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猴子不明白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稱謂不同本質相同

作者:楊本樞

藺且的一段彼此、是非之論讓莊子刮目相看,莊子讚賞地點點頭,說道:「你的悟性不錯,齊物論不能夠僅僅追求萬物一齊的價值,還要用辯證的眼光,用對立統一的理念去看待萬物。最關鍵的就是剔除內心深處的固有觀念和成見,才能夠真正理解齊物論的思想。」

莊子列舉了公孫龍子的《指物論》的一些觀點以佐證自己的觀點,「人的手指有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左右手是一樣的區分。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大拇指就是手指,其實大拇指不是手指而只是手指的一個部分,這樣的觀點很多人不服氣,認為是在運用偷梁換柱的概念。其實,這個論點本身沒有錯,只不過論證方法不太妥當。如果用腳趾論證其不是大拇指也不是手指,這個論點就很清楚,大家都心悅誠服。同樣的道理,公孫龍使用各種辯術辯論白馬不是馬,只是白色加上馬而已,很多人也是不服氣呀!群起而攻之,堅持認為白馬就是馬,這也是在偷換概念,運用固有成見在進行辯論。很簡單,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辯證思維,用黑馬或紅馬來論證,黑馬或紅馬只是馬的一個品種,是披上色彩外衣的所謂的馬,代表不了整個馬類,僅僅是馬的一個品種而已。所謂的馬就是人們腦海中固有的影像,是人們賦予它的一個稱謂,久而久之,它就成了馬固定的象徵或代名詞。天地萬物同樣可以看作手指和馬。天地有數不清的物質,你能夠說這些物質就是天地嗎?顯然不能。同樣,萬物也是數以萬計,你能說其中一種物體就是萬物,顯然不能。」

Advertisements

莊子兩手握拳,向下壓了壓,像是在表明一種態度,「道始終在運動中有所成就,物只有在確定了稱謂后才能夠在腦海里形成固定概念。什麼是本質?本質就是本質。非本質又是什麼?非本質就是非本質。萬物都有其本質,萬物都有其可行之處。就像大小、美醜、千姿百態的形式,其相伴而生的終極目標就是復通為一。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矣,斯惡已。有無相生、高下相頃、美醜相依。

「天地萬物分而治之,其分散的同時也代表著有所成長的跡象,其成長的過程也代表著走向毀滅的趨勢。萬物都是如此,復通為一。」

「就人類而言,唯有修道成功的人深諳此道,明了天地萬物相通為一的道理,他們將自己的思想巧妙的寄托在萬物的功用上而不會自己刻意為之。萬物遵循自然規律生長、發育,接近於道的目標,儘管萬物可能不知道這就是道。」

Advertisements

莊子停頓了一下,說道,「可惜人們都是太聰明了,總是挖空心思的求同,殊不知天地萬物本就是大同世界。例如,有個朝三暮四的例子很能夠說明問題。有個人養了一群猴子,猴子飯量太大,養猴人想削減一些吃食。養猴人對猴子說,今後,每天早上每個猴子給三個栗子,晚上給四個。猴子一聽,就不樂意了,養猴人說,那就早上四個栗子晚上三個,如何?猴子們就高興起來。朝三暮四變為朝四暮三,只是名稱變了而已,吃食本質沒有改變,猴子們不懂得這個奧秘,其實,人類也是如此,不懂得大同思想。」

「所以,聖人很聰明,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不糾纏於是非之中,而是依循著自然規律順勢而為。不會把路堵死,可謂是條條大道都貫通。」

原文: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