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子夫難產竟是因為……

導 讀

看過大型古裝劇《衛子夫》的人應該都知道,衛子夫在生劉據時因患上妊娠消渴症而近乎難產。中醫所述「消渴症」到底是什麼病呢?消渴,多為西醫所述「糖尿病」。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來看名醫是如何辨證消渴吧……

一、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消渴的病因比較複雜,素體陰虛、五臟虛弱,飲食不節、形體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調,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房勞不節均可導致本病發生。病變早期,以「陰津虧耗,燥熱偏盛」為主要特點,基本病機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病變部位與五臟有關,但主要在肺、脾(胃)、腎三臟,且三臟之間常相互影響。至病變中期,則以「氣陰兩傷,脈絡瘀阻」為主要病機特點。因病久燥熱傷陰耗氣而致氣陰兩虛,同時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氣血運行受阻,痰濁瘀血內生,全身脈絡瘀阻,相應的臟腑器官失去氣血的濡養而變生諸多併發症。在病變後期,消渴病遷延日久,陰損及陽,或因治療失當,過用苦寒傷陽之品,終致陰陽俱虛。若脾陽虧虛,腎陽衰敗,水濕瀦留,濁毒內停,壅塞三焦則出現各種嚴重的併發症。

二、辨證論治

(一)上消

燥熱內盛證

證候特點:以口渴多飲、大便乾燥為特點,兼見口乾舌燥,多食,心煩,小便灼熱或黃赤,手足心熱。舌質紅,苔黃燥,脈洪數。

治 法:清燥泄熱,養陰生津。

方 葯:增液承氣湯加減。

加 減:煩渴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口舌生瘡,加黃連清心瀉火;燥熱津傷,選人蔘白虎湯加減,清熱益氣生津。

(二)中消

1.氣陰兩虛證

證候特點:神疲乏力,面色不華,心煩口乾,精神不集中,失眠。舌紅少苔少津,脈細弱。

治 法:益氣養陰。

方 葯:生脈散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加 減:煩躁、口乾、失眠明顯,加黃柏、知母、淡豆豉益陰除煩;氣虛偏重,加黃芪、白朮益氣健脾。

2.胃熱熾盛證

證候特點:多食易飢,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乾燥。苔黃,脈實有力。

治 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方 葯:玉女煎加減。

加 減:大便秘結,用增液承氣湯,潤腸通腑。

(三)下消

1.陰陽兩虛證

證候特點:腰膝酸軟,畏寒,肢體欠溫,膝冷,五更作瀉,小便清長,夜尿多,或陽痿,性功能障礙,心煩失眠,多夢,面顴潮紅或手足心熱。舌淡紅,苔薄白,脈微細。

治 法:補陰助陽。

方 葯:金匱腎氣丸合左歸丸加減。

加減:夜尿頻數,混濁如膏明顯,加桑螵蛸、金櫻子、覆盆子、益智仁收澀固腎;尿少肢腫,大便溏泄,加黃芪、党參、芡實、薏苡仁健脾益氣,利濕消腫;口乾咽燥,五心煩熱,加玄參、沙參、天花粉、生石膏、知母養陰清熱;盜汗,夢遺,舌紅少苔,脈細數,加黃柏、知母、龜板、鱉甲滋補腎陰,清虛熱;視物模糊,耳鳴耳聾,加夜明砂、谷精草、靈磁石養肝明目;便干秘結,加白芍、何首烏、瓜蔞仁、玄參、肉蓯蓉滋陰潤腸通腑。

2.腎陰虧虛證

證候特點:尿量頻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軟,疲倦乏力,頭暈耳鳴,口乾唇燥,皮膚乾燥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 法:滋陰固腎。

方 葯:六味地黃丸加減。

加減:失眠,陰虛火旺,五心煩熱,盜汗,加知母、黃柏滋陰瀉火;尿量多而渾濁,加薏苡仁、桑螵蛸益腎縮尿;睏倦,氣短乏力,氣陰兩虛,舌質淡紅,加党參、黃芪、黃精益氣補陰。

3.瘀血阻滯

證候特點:唇舌瘀暗,局部脈絡青紫,可兼見肢體局部刺痛,痛有定處,夜晚加重。舌暗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或結代。

治 法:活血化瘀。

方 葯:血府逐瘀湯加減。

加減:氣虛明顯,加党參、黃芪等益氣;肝腎陰虛明顯,加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黃精補益肝腎;兼痰濁,加膽南星、法半夏、白芥子、川貝母蠲痰化濁;大便秘結,加郁李仁、火麻仁、大黃潤腸通便;肢末發冷,加熟附子、肉桂、淫羊藿溫腎通陽。

三、中成藥治療

臨床可根據辨證選用口服參芪降糖顆粒、糖脈康顆粒、六味地黃丸靜滴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

四、驗案選錄

病案1

胡 某,女,58歲,2006年10月25日初診。

患者患糖尿病5年,近來逐漸加重,飲食控制不佳,常自服瑞格列奈片、二甲雙胍片控制血糖。現患者消瘦,體重不斷減輕,疲倦易勞,視物模糊,大便稀,面色黯淡,口唇紫黯,舌紫黯,脈弦,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高於正常值,尿常規檢查尿糖陽性,尿蛋白陽性。

診 斷:消渴病。

辨 證:肝腎虧虛,氣滯血瘀。

治 法:調補肝腎,行氣通絡。

方 葯:金匱腎氣丸加減。

處方:牛膝30g,赤芍30g,杜仲15g,續斷10g,丹參15g,柴胡10g,丹皮15g,牛蒡子10g,葛根10g,五味子10g,川斷10g。14劑,水煎,早、晚分服。

11月10號二診:上述癥狀減輕,體重不再繼續減輕,守上方再取14劑。

11月25日三診:癥狀明顯好轉,囑患者注意飲食,少食甜食,多食蔬菜,適量運動,戒除煙酒,調暢情志。

【按語】劉建秋教授認為,糖尿病患者急性期出現口渴、善飢、形體消瘦時,當重視行氣通絡,調補肝腎。本例患者體重下降,體力不支,急躁善怒,怒氣上逆,乃血脈受阻,經脈失養,損傷肝腎所致。腎虛關門不利,精微物質隨尿而下,故檢查可見尿糖和尿蛋白;肝腎陰虛,眼絡受阻,故眼睛視物模糊;面色黯淡,口唇紫黯,舌質紫黯乃血脈受阻、經脈失養之象。病情若進一步發展,肝、心、脾、肺、腎諸臟皆可受損。現階段當以行氣通絡、調補肝腎為主,患者服藥后癥狀減輕,正是調補肝腎、行氣通絡得法之功。

病案2

高 某,男,52歲,2005年4月8日初診。

患者1年前自覺口渴,頻繁飲水,未引起注意。1月前口渴加重,飲食增多,周身乏力,消谷善飢,小便多而混濁,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查空腹血糖142mmol/L,尿糖(++),診斷為糖尿病。

診 斷:消渴病。

辨 證:胃熱熾盛,氣陰兩傷。

治 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方 葯:玉女煎加減。

處方:生石膏30g,生地15g,麥冬15g,知母10g,地骨皮15g,玄參10g,澤瀉15g,天花粉15g,玉竹10g,黃連10g,沙參10g。14劑,水煎,早、晚分服。

4月23日二診:口渴減輕,小便量減少,但仍然疲乏無力。

原方去石膏、黃連,加枸杞子10g,山藥15g。再服14劑。

葯后癥狀逐漸消退,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

【按語】劉建秋教授認為,消渴病的主要病機為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若燥熱內盛,則陰精虧損;若陰精不足,則燥熱更甚,故而治療時當清熱潤燥,養陰增液。張景岳云:「火在上中二消者,亦無非胃火上炎使然。」劉建秋教授分析本例患者的病情認為,胃火偏盛,消谷善肌,且可上刑肺金,下傳於腎,故而早期當先清胃瀉火,後期滋養肺腎。方中石膏清泄肺胃,生津止渴;知母苦寒滋潤,清熱生津;麥冬養陰潤肺,清胃瀉火;玉竹補養肺脾之陰;生地滋陰增液;地骨皮甘寒清潤,清肝腎之虛熱;玄參清熱生津,滋陰潤燥;澤瀉利水滲濕泄熱;天花粉清肺胃經實熱,生津止渴;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諸葯合用,共奏清胃瀉火、養陰增液之功,療效顯著。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劉建秋學術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竹英,隋博文,王雪慧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中醫出版推薦發表。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有內容合作,請後台留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