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醫要愛癥狀?

觀察觀察再觀察。是巴普洛夫的名言。細緻入微的近距離的察看。才能獲得疾病的蛛絲馬跡。前幾天看到一文,介紹林巧稚,講到了她的臨床記錄,臨床觀察,很細緻。其實這些中西醫都是通的。只是現在走偏了。

這篇記錄是在複習《臟腑證治論要》的時候突然想起來的。不愛癥狀當不好中醫,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應該是劉老師門診時候提的。門診愈久,越發覺得很有道理。結合姚梅齡老師的課程,說說自己的理解。

世界上的所有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通過表象來研究實質。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道理。我簡單介紹下。先舉例現代醫學。我們拿影像來說。也都是通過X線看到的影像而已,不是實際的。其他諸如化驗血的指標的得出,也都是機器根據一定的約定或者界定來得出結論。如果還不明白,有個關於原子質子的,沒有人真正看到過,都是通過一定手段攻擊原子,然後根據射線的情況推理。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通過這些現象來的。放寬思路。檢驗單等等沒有一個不是現象,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所謂本質,其實是解釋淺層次現象的深層次的現象。所有的觀察都是如此。

Advertisements

好,回過來我們中醫的看病的證據問題。要得出疾病的病因,病位和病機,都是通過觀察病人的癥狀來分析其實質的。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說,把嘴巴貼起來,幾乎沒有辦法處理。最簡單的就是一些疼痛的問題。如果他不告訴你痛,不出現痛苦面容。幾乎無從下手。任何檢查也都正常。這是客觀存在的臨床現象。

病人的這些證據(癥狀)就是你的看病線索。當然是包括了四診收集的任何信息了。所以一個癥狀提示一些問題。多個癥狀指向若干問題。眾多癥狀就給你指明幾個明確的方向了。再通過鑒別就把病因病位和病機定下來了。接著才可以處方用藥。比如容易感冒,就可能是肺氣虛也有可能是脾氣虛,也有可能是濕熱或者營衛不和導致的。再如月經量少,有可能是血虧,也有可能血淤也有可能是氣滯。就用通過其他癥狀來鑒別。如血虧的顏色淡,血淤的痛經血塊等。所有這些都是需要癥狀來輔助。

Advertisements

如果一個中醫生或者醫生不收集不喜歡收集癥狀或者知識庫癥狀少,基本是不會看病的或者說基本的方法論都錯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