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與創新

很早我們就聽過一句話:「閉關就要鎖國,落後就要挨打。」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伯爵馬戛爾尼率領使團,帶著英王喬治三世的國書,帶著蒸氣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以及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裝備有110門大口徑火炮的「君主號」戰艦模型,向乾隆恭賀八十歲萬壽。希望清政府取消對外貿易的種種限制和禁令,允許中英之間通商。

沒想到在乾隆眼裡,這些東西竟然成了「奇技淫巧」的物品。乾隆在回英王喬治三世的信函中,寫道:「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就這樣清政府關閉了對外開放的國門,拒絕了革故鼎新的大好機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進入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把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寫給日本天皇的信交給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進行貿易。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又名《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此,日本「明治維新」的大幕開啟,走向強盛之路。

上述歷史事件及其導致的結果,我們可以用物理學中的「熵」這個概念來做一下分析。為了能更好地理解「熵」這個概念,這裡舉一個例子。

房間如果沒人打掃,只會越來越亂,不可能越來越乾淨。為了讓房間從凌亂無序變得乾淨有序,必然要和房間以外的周圍環境進行物質的交換,如:產生的垃圾、污水等。

19世紀物理學家發現,能量無法百分百地轉換。比如,蒸汽機使用的是熱能,將其轉換為推動機器的機械能。這個過程中,總是有一些熱能損耗掉,無法完全轉變為機械能。他們就將那些在能量轉換過程中浪費掉的、無法再利用的能量稱為熵。

「熵」就是一個封閉系統無序的混亂程度。如果沒有外部能量輸入,封閉系統趨向越來越混亂(熵越來越大)。如果要讓一個系統變得更有序,必須有外部能量的輸入。

上面講的中國和日本相對於世界,房間相對於周圍環境,它們都是一個封閉系統。一個國家、一個房間越封閉,缺少甚至沒有與外部進行物品、信息……交流或交換的話,它的內部只會越來越混亂,死能量會越來越多,失去活力,最終走向滅亡。

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部門、一個公司或組織都是一個封閉系統。一個人封閉,不交朋友,單打獨鬥,他會越來越失去活力和創造力。同樣,一個組織也是如此。

任正非說:「華為成功的奧秘,就是我們很好地應用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和耗散結構理論,不斷地加溫,又不斷地耗散,只有這樣,華為才能保持20多年的戰鬥力。」

封閉系統終究是要熵死的,沒有活力的封閉企業必將滅亡。企業要想長期保持活力,就要建立耗散結構,對內激發活力,對外開放,與外部交換物質和能量,不斷提升企業發展勢能,不斷拓展業務發展的空間。

創新一般是複雜的組織行為或過程。尤其在VUCA時代,創新必須依賴於開放,創新是協作的遊戲。組織內部要跨部門協作,組織與外部要進行網路協作,比如寶潔公司與NineSigma公司合作,該公司的網站 NineSigma.com 幫助寶潔同全球50多萬名研究人員聯結在一起。當他們有某些重大創新時, 他們會優先賣給寶潔。

「熵」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部門、一個公司或組織要想持續發展,必須要不斷創新,而創新就必須要開放,千萬不能封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