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鄉村過年的那些習俗

莆田的春節,與其他地方大不一樣,具有獨特的地方傳統風俗。

莆田的春節,大致從農曆臘月十六日「尾牙」開始,一直到正月最後一天才正式結束。下面給大家說說莆田獨具特色的春節活動。

1、做「尾牙」

農曆臘月十六日,是莆田傳統的「尾牙」,是一種祭祀方式,與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定為「頭牙」相對應。在莆田,每個月農曆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也區別於其他地方。

​「做牙」祭品

2、掃巡

莆田人把年前大掃除叫「掃巡」。掃巡是過年的第一件事,莆田有句俗話:「有錢沒錢,掃巡過年」,日子一般選個尾牙后的某個大晴天的「雙日」。找上一根長的竹竿,綁上蘆葦和稻草,打掃屋檐、天花板的蜘蛛網及灰塵。過年要用到的蒸籠碗筷等洗凈搬到戶外讓太陽暴晒,清清爽爽過年。


3、祭灶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回天庭向玉帝「彙報工作」。祭灶是祈求玉皇賜福,來年萬事如意!

4、二十五日頭

這一天,相傳為「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大家要心平氣和,多做好事,不吵架,更不能上門討債,以免影響了來年的運氣。

5、備年貨,貼春聯

臘月二十五日一過,年味越來越濃,戶戶貼春聯,家家備年貨,做豆腐,做紅團,忙得不亦樂乎。

​「糯米皮,綠豆、米餡的紅團」

莆田的春聯跟其他地方不同,這是一種特製的門聯,紅紙上面有一小截白紙頭。這一習俗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春節期間發生的一次倭寇入侵致許多家庭喪親,便在大紅的春聯加一截白聯,以示心有餘哀,這一習俗一直廷至今天!

​「白頭聯」

6、辭歲

除夕前一天,家家戶戶開始殺雞鴨宰豬羊,準備除夕日子時辭歲。家家戶戶廳堂中間靠前擺上一張系著金線繡花桌裙的供桌。貢品是花果茶酒齊備,含「五果」「六齋」「十味」、線面、紅團、豬頭、羊、雞、鴨、魚鮮,還有「隔年飯」,擺滿供桌。除夕子時起,家家燈火輝煌,全家人由年長的領頭,依次拈香跪拜天地、祖先,祈祝全家平安,來年幸福。放鞭炮燒「貢銀」、「天金」開始祭「天地」祈福。

祭完「天地」,把供桌換個位置(往後挪),這些祭品可以再用來祭祖宗。祭祖時不用茶酒,但必要增添「米」,還要燒「紙錢」或「銀寶」、「銀紙」。


7、除夕

又稱為過年、做歲、三十暝(夜)、圍爐等。宴席菜一般備十個,魚不切尾,螃蟹腳全。飲宴結束,長輩要給兒童分壓歲錢,成年的晚輩往往給年邁的長輩奉獻壓歲錢,以前有用米缸水缸的,還要給米缸水缸「壓歲錢」祈福。一般通宵不睡,俗稱「守歲」。


8、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早,開門放鞭炮,然後人人都要吃一碗面。面本地話與命同音,面上都會放滿配料,如煎雞蛋、油炸豆腐、炒花生、油炸紫菜等。「食麵了添一歲」,吃了線面就長了一歲。吃過面,穿著新衣服出門游春,走親訪友拜年。


9、大年初二

1562年農曆十一月廿九日,倭寇攻陷莆、仙兩城,百姓紛紛逃難山中。兩個月後,戚繼光率兵擊潰倭寇,逃難的百姓才回來收拾殘局。是以民間相約,將正月初二日定為探望親友傷亡的不祥日子,俗稱「探亡日」。這一天莆田人互不登門,害怕把霉頭帶給別人。

10、大年初三

初三日進行「迎年」,所謂「迎年」,是上年年底的「辭年」之例的對應。

11、做大歲

因倭寇入侵,老百姓於二月初二才返回家,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做歲,莆田人俗稱「做大歲」!

12、元宵

莆田元宵不是集中在正月十五這天,從初六到正月底,都有不同地方的元宵活動。莆田民間元宵,會有菩薩巡遊、游燈、擺棕轎等活動,且每年都會按年齡選人輪流擔任「福首」,有著濃厚的莆仙特色。「福首」一定是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元宵這一天,同族的親戚要挑裝有肉、面、乾貨等賀品的「十盤擔」前來給「福首」賀喜,賀品擺大廳桌上,等元宵活動開始便按照傳統儀式舉行迎神祭拜活動。元宵期間,宮廟中的菩薩會抬出來巡遊轄區,稱為「行道」遊行。村裡幾位「福首」捧著香爐,隨著媽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涼傘的護送。所經之處家家戶戶設宴桌迎神祭拜,給菩薩壓歲錢。法師誦經做道,嗩吶車鼓輪番助興,棕轎繞大埕中間的篝火不停擺動,大家俯首叩拜,求神保佑,在濃濃的鞭炮聲中把慶賞元宵推向高潮。

​擺棕轎

​媽祖出遊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