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中醫怎麼治(二)——針灸

痛經的中醫治療,除了中藥內服以外,還用到針灸這一中醫適宜技術,是治療痛經的又一特色療法。

  1. 針灸原理

針灸療法治療痛經最早見於成書公元282年的《針灸甲乙經》,從最初的單穴運用,經過各醫家的經驗總結,慢慢發展成多穴位組合,運用補瀉手法,針刺和艾灸結合等手段,治療內容豐富而有層次。


針刺


艾灸

現在針對不通不榮的病機,辨證選穴成為主流。以足厥陰肝經的穴位最為多用,其次是足太陰脾經、任脈和足少陰腎經。中醫認為,肝脾腎三臟擔負著氣血的生化、儲藏、統攝和調節的作用。通過辯證后選取相應的穴位可以調節肝脾腎的功能,使氣血充盛,功能協調,從而改善不通不榮的狀態,以減輕甚至消除痛經。

現代研究認為,針灸是通過針體刺激腧穴,由腧穴經過經絡的感傳,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盆腔微循環,抑制內膜增生和出血,以及刺激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的共同作用,使痛感減輕甚至消失。

Advertisements

  1. 方法:

1、特定穴

三陰交:有資料記載,治療痛經使用此穴位最多,三陰交屬脾經的穴位,是肝脾腎三髒的交會穴,針刺能疏肝理氣,健脾祛濕,痛經活血,補益肝腎。 從根本上治療了異常的經量、經色、經質。

關元:為足三陰、任脈的交會穴,是人身元陰元陽所藏的地方,可以培元固本,補益氣血的作用。

氣海:屬任脈,為先天元氣匯聚的地方,可以補氣益腎,溫養下焦。

此外還有次髎、第十七椎下等,這些臨床上運用較多,為治療痛經有特效的穴位。

2、辨證取穴:

一般臨床上,會根據醫生各自的經驗,選取一些經驗穴或者特定穴為主穴,然後根據病情辨證,如氣滯血瘀的,加中極、地機、太沖、血海等,用瀉法;寒濕凝滯取氣海(灸),加血海(灸)、子宮(灸)、歸來、水道等,用平補平瀉法;氣血虛弱取關元(灸),加足三里(灸)、氣海、血海、歸來等,用補法。

Advertisements

3、針灸時間

溫針灸(皮膚上應放上紙片隔熱)

用針時間根據每個醫生的方法各有不同。我主張治療痛經在於平時調理好氣血,建議每周針灸2-3次,每次約30分鐘,經期疼痛明顯時可以連續每天針灸,堅持3個月為一個療程。

  1. 療效評價

從文獻分析得知,針灸治療痛經的有效率達到90%以上,操作簡單,費用低,療效好;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明顯優於繼發性痛經;辨證準確,多種方法綜合運用,如中藥加針刺,或者溫針、或者艾灸等,再配合補瀉手法,可以更好地提高療效。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