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僖:「身不動,手不動,以身領手」,是練好太極拳的捷徑

「身不動,手不動,以身領手」,是我恩師陳正雷大師根據前輩和自己練拳經驗總結出來練好陳氏太極拳的最佳方法。多年來,我以此要領為座右銘,默識揣摩,乾乾研練,由開始時用手腳練拳,進而學會以腰練拳,再隨著功夫的加深,以腰胯帶動四肢變成以脊柱為中軸線進行練拳,使我在練習太極拳的途中不斷頓悟,獲益匪淺。

陳正雷老師與張晉僖與一起練拳照

一、改變以手練拳為腰練拳

腰是身體上下轉動之樞紐,對全身動作變化,調整重心穩定,推動勁力到人體各部起著主要作用。但不少練拳者受日常生活習慣的影響,往往以手練拳,不是用腰練拳,練拳多年事倍功半,找不到練陳氏太極拳的韻味。如何改變以手練拳為腰帶動四肢練拳呢?在練拳時,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即頭、胳膊為上部分,軀幹為中部分,腿為下部分,要始終考慮以軀幹旋轉帶動胳膊、腿進行練拳,軀幹轉動的核心是腰,腰先動,手腳才隨之轉動;腰不動,手腳不要轉動,初期時,有些動作能用腰來帶,有些動作不能用腰來帶,要多揣摩練習定步單雲手、雙雲手、左右後履翻手纏和雙手纏絲等動作以腰帶手的運行路線,通過靜心慢練,找出所有動作都能用腰來帶的運行規律。

Advertisements

二、掌握腰與胯的相互關係

《拳論》云:「腰如車軸,氣如車輪」。腰的左右旋轉和腿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是腰的底座、根節,又是下肢的根節,是拳論所說「腰腿間」的中心,兼具腰的主宰作用和腿的發動作用、腰的中軸作用和腿的支撐作用,是命意源頭和動作開關。只要胯一松沉,全身上下氣血疏通,隨之就會活動起來。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如果兩個胯關節不松活,死頂住骨盤,腰就難起到車軸的作用。因此,旋腰轉胯是陳氏太極拳重點難點,非功久不能。平素練拳走架,在周身放鬆的前提下,多注重腰與胯的放鬆,每做一個動作,要注重腹股溝、會陰穴、臀部和腰部肌肉的放鬆。如欲左轉,先沉右胯,再松左胯而後轉腰;如欲右轉,先沉左胯,再松右胯而後轉腰;前後腰胯旋轉同理。如能按此規律持之以恆的練拳,胯關節就能自然鬆開,腰在胯中像軸承一樣,就能左右上下靈活轉動,不產生輔助肌肉韌帶做負功的現象,旋轉自如,達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意氣勁合一,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Advertisements

三、以脊柱為中軸統領全身

人的脊柱由5節腰椎、7節頸椎、12節胸椎、1塊骶骨、1塊尾骨以及韌帶等組成。正常人的脊柱有頸彎、胸彎、腰彎和骶彎四個生理彎曲,陳氏太極拳就是要將脊柱四個生理彎曲,在虛領頂勁、尾閭正中、屈膝松胯和含胸塌腰的要求下,把脊柱關節上下拉直,以骶骨為中心、脊椎為傳動軸帶動四肢進行行拳。如何發揮以脊柱為「車軸」的作用呢?在平常練拳中,要以意守丹田后鼔命門為主導,催動脊柱帶動四肢進行運動。做到命門穴以下至尾閭下垂內扣把腰椎向後突起,使腰後面平整,達到松腰胯。將兩鎖骨由「八」字形,放鬆為「一」字形,使後背成為平面,達到松肩背。將下頜向頸內微收,使頸椎后靠|豎直,達到頭頂上領。這樣,整個脊柱就由四個彎曲線變為直線,使上下氣血暢通無阻,形成以脊柱為核心,上行貫穿大椎、肩、肘、手,下行貫穿胯、膝、足跟,達到陳氏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完整一氣的高級境界。

作者介紹:張晉僖,1979年開始學練當地黃嶺炮拳、長拳;1982年後學練陳氏太極拳;1990年起拜「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陳正雷為師習陳氏太極拳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及刀、劍、推手等。數十年藝耕不輟。擅長陳氏太極拳械、推手。先後在《少林與太極》等雜誌上發表《陳氏太極拳去僵求柔的必經之路——放鬆》、《太極拳與周易》、《陳氏太極拳的圓》、《陳氏太極拳的對稱性》等論文二十餘篇。為陳正雷太極拳北京總館坐館教練,陳正雷大師弟子,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中國武術七段。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