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詞解釋:熱、痰濕、血瘀、三焦、陰陽

中醫博大精深,每天學習一點中醫知識。

五心煩熱:指兩手兩足心發熱,並自覺心胸煩熱。

骨蒸:「骨」表示深層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陰虛潮熱的熱氣自里透發而出,故稱為骨蒸。

潮熱:發熱如潮水一樣有定時,每天到一定時候體溫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現)。

熱厥:厥證之一。指因邪熱過盛,津液受傷,影響陽氣的正常流通,不能透達四肢而見四肢厥冷的病症。多伴有口喝,煩燥,胸腹灼熱,便秘等癥狀。

痰濕

濕痰:痰證的一種。多由脾關健運,濕蘊釀痰所致。症見痰多稀白,或黃滑而易出。

痰飲:

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清稀者稱飲,稠濁者稱痰

(1)病因學含義:痰飲是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一種繼發性的致病因素。

Advertisements

(2)病證學含義:痰飲是指體內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於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其廣義者為四飲的總稱;其狹義者,指四飲之一的,飲邪停留於胃腸者。

有形之痰: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聞之有聲的實質性的痰濁而言。

無形之痰:是指由痰引起的特殊癥狀和體征,只見其症,不見其形,看不到實質性的痰,因無形可征,故稱無形之痰。

津虧血瘀:主要指津液虧損,血液運行不暢的病理變化。

血瘀

瘀血:又稱蓄血、惡血、敗血、衃血。是指體內血液停積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包括體內瘀積的離經之血,以及因血液運行不暢,停滯於經脈或臟腑組織內的血液。瘀血既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

血瘀:是指血液運行遲緩,流行不暢,甚至血液瘀結停滯成積的病理變化。

Advertisements

氣滯血瘀:是指由於氣的運行郁滯不暢,以致血變化液運行障礙,繼而出現血瘀的病理變化。

氣血兩虛:是指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組織器官失養而致人體機能衰退的病理變化。

血虛:是指血液不足,血的營養和滋潤功能減退,以至臟腑百脈、形體官竅失養的病理變化。

血熱:是指血內有熱,使血液運行加速,脈道擴張,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病理變化。

氣不攝血:主要是指由於氣虛不足,統攝血行功能減退,血不循經,逸出於脈外,從而導致各種失血的病理變化。

氣隨血脫: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隨血液的突然流失而脫散,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並脫的病理變化。

津虧:即津液虧損不足,是指機體津液的數量虧少,使臟腑、形體、九竅等得不到充分的濡潤、滋養和充盈,因而產生一系列的乾燥枯澀的病理變化。

氣隨液脫:主要指由於津液大量丟失,氣失其依附而隨津液外泄,從而導致陽氣暴脫亡失的病理變化。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性質較清稀的稱為津;性質較稠厚的稱為液。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虧乏,甚則枯竭,從而導致血燥虛熱內生,或血燥生風的病理變化。

三焦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下,臍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的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從生理角度上講,還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腎並提。

肝氣:指肝本髒的精氣。常貝癥狀為兩脅氣脹疼痛,胸悶不舒;兼症較多見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亂的癥狀。

肝氣燥:指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的癥候。主要癥狀有頭暈目眩,耳鳴,眼干,面紅,煩躁,失眠等,多見於高血壓症。肝為剛臟,喜柔潤,忌剛烈。肝陰不足,每致肝燥而陽亢。

肝血:指肝臟所藏的血。肝血與肝陰不能截然分開。

氣:作為一個醫學概念指人體之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氣既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具體物質,又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總稱。

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屬後天之氣的範疇。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相互結合化生而成。

營氣:是行於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之氣。

衛氣:是具有防禦作用而行於脈外之氣。

元氣:又名「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氣化:由於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之為氣化。

氣機:即氣的運動。包括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

氣虛:是指氣不足,導致臟腑組織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變化。

氣機失調: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調,是指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影響,進而導致氣機運動不暢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協調的病理變化。

氣機不暢: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

氣機郁滯:即氣的流通不暢,甚至阻滯,或氣鬱而不散,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功能障礙的病理變化。

氣鬱:是指氣鬱結而不得發散的病理變化。

氣滯:是指某些局部氣的運動阻滯不通的病理變化。

氣逆:氣的上升過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

氣陷:指在氣虛病變基礎上發生的以氣的上升不及或無力升舉為主要特徵的病理變化。

氣脫:即氣之出入障礙,指氣不能內守而大量外逸,從而出現全身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變化。

氣閉:即氣之出入障礙,指氣不能外達而聚於內,從而出現突然閉厥的病理變化。

陰陽

腎陰:對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具有滋養、濡潤作用。腎陰到達全身的臟腑組織器官,則轉變為該臟腑組織器官之陰。

腎陽:對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推動和溫煦作用,腎陽到達全身的臟腑組織器官,則轉化為該臟腑組織器官之陽。

陰陽:同一事物內部或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它既可以標示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又可以標示同一事物內部對立著的兩個方面。

陰氣:對人體具有營養、滋潤等作用的氣,稱為陰氣。

陽氣:對人體具有溫煦、推動等作用的氣,稱為陽氣。

陰陽對立:陰陽對立即陰陽相反,是陰陽雙方的相互制約、相互鬥爭。

陰陽互根:指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根據和條件。即陰陽雙方均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條件。

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不斷的資生、促進和助長對方。

陰陽消長:消,即減少;長,即增加。是陰陽對立雙方量的增減的運動變化。

陰陽轉化:是指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

陰中求陽:治療陽虛證時,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的理論,在大量補陽藥物中加入適當的補陰葯,這種方法即稱為陰中求陽。

陽中求陰:治療陰虛證時,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的理論,在大量補陰藥物中加入適當的補陽葯,這種方法即稱為陽中求陰。

陰病治陽:指陽虛陰盛的虛寒之證,治應以溫陽抑陰之法。

陽病治陰:指陰虛陽盛的虛熱之證,治應以滋陰抑陽之法。

陰陽失調:是陰陽之間失去平衡協調的簡稱。是指機體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陰陽兩方面失去相對的協調與平衡,形成陰陽或偏盛,或偏衰,或陰不制陽,或陽不制陰,或互損,或格拒,或轉化,或亡失的病理狀態。同時,陰陽失調又是臟腑、經絡、氣血、營衛等相互關係失去協調,以及表裡出入、上下升降等氣機失常的概括。

亡陽:是指機體的陽氣大量亡失,使屬於陽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因而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變化。

亡陰:是指機體的陰氣大量亡失,使屬於陰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因而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變化。

其它

心腎不交: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腎水就是互相升降,協調,彼此交通,保持動態平衡。腎不交是指心陽與腎陰的生理關係失常的病態。心居上焦,腎居下焦。正常情況下,心與腎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彼此交通,保持動態平衡。如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兩者失去協調關係,稱為心腎不交。主要癥狀:心煩,失眠,多夢,怔忡,心悸,遺精等。多見於神經官能症及慢性虛弱病人。

結石:是指停滯於體內某些部位的一種砂石樣的病理產物。又是一種繼發性的致病因素。

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由於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關係,腎中精氣充盈,則肝有所養,血有所充,故稱「肝腎同源」。

汗為心之液:由於汗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為心之液」之說,又稱「汗血同源」。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