看來,他是「欺世盜名的救世主」、「矯揉造作的陰謀家」。曾幾何時,他被斥責為「印度封建主義不折不扣的辯護士」、「帝國主義的幫凶」、「群眾性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叛賣者」,但時至今日,人們一般都承認,甘地是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他對印度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功不可沒。

灑滿花瓣的聖雄遺體在火化前一刻供人瞻仰

甘地的偉大人格幾乎是舉世公認。他具有赤誠的愛國熱誠,崇高的犧牲精神,追求真理的執著信念;堅強的意志,堅韌的耐心,隨機應變的本領;他待人謙恭、誠實、光明磊落,不分貴賤善惡一視同仁,沒有種族歧視和宗教偏見;他注重實際,反對空談;他關心下層人民疾苦,善於體察民情並始終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他生活清苦,安貧樂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會和諧;他的道德修養堪稱楷模。正因為如此,甘地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東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信仰和階級的人的景仰和愛戴。

他被人們稱作「巴普」,意思是父親,因為他是20世紀印度的國父。即使在印度從英國統治者手裡爭得獨立之前,很明顯甘地就已經是3億8千萬印度人爭取自治鬥爭中的關鍵人物和領袖。

1931年會見卓別林等人

甘地遠不只是一個聰明的律師、優秀的演說家、堅定的人權戰士和政治領袖。他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政治領袖的典範。他寫過一本有關他早年生活的書,書的標題是「我體驗真理的故事」。奧秘就體現在這個標題中。他可以無拘束地談論他的失敗和他的困難。他犯了錯誤時,就自動承認錯誤。

首要的是,他拒絕從他的政治活動中獲取任何利益。在他回印度之前,他就決定要像窮人那樣生活,決不佔有財富。他在印度旅行時,坐的是硬座,從不預訂座位,而是跟農民和其他普通百姓在一起。在城市裡,他拒絕乘坐人力車——一種由赤腳男人拉著的兩輪車。他吃得很簡單,從不吃肉。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後坐在紡車旁紡棉線。他認為從領袖到最窮的農民人人都應該準備乾重活。

他對所有宗教問題都感興趣,而不只是對印度的神。他讀過很多的書。每天傍晚六點鐘,他都暫停工作進行祈禱,甚至當他跟其他的世界領袖在一起的時候也是這樣。每周總有一整天,他是在沉默之中度過的。在他的一生中,他總是設法獲得神靈的真諦。

1931年

甘地認為人們都應該能夠「像愛自己一樣愛世上最平凡的人」。甘地憎恨幾千年來使印度社會分裂成不同種姓的那種習俗,而他的目標就是要廢除這種習俗。他支持那些干收入最低的活的、屬於社會最貧困階層的人們。由於他的身體力行,所有印度人終於能夠自由地在村子里同一口井中打水喝,到同一個寺廟去祈禱,甚至可以相互通婚。

甘地對於婦女平等的問題給予極大的重視。他最大的信念也許就在他所說的「真理的力量」這個印度習語中。如果存在一條不公正的法律,——在印度和南非的英國統治者曾經通過了許多這種法律——那麼,每個人都有責任拒絕服從這條法律,但不採取暴力手段。人們應該為了他們的信念而隨時準備進監獄,而不應該拿起武器去戰鬥。

莫·甘地是以個人之力抗拒專制、拯救民權和個人自由的象徵。儘管甘地在1937年到1948年之間獲得過五次提名,但他始終沒有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多年以後,諾貝爾委員會對此公開表達過他們的遺憾。

甘地去世后,他的事迹一直受到廣泛的評論。例如英國首相丘吉爾不禁感慨說:「見到甘地先生,……是令人作嘔,他曾是一個妨害治安的Middle Temple出來的律師。現在在東方作出苦行僧的樣子,半裸的在總督府前遊行,卻出名了」。

愛因斯坦這樣評論甘地:「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現過這樣的人。」(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scarcely believe that such a one as this walked the earth in flesh and blood.)他又說:「我認為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們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

1999年《時代》雜誌將甘地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第一名是愛因斯坦,第二位是羅斯福總統,印度的甘地則名列第三位。

甘地名言語錄

就是因為自己非常怕死,所以才會對別人的死亡流下眼淚。

太多人只注意到技術而忽略藝術。

以眼還眼使全世界的人都瞎了。

弱者永遠都不會寬容,寬容是強者的特質。

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斷地為人服務,為人類的愛而工作。

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獲得和平,和平本身是一種方法。

找到你的目的,然後方法就會隨之而來。

女性的直觀經常勝過男性為之驕傲的知識的自負。

以眼還眼,只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盲目。

不使用暴力,是謙遜的極限。

找到真我的最佳途徑就是在付出中丟掉自我。

快樂就是你所想、所說、所做的都是一致的。

無數的例子讓我深信,上帝終將拯救那些動機純正的人。

弱者永遠都不會寬容,寬容是強者的特質。

以暴力取勝意味著失敗,因為這只是短暫的勝利

生由死而來。麥子為了萌芽,它的種子必須要死了才行。

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足以滿足人類的需要,卻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

懦夫是不會有愛的,愛是勇者的特性。

祈禱不是要求,而是靈魂上的渴望。

你無法和一隻攥緊的拳頭握手。

找到你的目的,然後意義就會隨之而來。

對真理之神的忠誠,勝過其他所有的忠誠

一個國家的道德是否偉大,可以從其對動物的態度看出

懦夫是不會有愛的,愛是勇者的特性。

手段的不純潔,必然導致目的的不純潔。

不要對人性失去信心。人性像海洋,就算當中有數滴污水,也不會弄髒整個海洋。

首先他們無視於你,而後是嘲笑你,接著是批鬥你,再來就是你的勝利之日。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