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知識:中醫肥胖辨證論治方法

安徽衛生人才網為您提供http://www.yixue99.com/wsrc/anhui/

肥胖如今已是很多人的苦惱,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肥胖亦是一種疾病,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來試試中醫肥胖辨證論治方法。

(一)胃熱痰瘀型肥胖

這類胖子一般肌肉結實,但是容易口渴,而且食量大,天熱的時候喜歡喝冰水,且以男性居多。這類型胖子最容易瘦身成功,且復胖率不高。這類型的胖子,體內如有一把火,吃得多但是因為痰邪瘀阻在體內,多餘的東西不能及時排出體外,久而久之就容易肥胖。

穴位按摩可以選擇內庭穴。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滎」有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靈樞·本輸》中說:「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內庭穴具有清胃瀉火、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說是熱證、上火的剋星。《難經·六十八難》中指出:「滎主身熱。」說明滎穴主要應用於發熱病症。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內庭穴位於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取穴時,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2跖趾關節前方,第2、第3趾縫間的紋頭處。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Advertisements

(二)脾虛濕阻型肥胖

中醫認為,飲食不節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安逸、少動多靜亦是誘發肥胖的主要因素。肥胖的直接原因雖為「飲食不節,入多於出」,導致脂肪在體內堆積,但其內在原因多為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主要與脾胃、肝、腎相關,尤以脾胃運化失常為關鍵。飲食水谷入胃,須依靠脾胃運化功能健運才能轉化為精微物質。若脾胃虛弱則運化失職,水谷肥甘之物無以化生氣血津液,轉化為脂膏、痰濁積聚體內,導致體態肥胖。故治療以調理脾胃、開清降濁為大法。

這類肥胖者大多食慾一般,肌肉鬆軟、容易疲倦無力、四肢浮腫、手腳無力,不喜歡運動、吃完飯渾身發軟想躺下、嘴裡發粘,早晨起來時眼睛浮腫。如何調理呢?

《黃帝內經》記載「濕氣通於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可見,祛濕同時還要健脾。中醫專家建議大家可以試試艾灸豐隆穴。豐隆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本穴位處胃經下部,胃經及脾經天部水濕濁氣匯合於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經及脾經各部,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物質的作用,故為足陽明絡穴。針對這個穴位艾灸健脾祛濕,效果較佳。一般每日艾灸這個穴位15分鐘即可。

Advertisements

(三)肝鬱氣滯型肥胖

這類胖人因為肝鬱導致氣血在身體內運行不暢,新陳代謝都不正常,如何不會肥胖呢?

居家防治以穴位按摩為主。中醫專家為大家推薦的穴位是太沖穴。太沖穴位於足背側,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兩根骨頭相交的地方。按揉太沖穴前,可以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先做幾次深呼吸,擴擴胸,然後再坐下來用拇指肚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應手即壓至太沖穴。緩緩用力,按住1分鐘后再緩緩收力放開,如此反覆指壓太沖穴3~5次即可。按摩時的用力應以適度微痛為宜,循序漸進。按摩位置可以在太沖穴附近,有時也可能在肝經的其他有結節、壓痛感的部位,比如說蠡溝穴。但不可用力過大,否則會導致皮下瘀血。按壓后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謝。

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加上適量運動可以有效預防肥胖的發生,若是內分泌等疾病導致的肥胖應去醫院諮詢專業醫生。

關注更多安徽衛生招聘信息

微信公眾號:安徽衛生人才招聘 或 ahylws

安徽衛生招聘信息群:497896916

安徽中公教育總部:合肥市南一環路與肥西路匯金大廈7層(安徽中醫學院南門對面)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