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蒂斯:貓王、隱士、洛麗塔情結的伯爵

《特蕾莎的睡夢》1938年

「巴爾蒂斯是一個人們一無所知的人,就讓我們來看他的畫吧。」

你很容易在二十世紀星光閃爍的藝術舞台上遺落了他——巴爾蒂斯。有些畫家的隱逸程度和他流傳作品的卓越程度成反比,巴爾蒂斯即是其中一位。他離群索居,只同少數朋友來往,不喜談論自己的作品,潛心作畫,不應邀、不採訪、不拍照。

巴爾蒂斯自畫像

這個人似迷,作品更像個迷,卻也帶著特色鮮明的標籤:貓奴、東方,少女情節,在畢加索看來,巴爾蒂斯才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偉大的畫家。」

《特蕾莎》1938年

不過想來巴爾蒂斯也不會在意這些頭銜,他是個「局外人」,外界紛紛擾擾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都被他隔離開來,更像是一位不屬於二十世紀的畫家,他畢生都在追求一種跨越時代的理想典範,而對當代所有東西都抱有懷疑的態度,甚至感到厭倦。在1995年舉辦的中國個展中,他第一次打破沉默,一封《致北京》中寫道:「我懇求我的中國朋友,不要受現在西方的影響,而今此地只是一片極度可怕的混亂!請你們惠顧我的衷曲,因為這是力圖走出20世紀末大混亂的人所創作的作品」。

《壁爐前的少女》1955

他對中國的偏愛,遠超其他國家。尤其是宋代的山水畫和書法藝術,巴爾蒂斯十分崇拜中國古代的畫家們,對石濤、范寬、倪瓚等人更是如數家珍,甚至睡前還會看幾章《西遊記》。

他曾說:「物象的背後, 還有另外一種東西, 一種眼睛所不能見到但可以用精神去感覺到的真實存在。中國古代大師之所以明, 能夠征服後人,征服我們,就在於他們捉住了這種東西,並且完美地把它表現出來。如果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那就不是藝術,也就不需要什麼藝術,照相就行了。可是,照相寫實主義,或者叫什麼超級寫實主義,那是美國人的玩意兒。我看,美國並沒有多少藝術,只有十九世紀幾位早期美國畫家還有點意思。」

巴爾蒂斯的一生跨越了整個20世紀,但這樣一位具象繪畫大師,完全靠自學,從未有任何學院繪畫教育的經歷。

天才總是要回歸兒童時代。

1908年,巴爾蒂斯出生於法國巴黎,祖上是波蘭貴族,因俄國分割波蘭輾轉來到法國。父親是一位藝術史學家,他對杜米埃的專著至今依舊被視為權威著作,母親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畫家,他們把自家經營成了頗有名望的藝術沙龍,馬蒂斯等藝術家都曾是他們家的好友。

在這樣的環境下,巴爾蒂斯耳濡目染,雖未進入美術學院正式學習,但通過自己的勤奮與智慧,間或得到大師的指點,終成日後法蘭西學院的院長,並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單純、寧靜、神秘。

他對貓的偏愛,也與藝術緊緊相連,十二歲那年,他撿到一隻流浪貓,朝夕相伴,但後來小貓神秘失蹤,巴爾蒂斯非常傷心,創作了40副連環畫描繪他與小貓的故事,孩童時期,此畫冊便出版。

而後,他從臨摹開始,體驗繪畫本質。16歲時獨身前往盧浮宮臨摹古畫,尤其是古典主義大師普桑的作品。1926年,在其父的鼓勵下,又回到了義大利,臨摹那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這些影響在其後他的創作中可見一斑,尤其是人物雕像化,帶有樸拙之感的造型。 「我是自學者,我在羅浮宮臨摹,學習如何繪畫,特別是臨摹普桑的作品,他差不多是我的第一位老師,我喜歡他的一切,他的用色、他天仙似的超越時間的繪畫方式,特別是他畫的女性,影響我許多。」

黑鏡日本女子

「巴爾蒂斯,除了畫家身份之外,其他一無所知」。

彼時的巴黎城,恰是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現代主義風起雲湧之時。但巴爾蒂斯不為所動,依舊堅持古典主義傳統、具象繪畫的道路。「所有人都在學畢加索,除了我。」他後來回憶道。

1934年,時年26歲他在皮埃爾畫廊舉辦了首個個展,引起了相當的反響。尤其是他的作品《吉他課》,被認為是色情繪畫的典範,可謂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醜聞」。而評論家們下意識的把他歸於超現實主義一派中,種種誤讀令巴爾蒂斯非常不滿,因此,在這之後他極少辦展,也很少透漏任何情況。於是有評論家如此介紹他:「巴爾蒂斯,這是一位誰也不知道他來頭的畫家」。

《孩子們》

巴爾蒂斯與中國的緣分,也與他童年有關。童年時,他就夢想著中國,一個他虛擬出的中國。「大約六、七歲的樣子,有一次我偶然得到一本中國繪畫的書,裡面有山、樹木。我曾經面對自然的樹木、岩石和山巒,我驚奇地發現:那些中國人的視向和我一樣,這使我感到無比佩服,並對它們產生了深深的迷戀,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曾終止過對遠東藝術的興趣。」

《女孩和貓》 1937

他也像個中國隱士一樣隱居。在20世紀的藝術家裡,還沒有那個人像巴爾蒂斯那樣有意識的維護自己局外人的形象。他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居住在瑞士的高山別墅中,靜心作畫,在一片大師的稱呼中,他堅持:「大師?那是對一個學院派領袖的稱呼,我不是」。

巴爾蒂斯與他的貓

因為作畫很慢,他一年只會創作6-7副作品,有時一幅畫甚至要畫幾年。因此,他的作品極少流入拍賣場,物以稀為貴,一旦上拍總能賣出個好價錢。巴爾蒂斯自嘲道:「這個價錢對我來說太貴了,我自己從來債務纏身,所以輕易不敢擁有自己的畫作,所有畫作只能賣給收藏家和博物館來還債。」

《白色裙子》 1937

巴爾蒂斯的少女與其他畫家的少女形象有著很大差別。在他看來,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少年時期,到了成人,也就沒有再讓人探索的慾望,所以少年時期時人一生中最為微妙、最富有變化的時期,也是最令畫家具有想象空間和創作慾望的時期。

《Larchant》1939

但這些少女同樣也是陌生與疏離的。雖然姿態各異,但少女們明顯都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與外界沒有任何互動,更沒有任何聯繫,全然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

《夢》

在旁人看來,情色的暗示也往往隱藏其中。巴爾蒂斯自己的解釋則是:「現代人喪失了純真,喪失了敏銳,過分地析形態而喪失了體會不可見的存在的能力。用少女的純真讚美上帝,這是最接近尋找真理的方式。」

《耐心》

到了晚年,他更加孤僻,少與外界交往。「少年時代,由於孤僻的性格和敏感偏執的心理,使得他曾一度沉溺於自殺的幻想狀態中,這對一個未成年的少年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或許他筆下的那些少男少女們,就像巴爾蒂斯自己所說:「不停地使用孩子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希望自己能夠永遠是一個小孩」。

《軍營》 1933

《耐心》

《窗邊的年輕女孩》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