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寒——中醫固本元,凈氣養神篇

最近幾日正是秋雨連綿,寒流乍起,氣溫驟降,先不說「這冷」你怕不怕,容我先穿上秋褲,裹好被子,一本正經的慢慢給您說這些天「短袖-毛衣-羽絨服」全體出動的大場面——背後你所不知的一些事兒。

秋寒浸體,秋雨不斷加之秋風凝聚侵入,身體很容易出現很多很多比如皮膚乾澀、感冒發燒、腸胃病、關節冰涼、手腳冰涼等不適的癥狀,一不留神就會落下病根,甚至攜帶終生。年輕有年輕的好處,但是這冷(被子掉了我撿一下)我認了,跪拜中... ...不扯了,天冷難為您了,直接上乾貨~!秋季專用耐寒耐凍,失傳多年的中醫「凈氣養神」之道!

1,腸胃疾病

入秋氣溫下降,天氣轉涼,飲食應當以健脾潤燥為主,多吃些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等平補食品或用中藥食療。進食不宜過飽,以免增加我們腸胃的負擔,導致胃腸疾病。否則容易出現口乾、唇乾、咽干、皮膚乾燥等癥狀。中醫認為,這是肺氣大腸相表裡,肺主皮毛的緣故。胃腸氣血未充,此時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心肝脾胃。

Advertisements

【枸杞子決明酒】:清肝明目,感受時邪,引起肺火元盛侵犯肝經,上攻於目赤翳痛,肝腎陰虛有熱,視物昏花。

配方:枸杞子根白皮75克,石決明75克,白酒1000毫升。

做法:先將石決明搗碎,枸杞子根白皮切細,裝入紗布袋裡,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後去渣即成。隨量飲用,勿醉為度。

2.手腳冰涼

漸入深秋,很多人會出現手腳冰涼、怕冷、乏力等癥狀,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所以要經常給腎「打打氣」。每天晚上堅持用溫水泡腳15到30分鐘,水沒過腳腕,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泡腳的同時把耳朵和腰部搓熱,以做到有效補養腎氣。

【一碗湯】補脾生血,讓手腳暖起來

既然是陽虛,除了遠離寒涼的食物,注意保暖,補陽是一個關鍵,還有就是活養血液。如果任由手腳發涼,則脾陽更虛,導致脾胃功能低下,消化功能減弱,影響營養吸收,進一步發展可至精神不佳、面色萎黃、全身怕冷等。

Advertisements

配方:紅棗、紅豆、紅糖,不用花什麼大價錢,比阿膠什麼的名貴藥材省,因為對症,也更有效。

3.寧神定志,保持微笑

秋意漸濃,易使人情緒波動。因此秋季養生要調攝精神,以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同時,中醫相傳《莫生氣》,意指笑能宣發肺氣,調節人體機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還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氣,呼出濁氣,加速血脈運行,使心肺的氣血調和。

【枸杞子白酒】:補益氣血, 身體虛弱,氣血不足。

配方:枸杞子4克,當歸5克,川芎5克,白芍5克,熟地黃5克,人蔘5克,白朮5克,白茯苓5克,炙甘草5克,生薑10克,紅棗5枚,白酒2000克。

做法:以上前11味加工粗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煮30分鐘,取出靜置10天,即成。

最後提醒大家,早晚及時添加衣服

天氣冷暖多變,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複發,應該及時添衣加被。貪食寒涼,極易患上感冒,也容易誘發支氣管炎、哮喘、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病。也容易把脾胃的機能變得不正常,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

更多資訊,請關注「百草中醫聯盟體」,第一時間好資料為您更新... ...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