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吃貨必讀《儒林外史》呢?

歡迎關注頭條號《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推薦儒道釋:拿得起(儒家),想得開(道家),佛家(放得下)

文/吳明慧

(海參)

【作者簡介】吳明慧,筆名:北南,生活在江南的北方人,中學歷史教師,業餘酷愛讀書寫作,在新浪博客上寫作十一年,散文隨筆偶見報端。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翻看《儒林外史》的近三十頁的讀書手記——人名字型大小及身份、精彩語錄及俗語、風景名勝及飲食——吃喝二事還是佔據了相當的篇幅,完全可以照著書中提及的肴饌開一個「儒林宴」,與「紅樓宴」南北呼應。

張愛玲《談吃與畫餅充饑》就說:「每桌飯的菜單都很平實,是近代江南華中最常見的菜,當然對胃口」。這與《紅樓夢》的貴胄之家吃文化、吃品位有很大不同,其實,也更民間家常,接煙火地氣。《儒林》的吃,窮者唯求一飽,貴者吃的是排場,其中不乏矯情造作。

(蓮米)

全書五十六回談及肉食茶酒有三十六回之多,所吃品類之豐盛,品位之高低錯落,對於烘託人物的地位與性格起到了點睛作用。但沒有像《紅樓夢》通過村婦揀出一道「茄鯗」鋪開「十來只雞來配它」的精緻排場,儒林飲食多為一筆帶過;卻也有與劉姥姥二進大觀園相對應的美食盛典,透露出當時社會名流的高雅格調。

現以報菜名的方式分類羅列《儒林》肴饌如下:雞鴨魚肉——腌魚臘肉火腿糟鴨豬蹄的出鏡率最高,無論羊肉或是豬肉,一律以「煮的爛爛的」為佳。能夠體現江南風物特色的鰣魚、櫻、筍、蓮米、蘆蒿、海參、蝦圓、海蜇、魷魚和苦瓜,成就了江浙及廣東一帶的地域飲食文化。

書中還有各色各樣的茶食點心,如雲片糕、紅棗、栗子、豆腐乾、瓜子、燒賣(有豬肉的和鴨肉的之分)、饅頭、火燒、鵝油白糖的蒸餃兒、炒米、餛飩、筍乾、鹽蛋、芝麻糖、腐皮、橘餅、蜜餞、茯苓糕、蜜橙糕、核桃酥、軟香糕、月餅、燒餅、蓑衣餅、粽子、黑棗,這些小吃就在今天的杭州和南京也幾乎隨處可見。

(海蜇)

只有馬二先生游西湖一回中提及的「處片」,不知到底是什麼食物,還有第二十三回出現的透糖和梅豆。

但也有窮困潦倒吃不飽飯的人,未中秀才的六十多歲的童生周進,他的飯只有一碟老菜葉,一壺熱水。而同樣年過半百考過二十餘次總不進的范進,家裡窮得揭不開鍋了;鄰人到集市上找到他告以中舉的喜訊之時,他正抱著母雞尋買家。這兩位苦命的老童生偏以「進」為名,恰成了他們命運的反諷。

另一處以食諷世之處是嚴貢生鬧船家的雲片糕。船家害饞癆吃了他放在船板上的雲片糕,後來竟被誣為「吃了費了幾百兩銀子合的這一料葯」:省里張老爺在上黨做官帶來的人蔘,周老爺在四川做官帶來的黃蓮。這勢派分明是拿官壓民,末了,船家白白載了他這一程水路,還得磕頭求饒。而這嚴貢生就是眾所周知的看見兩莖燈芯就閉不上眼睛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嚴監生的長兄。兄弟ǔ倆這樣的摳法兒倒是都很別緻。

(筍片)

全書中吃得最矯情的是一位女堂客,窮小子出身的戲班頭目娶的這位橫草不拿、豎草不拈的太太——頭一日要吃鴨子,第二日要魚,第三日要茭兒菜鮮筍做湯。閑著沒事,還要橘餅、圓眼、蓮米搭嘴。酒量又大,每晚要炸麻雀、鹽水鴨,吃三斤百花酒。

讀到這裡,我就想起了《紅樓夢》中也有這樣一個主兒:夏金桂,她最喜歡以油炸焦骨頭下酒。此外,《儒林》中最有公子哥兒作派的杜家慎卿和少卿在飲食方面的講究頗值得玩味。慎卿是有名的美男子,卻有些娘娘腔,他的性情與賈寶玉正好相反:和婦人隔著三間屋就聞見她的臭氣。由他發起的聚會賞牡丹之宴,面對著豬油餃餌,鴨子肉燒賣,鵝油酥,軟香糕,他只吃了一片軟香糕,喝了一碗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最後吃了茶泡飯。過幾天同伴做東拉慎卿進酒館,他不吃大葷,勉強吃了一塊板鴨,登時就嘔吐起來。這樣的身子板兒著實柔弱。

(鰣魚)

作為一擲千金的豪傑杜少卿的吃最是風流!與娘子初到南京就來了一次極為拉風的野餐,挑了酒席上了清涼山,將席擺在亭子上,拿出赤金杯子,趁著春光融融,留連痛飲。這還不夠,末了還攜著娘子的手,出園走了一里多路,惹得看客目眩神迷,不敢仰視。我覺得這也可視作夫婦和諧的樣板了,說他「絕世風流」也不誇張。

後來,與其父拜盟的唯一在世的兄弟韋四太爺吃酒的排場可與《紅樓夢》相比:陳過三年的火腿,半斤一個的竹蟹都剝出來膾了蟹羹;酒是陳了九年七個月一點水也不攙的二斗糯米做出來的,說是「醉得死人的」,要兌上十斤新酒,燒許多紅炭,堆在桂花樹邊,燉過一頓飯時,金杯玉杯足足吃了半日。

拉拉雜雜寫到這裡,還未涉及儒林茶事,只好得空再謀一篇,否則我也不能盡興。關於肴饌爬梳至此終於體會出費爾巴哈的「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這句話的言簡意奧:你是誰,你就喜歡吃什麼東西,與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吃。

(蝦圓)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烏林答氏的絕命書

三國女人:劉備的女人真的不好當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