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病例:濕疹伴發肺癌 1 例

作者:江善明、吳艷華、李其林、李慧,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廣州紅十字會醫院中醫科

文章配圖會引起不適,非學醫者,謹慎查看文章,謝謝配合。

病例介紹

患者男,77歲,胸腹部紅斑、丘疹伴瘙癢1個月就診。患者於2014年3月無明顯誘因胸腹部出現紅斑、粟粒大小丘疹,皮損逐漸增多,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伴劇烈瘙癢,搔抓處形成點狀糜爛面,少許滲液,在外院診斷為濕疹,經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體不詳)治療后癥狀改善不明顯。2014年4月19日入我院,以濕疹收入中醫科。入院後患者訴近1個月出現活動后胸前區緊縮感,無發熱、咳嗽、咯血、胸悶胸痛等,近2個月體重減少3kg。既往體健,否認慢性病史,否認皮膚病史。有吸煙史30餘年(每天1包),已戒煙1年。

查體

一般情況尚可,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各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胸腹部散在紅斑丘疹,對稱分佈,融合成片,境界不清,部分皮損有抓痕,部分有滲液,少許有結痂(圖1)。實驗室及輔助檢查:尿糞常規、肝腎功能、血糖、電解質、心電圖未見異常。血常規:白細胞8.49×109/L,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55×109/L(參考值0.02×109/L~0.35×109/L),嗜酸性粒細胞比率0.183(0.005~0.050)。抗核抗體(ANA)、抗ds⁃DNA抗體正常,補體C3 0.67g/(0.88~2.01 g/L),補體 C4、IgG、IgA、IgM 正常範圍。癌胚抗原 4.38 μg/L(吸煙人群0.00~6.30 μg/L),肺非小細胞癌原 3.8 μg/L(0.0~3.3 μg/L)。腹部1.5 cm × 1cm梭形皮損組織病理:表皮輕度增生,表皮內散在片狀細胞空泡變性、海綿形成;上皮腳延長,真皮乳頭充血水腫,真皮淺層微血管增生擴張,血管周圍中等量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及少量中性粒細胞浸潤。X線胸片:右中肺野外帶見一結節狀密影,直徑約2.0 cm,考慮右上肺佔位性病變。完善肺部CT檢查示:右上肺前段見結節影,2.7 cm ×1.9cm,呈分葉樣,可見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增強掃描輕到中度強化,考慮周圍型肺癌(圖2)。因患者拒絕肺部病理活檢,無法準確進行分期。診斷:濕疹、肺癌。治療:建議患者轉腫瘤科治療,患者拒絕轉科。西醫:予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靜脈滴注,艾洛鬆軟膏外塗,皮疹和瘙癢控制不佳,予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肌內注射1次。中醫:早晚口服中藥,中藥熏葯、放血療法等中醫特色療法治療。患者瘙癢減輕,皮損面積減少出院。2015年5月16日,患者因皮疹增多,瘙癢劇烈,再次於我科治療。2014年4月至再次入院,患者仍無咳嗽、咯痰、咯血、胸悶胸痛等肺部癥狀。複查胸片:右中肺野外帶見一結節狀密影,直徑3.5cm,右上肺佔位性病變,較前明顯增大,考慮周圍型肺癌。患者拒絕行胸部CT、肺部病理活檢。予止癢、抗過敏和口服中藥、中藥薰葯等治療后,皮疹消退仍不明顯,但瘙癢緩解出院。2016年2月15日隨訪,患者形體消瘦,體重逐漸減輕,胸腹部皮損處色素沉著,呈暗褐色,仍瘙癢劇烈,病情反覆。

圖 1 患者胸腹部散在紅斑丘疹,對稱分佈,融合成片,境界不清 圖 2 胸部 CT 右上肺前段見結節影,2.7 cm × 1.9cm,呈分葉樣,可見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考慮 周圍型肺癌

討論

濕疹伴發惡性腫瘤的報道不多,廣東報道以伴發鼻咽癌居多,不排除地區差異[1],而不進行積極抗腫瘤治療時,治療濕疹療效欠佳。濕疹與肺癌兩者可能是伴發,肺癌可通過誘發宿主的免疫反應等引起濕疹。王亮春等[2]通過對內臟腫瘤組織病理切片進行免疫組化、RT⁃PCR及克隆測序后,發現腫瘤組織中的B細胞克隆的免疫球蛋白重排基因產生的免疫球蛋白可能直接與皮膚中的抗原發生作用,引起皮膚黏膜的免疫損傷。濕疹與肺癌兩者關係仍較複雜,但肺癌引起濕疹的可能性存在。本例患者因濕疹典型皮損和劇烈瘙癢表現首發就診,經過相關檢查后發現有肺部腫瘤,診斷為周圍型肺癌。患者未予手術切除、未抗腫瘤治療,濕疹反覆發作,病情遷延。對於久治療效不佳的濕疹患者,儘早進行全面檢查及相關輔助檢查,以期早日發現潛在腫瘤,採取積極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 孫樂棟, 譚闖, 周再高, 等. 濕疹伴發惡性腫瘤32例[J]. 廣東醫學雜誌, 2005, 26(4):538.

[2] 王亮春, 卜定方, 陳喜雪, 等. 伴發Castleman病的副腫瘤性天皰瘡發病機制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誌,2004, 37(1): 38⁃40.

來源:中華皮膚科雜誌, 2016, 49(10):748.

歡迎關注微博:每日醫學資訊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