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解——兇殘的沙皇彼得大帝在濱海上造出聖彼得堡

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有「北方威尼斯」之稱)有許多特色建築,例如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又稱「冬宮」)、俄羅斯博物館、聖伊薩大教堂(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彼得大帝夏宮等,因此被讚譽為「整座城市就像是一間美術館」。1990年,這裡以「聖彼得堡歷史中心與周邊建築群」之名列入世界遺產。

作為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它的歷史卻並不長。羅曼諾夫王朝(俄羅斯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第五代皇帝彼得大帝於18世紀初興建了這座城市。他年輕時花了18個月的時間周遊歐洲各國。在這趟旅程中,他被歐洲優美的文化藝術及先進的技術深深打動,決定在國內進行西化改革,重整國內政治基礎,並打造一座全新的首都。

18世紀初,彼得大帝選定建都的地點卻是位於俄羅斯西北方的盡頭、波羅的海沿岸處的河口三角洲。這是個除了濕地以外幾乎什麼都沒有的港口小鎮。

Advertisements

雖然這裡也算臨海,建都於此的確能對當時的敵國瑞典產生威懾效果,有利於轄制波羅的海;但這裡畢竟是濕地,不僅地基鬆軟而且洪水侵襲頻繁。沒有人認為新首都應該建在這裡,除了一個人——彼得大帝。

俄國沙皇至高無上的權利,再加上彼得大帝一不做二不休的個性,讓這次的建都發動了4萬名農奴以及5000名工匠。

夏宮

要將這裡打造成現代都市,必須先在鬆軟的土壤里打下無數的地樁,並在上面鋪上石頭作為地基。為此彼得大帝下令,全俄羅斯境內禁止使用石材,全國的石材都必須運送至此。

好不容易解決地基的問題,但防寒和防洪的問題還在。這裡長年嚴寒,工作環境嚴酷,加上濕地的衛生條件差,許多勞動者因此喪命。不僅如此,屢次侵襲的洪水還推倒了許多正在建造的樓房,奪走了農奴的性命,導致大量的屍體堆積如山。當時的民眾都認為,這座城市根本就是建造在累累白骨之上。

Advertisements

這座城市耗費了10多年的時間終於竣工,命名為「聖彼得堡」,意思是「聖彼得的城市」。彼得大帝的名字,是從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彼得」的俄文讀音而來,聖彼得堡對他來說,等於是以自己的名字冠名的城市。

這座新誕生的首都,直到1918年俄國十月革命結束為止,有將近200年的時間都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聖彼得堡行政區域1796年地圖(電子版由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製作)

在聖彼得堡的各種建築物中,最受歡迎的地方是「夏宮」。而「冬宮」則是在彼得大帝死後,由伊麗莎白女皇(彼得大帝之女)所建造,兩宮相較之下,彼得大帝所建的夏宮,更能精準表現出他對歐洲文化的憧憬。

但即使是如此華美的建築物,也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它是建立在無數犧牲者的屍體之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