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寫春聯的逸聞趣事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說的是在後蜀向北宋投降前的那個春節,孟昶突發奇想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沒想到孟昶一語成讖,第二年後蜀就被北宋滅亡了。這副春聯便成了后蜀滅國的預言,也成了後世的笑談。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新春佳節增加喜慶的氣氛。古往今來,貼春聯是民間歡度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願望,諸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人勤三春早,地肥五穀豐」之類的春聯。

Advertisements

春聯最早被稱之為「桃符」,據《王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史料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開始戶懸「桃梗」,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和北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係。

到了兩宋時期,「春聯」雖然稱之為「桃符」,但是,聯語卻不限於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後人名曰「楹聯」。王安石的《元日》詩中所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春聯的盛況。南宋以後,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這是春聯中為人稱道的佳聯。

Advertisements

「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於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

明朝初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其門上的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當他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時,便十分生氣,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后就繼續巡視。

巡視結束后,朱元璋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朱元璋十分喜愛推廣春聯,他的孫子建文皇帝朱允炆很感興趣,也是一位寫春聯的高手。當時,每到春節,朱允炆都要親自書寫幾副春聯,用在宮庭內。公元1402年,只做了4年皇帝的朱允炆,被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他從南京出逃后,過著隱名埋姓的逃亡生活。傳說兩年後,朱允炆來到雲南曲靖越州城,當時正值臘月下旬,由於雪后初晴,道路泥濘難行,朱允炆到達越州城時已是午夜,人們早已進入夢鄉,只有城南的三清殿里還傳出木魚敲打聲,建文便到三清殿去投宿。

三清殿里有一位老道,法號慧光,寫得一筆好字,每年都要替附近的居民寫很多春聯。這天晚上,他正在燈下趕寫春聯,見來人面容憔悴,渾身發抖,便憐惜地讓他坐在爐邊烤火。慧光因年逾七旬,站立寫字很是費力,寫一陣就得坐下休息一陣。朱允炆看到這種情況,就表示願為慧光代勞。朱允炆提筆寫出一聯,慧光—見,驚為天人,便收朱允炆在三清殿里當了出家修行人。

此時已臨近春節,前來請寫春聯的人絡繹不絕,朱允炆就根據各家的情況,當即揮筆作聯。譬如,他給開酒館的老闆寫了「斟來竹葉和杯綠,飲罷桃花臉上紅」的春聯;給木匠家裡寫了「造作全憑秋月斧,直方悉用墨雲繩」的春聯;給理髮匠寫了「雖乃是毫末生意,卻真也頂上功夫」的春聯。除夕晚上,他還為三清殿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寶殿巍峨,照臨寰宇三清界」;下聯是「香煙縹緲,青焰裊舞九重天」。

據說,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很喜歡寫春聯。有一年除夕,乾隆脫下龍袍,換上便服,帶了幾個隨從,出了皇宮內院,到大街上視察老百姓怎樣過年。當乾隆得知一戶鞋匠過年好沒有找到人寫春聯時,便為他寫了一副對聯:「大楦頭,小楦頭,乒乒乓乓打出去窮鬼去;粗麻繩,細麻繩,吱吱嘎嘎拉出財神來。」橫批寫什麼?乾隆一時沒有想出來,老鞋匠看著對聯高興得說:「如今乾隆當朝,天下太平,我們都托皇帝的福,安居樂業,我看橫批就寫個『天下萬年』吧」乾隆一聽,高興極了,他就揮筆寫下了這個橫批,老頭兒當晚就把這幅對聯貼了出去,樂得一夜沒有睡。

其實,據目前考證,現存的第一副春聯還是五代十國時期后蜀的皇帝孟昶所寫的。孟昶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風流皇帝,他的名字里的「昶」字,讀作「廠」,在古代人眼裡是個很吉利的字眼。《說文解字》說:「昶,日長也。」意思就是白日很長。這個字的組成,左邊是一個「永」字,右邊是一個「日」字,引申為一直有太陽。皇帝都自視為天子,孟昶這名字,顯然是希望他和天上的太陽一樣永遠長久。

然而可惜的是,這名字沒有給孟昶帶來什麼運氣,很不幸,他做了后蜀的最後一任皇帝,在位30多年後,被北宋滅亡了。這位風流皇帝只好帶著如花似玉的花蕊夫人向宋太祖趙匡胤投降。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就在投降前的那個春節,孟昶突發奇想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春聯的第一句的意思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意思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能長久過著春天般的日子。

說起來,有時候命運就是愛捉弄人,你越是想得到的東西,就越是得不到。這話用來形容孟昶再合適不過了。別看他這副對聯的意願很好,可是,命運偏偏就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因為在後人看來,這副春聯簡直就是一個不祥的預言。一語成讖,這是孟昶做夢也想不到的。

先說這副春聯的上聯:新年納餘慶。后蜀滅亡之後,這個曾經的國家就變成了北宋的屬地,按理就要派地方長官,因為戰爭剛剛結束,所以宋太祖趙匡胤就派了一個臨時長官,而這個人的名字叫什麼呢?這是孟昶萬萬也想不到的,他叫做呂餘慶。於是,孟昶的這句「新年納餘慶」上聯,就變成了「在新年迎來了呂餘慶」。

然而,更要命的還是下聯:佳節號長春。據《宋史·本紀第一》記載:「己未,宰相表請以二月十六日為長春節。」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己未年的一天,當朝宰相向皇帝奏請以陰曆二月十六為長春節。這裡提到的皇帝,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而二月十六,就是他的生日。也就是說,長春節就是為慶賀趙匡胤出生設立的節日。孟昶的那句「佳節號長春」,就變成了「把北宋皇帝的生日作為自己的佳節」。一個皇帝居然以另一個皇帝的生日為賀,其意味著什麼可想可知。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