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導演了這次不折不扣的小股災?禍耶?福耶?

作者:格隆匯·Hannah

2018年1月29日上證創出新高,這一天恆指也創出新高,這一天的前一個交易日,也就是1月26日,美國的道指、納指、標普一齊創出了歷史新高。

全球歡騰,春節紅包在即。

2月2日晚,美指大跌逾2%。

2月5日,亞太暴跌,上演黑色星期一,恆指在北水的洶湧下穩住。

2月5日晚,美指暴跌逾4%。

2月6日,亞太暴跌,上演黑色星期二。這一次,儘管北水也很洶湧,但恆指收盤跌超5%。

2月6日晚,美股穩住反彈。

2月7日,A股港股高開,然而收盤卻轉跌,走出了獨立全球的下跌行情,尤其要指出的一點是,上證50由之前的領漲轉向領跌。

2月7日晚美股沖高回落,無大事。

2月8日亞太無事,A股繼續大跌,上證50領跌。

2月8日晚美指再度暴跌,跌超4%。

2月9日,亞太暴跌,但至收盤,亞太其他地區跌幅相對保守,A股港股要跌的厲害得多,其中上證50跌4.6%,一度跌超7%。

到這周五,發現原來不是黑色星期一,是黑色一星期,原來不是調整,而應該是不說大的,也算中型股災了。其中:

上證50跌10.78%;

滬深300跌10.08%;

上證綜指跌9.6%;

創業板跌6.46%;

恆指跌9.49%;

國指跌12.09%。

很明顯,A股港股這波牛熊急轉,股災的出現,美國的市場表現是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從全球股市節奏來看,中國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是A股。

那究竟是誰導演了A股與港股這急轉直下的二月股災呢?

美聯儲:加息與通脹

第一個要拎出來的肯定是美國股市,導火索是上周五的大跌,以及周一晚、周四晚的暴跌。

問題來了,美國股市怎麼突然暴跌了?

扒很多財經網站,都會發現,目前全球主要經濟國家裡,沒一個地方鬧出了大危機,甚至像樣的小危機也沒見報道。

所以找來找去,市場把周五大跌解讀為美國數據太好了。

上周五美國公布了非農就業數據,新增職位20萬個,高於預期,美國的失業率維持在4.1%,是17年來的最低。

但這個數據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另一個:平均時薪按月增0.3%,按年增2.9%,是2009年6月以來最高。

這個數據意味著什麼呢?從市場消息反映知道,這意味著美聯儲加快加息與縮表步伐。

從就業數據來看,美國已經處於充分就業水平,時薪的最大增幅也在說明這點,勞動市場將隨著經濟的擴張而變得供應緊張,考慮特朗普的稅改,這將推動工資的進一步上揚,這傳導到生產成本,進而傳導到物價。

如此,一直不見蹤影的通脹將來了。

但這還不是全部。我們知道,08年金融危機后,美聯儲放了很多水,那為什麼這麼龐大的貨幣投下去,卻沒見物價起波瀾呢?

這是因為基礎貨幣與M2之間還存在一個貨幣乘數,08年金融危機后,由於信貸萎縮,貨幣乘數斷崖。而隨著經濟的正常化,試想貨幣乘數恢復到08年危機前的水平,那麼經濟體將對應一個多大量的M2。

一邊是工資的助推,一邊是貨幣的洶湧,屆時,就不僅僅是通脹,而是失控的通脹。

所以,這樣的數據出來,美聯儲是極大可能加快加息與縮表的。

加息又影響什麼呢?簡而言之,它讓一隻股票的估值看起來更貴了。

如果美國的利率維持在0-1%之間,可能30倍的PE都算便宜的的,但隨著利率不斷上揚,原來的估值體系就發生了變化。

美國股市漲了9年,很難說現在還有便宜的股票。利率一點點上揚,最初可能沒反應,但壓力是實實在在的,對估值體系的改變也是一點點增加的。

這種情況下,即使基本面沒發生明顯變化,殺估值就出現了。

昨天晚上暴跌也一樣沒有基本面上的消息,只有美國公布了另一個就業方面的好數據:上周首申失業金人數下滑,而且是出乎意料地下降,徘徊接近45年低點,這又進一步暗示了就業市場的緊繃局面。

所以,現在的情況變成了,美國18年是加三次息,還是四次的問題,是不是還會有更緊縮的政策。

這是全球黑色一星期的導火索,傳言中的量化交易、AI交易可以放大市場恐慌。但總體說來,只看到殺估值,沒有看到基本面上的風險點。

中國政府:信託與去槓桿

但上面提到了,A股港股的節奏並沒有完全踏准全球節奏。

中國多了什麼呢?聯繫之前廣汽集團的閃崩,和佳股份的公告,以及後來信託的澄清,那就是去槓桿。

去年11月份推出了資管新規的徵求意見稿,雖然只是意見稿,還預留了一年多的緩衝時間,但從最近市場慘烈的下跌看,去槓桿的威力已經像極2015年清理配資引發的股災。

從現在的消息面看,資管新規至少對員工持股就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就如和佳股份的公告所顯示。

一般情況下,員工持股計劃都以信託方式運行,員工資金做劣后,再尋找銀行理財等作為優先資金, 通過1:1或1:2槓桿放大持股計劃收益。

但是,資管新規的第二十條關於分級產品設計的規定中指出,投資於單一標的的私募產品(投資比例超過50%即視為單一)不得進行份額分級。員工持股信託計劃一般就是用於買入上市公司股票,也就是指導意見中規定的不得分級。加上新規對銀行理財也卡的緊,優先順序資金開始退出,最後就像佳股份這樣到期不能展期。

無獨有偶,另一家上市公司普邦股份也公告收到優先順序資金方建行通知,表示不能新增持股計劃規模,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結束后就不再進行第二期。積少成多,在新規的淫威下,資金不得不低頭,一旦形成一致性預期,這些有員工持股計劃的公司股價一跌,再引發其他持股信託資金,那後面就是踩踏式出逃了。

那麼信託資金的規模有多大呢?

按來源劃分,信託可分為管理財產信託和資金信託,管理財產信託是信託公司接受非貨幣形式的財產委託,按照合同約定進行財產管理。資金信託分為集合信託和單一信託,指信託公司接受貨幣形式委託,如果只有一個委託人,則歸為單一資金信託,多個委託人則為集合信託。

從信託餘額看,從2016 年下半年開始,資金信託規模開始加速增長,到2017年三季度末,餘額達到24.4萬億,而且信託的槓桿持續上升。

從資金信託具體投向來看,2017 年以來,集合信託的資金投向證券市場(股票、基金和債券)比例有所提升。2017年三季度投向證券市場的佔比較2016年底提升了2.4個百分點至12.4%,其中股票提升的最多。

而根據天風證券的數據,員工持股計劃涉及122隻股票,持倉金額達到470億元,而其他的資產管理計劃和資產管理計劃總額高達約4700億元。而資管新規意見稿發布以來,已有十餘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取消當期員工持股計劃的發行。

但是因為無法統計上述與上市公司直接相關的資管計劃的到期情況,難以估計對市場的衝擊,按天風證券假定未來兩年到期,則月均到期約210億。這裡提供多一個角度,可以參考總體信託到期分佈情況。2018年前三季度到期的信託規模明顯要比去年多,其中今年1月2月的到期規模比較小,而3月開始到期規模就明顯上升,3月後月均到期規模達到約5300億。到時資金面的壓力會更大。

不過考慮到實際槓桿情況,以及資管計劃部份不能展期,衝擊會弱於以上的數字。但是,信託機構清理配資,降低槓桿率是大勢所趨,信託計劃的抽水類似2015年的清理槓桿,無疑在資金面上,令市場雪上加霜。

儘管信託們都澄清了沒有收到相關文件,但這樣的事,就用不上文件了,窗口指導即可。美國利率一點點上揚,考慮的是各個國家的槓桿承受壓力。在全球流動性大拐點面前,誰家的槓桿高,誰第一個到達臨界點。

股災之後是什麼

股災,或者說市場劇烈調整后,身處這一時刻,我相信沒有誰能判斷這究竟是崩盤的開始,還是只是調整。

上面提到的美聯儲加息預期以及中國政府的去槓桿,對股市而言,影響都是殺估值,而非基本面。只是殺估值,是不大可能觸發08年那樣的崩盤的。經濟向好,盈利改善,可以抵消殺估值的影響並且修復估值。

所以,如果我們假設經濟正如明面顯示的那樣,沒有大問題,那麼股災之後會是什麼呢?

機會!

重溫一下彼得·林奇的那段話:

一個人在股市裡賺錢,是賺三個優勢的錢:信息優勢、分析優勢以及心理優勢。

作為個人投資者,在信息優勢與分析優勢上,平均來說,是難說比機構強的。但個人投資者相比機構,多了一個優勢:心理優勢。

這是由於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個人投資者並沒有機構的短期業績考核,也因此個人投資者可以把目光看得更遠(當然現實是相反的,A股的散戶基本上是看天看周,機構好歹還會看季度,看年,所以散戶唯一的優勢都沒有了,不賠錢就奇怪了)。

另外,就像上面的這種信託情況,個人投資者很少會因為政策上面的因素盲目拋股票。

投資交易,一買一賣之間,是三大優勢的無形較量,如果你的對手盤沒犯錯誤,那一定是你自己犯錯誤了。相反,如果是你的對手盤在盲目拋股票,那麼你的勝利就在望了。

從幾大指數的暴跌情況來看,這波暴跌是泥沙俱下的,無論是好公司,還是差公司。而我認為,A股的暴跌,除了有美國的因素外,還有中國的去槓桿。去槓桿,就意味著,有對手盤在盲目拋股票。

那麼股災之後,最正確的做法是,從估值出發,抄底好公司。

與投資者感受相反的是,其實下跌是風險是釋放,上漲是風險的積累。當股價不斷走低時,風險在一步步降低,好公司上出現了平常難得的估值優勢。

結語

這周的股災,從指數跌幅來看,創業板指數是明顯優於上證50、滬深300的。我相信許多人在嘲笑上證50、滬深300,或者中國核心資產。

然而對比一下估值以及公司質地,我還是安心拿著滬深300。

投資是一個思考終點的問題,投一家公司,不是思考股價會到哪,而是公司會到哪。市場跌宕起伏,看到越長期的終點,越能平靜面對股市的跌宕。

當思考終點時,保千里這種公司,你就不會多瞧一眼。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