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穴位大全——地倉穴: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

導讀:按摩地倉穴的作用與好處緩解治療口眼歪斜、流涎、齒痛、頰腫、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本文圖解地倉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地倉穴位位置圖

圖解地倉穴位的位置

【地倉穴的位置】位於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

【3秒鐘取穴】輕閉口,舉兩手,用食指指甲垂直下壓唇角外側兩旁即是。

【取穴技巧】正坐位,直視前方,沿瞳孔直下垂直線向下輕推,至與口角水平線的交點處,按之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穴名解說

【地倉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陽蹻、手足陽明之會。別名會維、胃維。

【穴位含義】胃經地部經水在此聚散。

Advertisements

(1)地倉。地,脾胃之土也。倉,五穀存儲聚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胃經地部的經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諸穴的地部經水匯聚而成,經水匯聚本穴后再由本穴分流輸配,有倉儲的聚散作用,故名。(地倉之所以在頭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倉為一身之糧倉,國家之糧庫,為君皇所管轄,頭乃皇室之位,故穴在頭而不在腹。

(2)會維、胃維。會,相會也。胃,胃經氣血也。維,維持、維繫也。會維、胃維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對人體的正常運行有維繫的作用。胃為人的後天之本,人的頭部及身體中下部的氣血要靠本穴輸配,本穴氣血的輸配正常與否直接維繫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為會維、胃維。

(3)蹺脈手足陽明之會。本穴物質既有天部之氣又有地部之水,氣血物質同合蹺脈陰陽相濟之性,故為蹺脈足陽明之會。

Advertisements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地部經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經水氣化后交於陽蹺脈。

【功能作用】分流胃經地部經水,為陽蹺脈提供陽熱之氣。

按摩地倉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症】口角歪斜、齒痛、流涎、三叉神經痛、眼瞼跳動、口渴、失音、目昏等病症。

【作用功效】地倉穴,祛風止痛,安神利竅,舒筋活絡、止痛祛風。

【臨床運用】地倉穴,現代常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穴位配伍】地倉穴配迎香穴,適用於三叉神經痛;地倉穴配頰車穴,適用於面神經麻痹;地倉穴配頰車穴、合谷穴治口歪、流涎。

三叉神經痛配伍穴位:地倉穴、下關穴、頰車穴、內關穴、外關穴、印堂穴

疾病概述:「三叉神經痛」有時也被稱為「臉痛」,是一種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神經痛。

按摩順序與技法:雙目微閉平視,放鬆心情,調勻呼吸,靜息2分鐘。先按摩地倉穴3分鐘;然後用雙手食指或中指分別放在同側下關穴上,適當用力揉按1分鐘;再將雙手拇指分別放在同側頰車穴上,適當用力揉按1分鐘;接著用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對側外關穴和內關穴,用力按壓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再以一手拇指指腹放於印堂穴上,其餘四指附於對側目外,適當用力自印堂向上推至髮際處,反覆推20~30次。

齒痛配伍穴位:頰車穴、地倉穴、合谷穴

口噤不開配伍穴位:頰車穴、地倉穴、承漿穴、合谷穴。

當你受了風寒、感目或者中風以後,眼睛、眼皮、臉頰上的肌肉都會跳動不已,嚴重時甚至還有可能口歪眼斜、不能遠視、不能閉眼、不能言語。遇到這種情況,可以一邊配合中西醫的診治,一邊自己每日按壓地倉穴,早晚各按壓一次,就會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通之補之,熱則瀉之。

【按摩療法】用拇指指腹揉按地倉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治療口角歪斜、流涎。(長期堅持用食指指甲垂直下壓兩側地倉穴,稍用力掐揉,每次1~3分鐘。)。

地倉穴對於小孩子是治療口角流水,口角炎,面癱最好的穴位。

小孩子容易流口水的話,做媽媽的不妨在孩子睡覺之前,幫助孩子刺激兩角的地倉穴,只要用艾條灸3~5分鐘即可;如果孩子對艾灸不配合,按摩也是可以的,按摩本穴力度適中為好,給孩子按摩的時候要注意力度,不可以太用力。每次施治時間為3~5分鐘,一天3次左右。

【艾灸療法】艾灸地倉穴,對於面癱,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流涎,鵝口瘡,面癢,面伽疔瘡等癥狀有效果。艾條灸3-5分鐘。另有相關記載:地倉穴不宜灸。

【刮痧療法】取刮痧板從口角外側刮至耳垂下,刮拭2~3分鐘,治療三叉神經痛。

【刺灸療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迎香、頰車方向透刺1.0~2.0寸。

更多穴位知識!請關注【頭條號】扁鵲日記,歡迎轉發收藏!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