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的「飲食養生觀」 之一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 醫藥學家和養生學家 ,擅長 養生長壽之術 ,對飲食養生尤為重視 ,指出 「安身之本 ,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葯。不知食宜者 ,不足以存生也 ;不明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認為飲食是日常不可或缺之物,食之得法,則延壽健 身 ; 食之不得法, 則損形折壽。他的飲食養生觀主要受到《內經》和道家思想的影響, 同時還涉及儒家和佛 教飲食觀 , 對後世飲食養生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孫思邈擅長修道,但是以醫為業,故受 《 黃帝內經》的影響較大。他比較全面地繼承了《 內經》的飲食觀念,認為飲食需節制 ,需知天時,需調和五味,如此方能夠身體健康,終其天年。

Advertisements

1、節飲食

《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之人 ,其知道 者,法於 陰陽,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 ,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 年,度百歲乃去。 」認為節飲食是健康長壽 的六大重要條件之一。孫思邈也以此為然,他說:「凡常飲食 ,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 ,食訖 ,覺 腹 中膨亨短氣,或致暴疾⋯ ⋯ 。 」llj進一步告誡人們 要節制飲食,若長期暴飲暴食,飲食過飽而不知節 制 ,就會身體虛弱 ,疾病叢生。

2、順天時

《 靈樞· 順氣一 日分為四時》認為, 天有常氣 , 「春生 ,夏長 ,秋 收,冬藏 ,是氣之 常 也 ,人亦應之。 」而這四時之氣才是 萬物 的根本 , 正如 《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人們飲食也要遵循 四時氣候 的變化 ,根 據季節寒熱的不同,制定相應的食譜。 孫思邈在這一原則的基礎上 ,結合五味與五臟的特點和對應關係,作了更加詳細的說 明:春季七 十二天,應該少食酸多食甘 以養護脾氣 ;夏季七十 二天 ,應該少食苦,多食辛以養護肺氣 ;秋季七十 二天 ,應該少食辛,多食酸 以養護肝氣 ;冬季七十 二天應該少食咸,多食苦以養護心氣;季月各十八天,應該少食甘,多食咸以養護腎氣。並將其編成 了歌訣 :「春月少酸宜食甘 ,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要 增辛宜減苦 ,秋辛 可省但教酸。季月少咸甘略戒 , 自然五臟保平安 。 」

Advertisements

3、和五味

調和五味是孫思邈繼承 《 內經》飲食 養生觀的重要內容 。五味人五臟 ,五味養五臟 ,然 五味不可偏嗜 ,偏嗜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 ,因此五 味調和 才符合養 生之道。如 《 素 問 · 生氣 通天論》 說 :「陽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傷在五昧。⋯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 以流,腠 理以 密,如是則骨氣 以精,謹道如法 ,長有 天命 。 」 五味人 口,「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酸走筋 ,多食 酸會使人小便不利 ,且 「皮槁而毛天」 ;咸走血 ,多 食咸會使人 口渴 ,且「脈凝泣而色變」 ;辛走氣 ,多 食辛會使人脾氣暴躁 ,且 「 肉胝而唇褰」 ;苦走骨 , 多食苦會使人 嘔吐,且 「筋急而爪枯」;甘走肉,多 食甘會使人噁心 ,且 「骨痛而發落」 。 味道不同,作用則不同。酸味有斂 汗、止汗、止瀉 、澀精 、收縮小便等作用,如烏梅 、山楂、山 茱萸、石榴等;苦味有清熱、瀉火、燥濕、降氣、 解毒等作用 ,如桔皮、杏仁 、苦瓜 、百合等;甘味即甜味,有補益、和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 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鹹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 等; 辛味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如姜、蔥、 蒜 、辣椒 、胡椒 等。因此,在選擇食物時 ,必須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於健康;若五昧過偏,則會引起疾病 的發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