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月桂、肉桂,傻傻分不清楚

中國古代對物種的分類多數來自形態、用途、氣味等的相似,因此可能本來不同科屬種的物種往往被同樣或近似的名字混同。比方說,蕎麥不是麥,臘梅不是梅。櫻花和櫻桃略有區別,算是遠親。

桂主要有三種,觀賞用的桂花,藥用及作調味品的月桂、肉桂。三者名稱上非常混亂,而「桂葉」「桂皮」等稱呼更是麻煩。

《本草圖經》認為桂有三種:

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陽。

菌桂說法不一;牡桂也就是木桂,是藥用的肉桂別名;最後一種便是桂花。為何月桂未被提及?下文慢慢分析。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中文別名木樨,唇形目木樨科木樨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原產於中國西南。

屬名 Osmanthus 來自拉丁語。其中 osm 是氣味,與英文 smell 同源,化學元素鋨 osmium 就因其氧化物的惡臭而得名;而 anth 是花的意思,如菊 chrysanthemum 中,chry 是金,anth 是花,um 是中性名詞詞尾,整詞是金色的花;最後的 us 是陽性名詞詞尾。總結起來就是氣味濃郁的花。

Advertisements

種加詞 fragrans 也來自拉丁語,意為散發氣味的。英文 fragrant 便是香甜的,使人愉悅的。

雙名法足以直觀表明植物學家對該物種的記錄。

古代地名桂林、桂陽、桂嶺等應該都和木樨有關。北京有地名木樨地,有名菜木須肉(木樨肉),就是將雞蛋做成如同桂花的黃色丁點。

【金桂 (Osmamthus fragrans var. thunbergii)】

桂花常在中秋前後開放,矮矮一叢,芳香很淡。我住處就叫桂花崗,也就是這種桂花樹多的地方。在文學作品中出鏡率超高,如李清照《鷓鴣天·桂花》: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Advertisements

英文名稱 sweet olive(甜橄欖),老外也知道桂花的香味是「甜」的。也有 fragrant olive(香橄欖)之稱。美國還有一種木犀屬植物叫 devilwood(美國木犀),又叫 wild olive 即野橄欖。

月桂

Laurus nobilis,樟目樟科月桂屬,原產自地中海沿岸。

屬名 Laurus 與月桂女神「達芙妮」有關,「月」桂也是這麼來的。希臘神話中,月桂代表著「阿波羅的榮耀」。S.H.E. 有歌曲《月桂女神》,其中歌詞提到:

顏色金黃 阿波羅的光芒

卻比不上 達芙妮的勇敢

種加詞 nobilis 顯而易見與英文 noble 有著淵源,也就是「榮耀」「身名顯赫」。(哺乳綱有「顯赫鼯鼠 Petaurista nobilis」。)月桂英文名 Laurel。在羅馬時期,人們就使用月桂編織的花環冠戴在勝利者的頭上,所以常聽到「詩人的桂冠」,就是指著勝利加冠。月桂據說又有驅魔避邪的傳說,所以在聖誕節,它就常被用來裝飾。常見的女性英文名 Laura 便是月桂的意思,如小布希的夫人 Laura Bush,以及美國模特 Laura Croft。

【月桂 (Laurus nobilis)】

月桂樹很高大,一般有十幾二十米(50~60 英尺),和觀賞的桂花這種灌木很不一樣。

【月桂 (Laurus nobilis)】

而中國不出產月桂。中國古代神話說月亮上有桂花樹,吳剛所砍伐,實際是把木樨稱作月桂。這和真正的月桂樹混淆了。

肉桂

Cinnamomum cassia,又名玉桂、牡桂,樟目樟科樟屬,原產自中國,也是高達十幾米的常綠喬木。其葉為桂葉,枝為桂枝,皮為桂皮。

【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當然,月桂葉、月桂皮也有藥用,也統稱桂葉、桂皮,反正兩者都是樟科月桂亞科(Lauraceae)植物,差不多啦。無怪乎我們用的桂皮、桂葉氣味和樟樹好像!

題外話

橄欖也有兩種。

橄欖(唇形目木樨科)

其一是可以榨油的油橄欖 Olea europaea,唇形目木樨科木樨欖屬,是桂花的親戚。

英文 olive 來自拉丁語 oliva, 該詞又是從希臘語 elaia 轉變而來。而 elaia 最早源於邁錫尼希臘語的 e-ra-wa ("elaiva")。很多語言中的「油」最早就是源於這種樹和它的果實的名稱,屬名 Olea 同理。

種加詞 europaea 顯而易見就是「歐羅巴」。

【油橄欖 (Olea europaea)】

古代中國人稱之為齊墩樹。「齊墩」是波斯語 زیتون‎(zeytun)或阿拉伯語 زيتون‎(zaytūn)的音譯。段成式《酉陽雜俎》:

齊墩樹出波斯國,……長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極芳香,子似楊桃,五月熟。西域人壓為油,以煮餅果。

該詞至今仍在「齊墩果烷」等科學術語中使用。

橄欖(無患子目橄欖科)

中國原產的橄欖則是 Canarium album,無患子目橄欖科橄欖屬。這個目常見的植物有荔枝、龍眼等。中國橄欖在英文中叫 Chinese olive,這是混同了該種橄欖與油橄欖的界限。

屬名 Canarium 懷疑來自加那利群島(加那利暖流、金絲雀都源於此),種加詞 album 意為白色。

【橄欖 (Canarium album)】

《異物志》:

橄欖生南海浦嶼間。樹高丈余。其實如棗,二月有花生,至八月乃熟,甚香。橄欖木高碩難采,以鹽擦木身,則其實自落。

《南州異物志》:

閩、廣諸郡及緣海浦嶼間皆有之。樹高丈余,葉似櫸柳。二月開花,八月成實,狀如長棗,兩頭尖,青色。核亦兩頭尖而有棱,核內有三層,層中有肉可食

《嶺表錄異》:

橄欖樹,身聳,枝皆高數尺,其子深秋方熟。閩中尤重此味。雲咀之香口,勝含雞舌香。飲汁,解酒毒。有野生者,子繁樹峻,不可梯緣,但刻其根下方寸許,納鹽於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樹枝節上生脂膏如桃膠,南人采之,和其皮葉煎之,調如黑湯,謂之橄欖糖。用泥船損,干后堅於膠漆,著水益干耳。

食用的橄欖就是這種,也是含油很多的。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有欖核鎮,廣東省中山市有小欖鎮,地名可以反映出這種橄欖為人所熟知。

【橄欖菜】

潮州人取橄欖而非油橄欖(齊墩)腌制芥菜,稱為橄欖菜,是潮汕地區知名的佐餐小食。具體做法是:取未成熟的橄欖,切段后與腌制好的芥菜葉一起加食油熬煮。

兩種橄欖混淆自 1964 年開始。當年,中國農學家、農業教育家、植物病理學家鄒秉文先生倡議將「齊墩樹」命名為「油橄欖樹」。後人將油橄欖油簡稱為橄欖油,更混淆了兩種橄欖。

橄欖(金虎尾目葉下珠科)

另外,雲南方言將余甘子稱作「橄欖」,這是特殊案例。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金虎尾目葉下珠科葉下珠屬)又名油甘子,晉代《南方草木狀》即有記載。葉下珠,正是對這種「橄欖」的描述,果實圓球狀附在葉下,很好辨認。

【余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

余甘子也確實和常見的橄欖一樣有回甘的特點。筆者初到雲南時曾不幸中招,老鄉稱是橄欖,塞給我,我吃后差點沒酸掉牙……但過了一會,確實開始回甘。

可是英文卻稱之為 Indian Gooseberry(印度醋栗),這又是胡來……這類胡亂起名字的現象,又足夠再開一篇另行講述了。

(圖片均為網路搜索,許久以前保存的,如今難以尋到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十五言原文地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