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便便也值錢

捐血、捐精、捐卵、捐骨髓……現在居然還能捐大便!而且每次還有200人民幣的報酬!

原來,健康的便便也值錢。

還記得這樣一條微博嗎?吃瓜群眾都表示自己發現了致富門路。

原來,這些收集的健康糞便主要用於糞便移植,用於治療一種非常棘手的疾病——偽膜性腸炎。

「糞便移植」療法確實聽起來有些重口味,其實移植的並不是「大便」,而是其中含有的正常、健康的腸道菌群。因此,「糞便移植」實際上是「腸道菌群移植」。

棘手的偽膜性腸炎

偽膜性腸炎可不是一般的拉肚子,它是臨床上一種十分難治的疾病。得此病的患者有非常頑固的腹瀉,對於典型的患者,我們在腸鏡下可見到腸道表面有斑片或成片的偽膜形成。

黏膜表面的這些偽膜實際上是炎症滲出的纖維素,附著在腸壁上並不容易脫落,一旦掉下來就形成一大片潰瘍,因此得名「偽膜性腸炎」。

Advertisements

這個病的患者具有頑固性腹瀉的特點,重症及暴髮型者在短時間內將會丟失大量的水、無機鹽,進而出現水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症、中毒性及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常危及生命。而這類患者的免疫力往往較低,治療起來非常棘手。

怎麼得的這種病

這種病的致病原是「艱難梭菌」,它本身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細菌,而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才如此猖狂。

艱難梭菌,是一種機會感染細菌,其實它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空氣、土壤、動物、以及人的腸道),甚至腸道中也會有少量存在,但並不會引起人生病。

這麼說來,人並不是一接觸到艱難梭菌就發病的,但得病也不是無緣無故,本病好發於年老體弱、免疫功能低、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的患者。

其實,當機體抵抗力低下,或者長期使用抗生素時,腸道菌群的平衡就被打破了,使得艱難梭菌能夠有機可乘,大量繁殖,進而引起疾病。

Advertisements

菌群失調後果很嚴重

提到細菌,多數人會存在「細菌會讓人生病、會引起感染」等負面的印象。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是「有害的」,其中會導致生病的那些細菌被我們判定為壞細菌,其他不致病的被判為好細菌,還有些牆頭草則被稱為中性菌。

要辨別微生物的「好」與「壞」,可不能一言以蔽之,所有的生物活在世界上,肯定還是為了自我的生存。

有一些微生物生活在腸道之中,共同利用食物中的養分,對人體並不產生什麼影響,甚至還能產生一些對我們有利的物質,如雙歧桿菌產生的雙歧因子,大腸桿菌產生的維生素B、維生素K等等。機體的免疫系統也對它們產生了「免疫耐受」,相當於默認了這些生物的「借宿」,就像出租屋子,空著也是空著,何不租給好人呢?如此便構成腸道菌群的大部分居民。

而另一些微生物就不那麼「友好」了,其代謝產物對人體將會產生損害,導致疾病的產生。還有一些細菌數量少時沒有威脅,但大量增殖的時候會危害健康。

既然人體和「好細菌」已經成了鄰里鄉親,就理應互相幫助共同抗敵。除了人體免疫系統的殺滅,「好細菌」也可以通過競爭生存空間和養分,分泌殺菌物質來對抗「壞細菌」。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致病菌興風作浪,「好細菌」也會損失慘重;當腸道菌群受到破壞,」好細菌「的數量不足,致病菌也會趁勢而起。

廣譜抗生素的過量、過久應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抗生素是把雙刃劍,在殺死致病菌的同時,也殺死很多正常的腸道微生物,久而久之,很容易發生腸道微生態失衡,讓艱難梭菌等致病菌有機可乘。

從古到今的嘗試

腸道菌群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微生物,一旦被破壞是很難在短時間內修復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直接移植過來正常的菌群。其實,用「糞便移植」的原理來重建腸道菌群的嘗試,人類從很早就開始了。

中國古代,東晉時期(公元300~400年)的葛洪,在其所著《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當時用糞清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還記載了用動物糞便治療疾病,如「驢矢,絞取汁五六合,及熱頓服,立定」。

16世紀,中國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口服糞水治療嚴重腹瀉、發熱、嘔吐和便秘等疾病。古人可能就是利用了重建腸道菌群平衡的原理。

在現代醫學里,糞便移植的故事可追溯到1958年,為治療一種菌群失調後繼發的難治腸道癥狀,把經過處理的健康人的糞便液,灌到患者腸道內。

如今,很多慢性腸道炎症,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症、功能性腸病等,都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雖然糞便移植不能治療所有這些疾病,但對於偽膜性腸炎是成效顯著,收集健康人的糞便進行移植已經在全國各大醫院開展,技術已相對成熟,健康的便便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值錢了。

總而言之,無論生活在哪裡,保持生態圈的平衡很重要,否則拉出來的便便都沒人要了(-_-)。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