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片才是真正振興電影市場的春藥

文/M_皮皮諾

近期由樂視電影頻道打造的一檔有關電影的專業對話欄目《來電》即將在本周六上線。該節目主打「打開燈光說亮話」,意為在中國現有的電影環境下為熱愛電影的人起到明燈或者燈塔的作用,旨在打造中國電影界最敢說真話的大師級對話節目。第一期的話題探討是關於「文藝片在中國」,在節目中謝飛導演和方勵老師均對文藝片、中國電影市場和如何做電影等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其中藝術片究竟該如何在中國存活這個問題,的確是我們現今電影人最應該考慮的問題。

藝術電影是區別於大眾常規認知下的電影語言,雖然不是電影產業的常態,但卻是檢驗一個電影市場底蘊及厚度的關鍵因素,也是該地區向外輸出價值與文化的重要一環。在中國電影市場愈發膨脹,中國電影產業影響力愈發增長的當下,藝術電影卻始終陷入創作瓶頸和桎梏,藝術電影的發行推廣也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市場大環境在商業電影的催化中越來越好,但如果在藝術電影的領域達不到發展需求,仍然是不健全的,換句話說,藝術電影是鑒別電影製造力的最佳途徑

隨著「藝術電影反映聯盟」的成立,這個似乎略顯高冷的字眼再一次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里,在藝術電影創作者眼中,沒有生存空間的時代預示著要結束了。對於這個被太多人企盼卻並不主流的電影形式,院線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是從業者對職業操守的自我肯定,也是電影人責任感的宣洩與釋放。在觀眾逐漸被商業片摧殘到毫無意識,也沒有太廣闊的渠道獲得藝術電影陶冶的時候,「藝術院線聯盟」是給予他們長久訴求的回饋,同樣是給予市場的多元發展的決心。

藝術電影該如何存在

在去年中國電影達到有史以來最高峰,電影市場也是前所未有的繁榮時,藝術電影在商業片的洪流中是有小小的回暖過一次,以《少女哪吒》、《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聶隱娘》、《闖入者》、《心迷宮》等片為例,風格迥異、主題不同的藝術片是在商業院線中佔據了各自的席位,這些影片無論從質量還是就電影本身的意義,都極具玩味,但即使是《聶隱娘》這樣來自大師侯孝賢的作品,也是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高討論度,排片率增長之後,才剛過6000萬。藝術電影在商業院線中該如何存在,又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推廣,是去年繁榮過後,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曾經有一個藝術片導演在被問到自己的影片是否會進院線時說:「我不知道有沒有這個必要,上了又有多少人會看。」這就是從去年的幾部影片折射出的共同問題,從創作者自身所拋出的疑問。電影是工業產品,需要資金去打造,一部影片無論量級大小,都會花費不少錢,既然是產品,就要有收回成本的計劃,如果不進院線,只靠賣版權及其他零碎事物,有時候並不會讓投資人滿意。不過要進院線,又會出現營銷發行等其他費用,如果票房去去幾百萬,對回本的確是杯水車薪,這就是當下藝術片導演最大的困境。

很多人在談到藝術片狀況時,總會怪觀眾,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能蓋棺定論,正如在《來電》節目中著名製片人方勵老師所言:「現在的觀眾是有鑒別能力和辨識度的,不要把觀眾當傻子,要尊重觀眾。像今年中國電影的情況,爛片不再躺著賺錢,說明觀眾是成熟了,誰都會喜歡好電影,有文化底蘊的電影。」不得不承認,在時代快速發展,社交媒體成為主流生活圈時,粉絲效應是存在的,而且是影響力極廣的,在藝術電影生存空間已經很小的現在,這無疑又是雪上加霜。不過用《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等同類電影來說,當市場容納量夠多夠廣夠豐富時,抱著僥倖心理的電影依然會敗在觀眾的底線之上。

謝飛導演也提到:「觀眾一定是愛著電影,愛著好電影的,北京電影節、上海電影節上有幾百部海外佳片展映,北京上海也會有一些小的影展放映歐洲文藝佳作,這些影展的票基本都是「秒搶」,說明觀眾對藝術電影之喜愛是難以言說的」。藝術院線的建立,是給了除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之外影迷的福利,同時是對藝術電影發行或者是發展最佳的途徑,讓藝術電影活躍在整個生態體系中,也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觀眾品味佳作的含義。

藝術電影不叫好電影

這是截然不同的一個論調,在《來電》中謝飛老師曾說「不應該分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應該用好電影和壞電影來區分」。是的,商業電影不都是純娛樂的「假大空」,而藝術電影同樣也不都是具有深遠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研究對象。但如方勵所說,要用「誠意」來判斷好與壞,這不代表可以無所顧忌地捆綁這個辭彙,「誠意」等同於「真誠」,如果用自以為是的個人情懷充當誠意的源頭,那就等同於是在欺騙觀眾的情感。

今年有一部某知名影評人執導的影片出現了,從導演到製片、監製都是被認可的「良心影評人」。先不說影片好不好,從影片先期的宣傳,到參加各種影展時所製造的輿論傳播,都是微博大V極力推薦,並用誇張的言論讚揚本片。觀眾平時仰仗的電影權威們都在大力叫好,當觀眾看完影片后,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首先是肯定該影評人對電影的理解、認知確實是高於普通大眾,從其文章里能看出,對電影技法和電影理論都掌控遊刃有餘,這也是其後來一直標榜自己的地方。然後就說到「誠意」,影片完全是流於其表地在賣弄自己掌握的電影語言,毫無實際意義地在談論虛偽的情懷。雖說影片作為處女作並不很差,但從宣傳到輿論再到影片本身所彰顯的價值觀,是根本無法親和地與觀眾交流,一種孤傲清高的態度。

在觀眾已經能夠自主判斷一部電影的好與壞時,唯有拿出真正讓其信服的東西,才可以獲得應有的掌聲和市場反饋,如方勵在《來電》中的真情流露:「要尊重觀眾,觀眾希望看到有真情實感的電影。」而無論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圖謀不軌或是自視清高都不會是電影里被接受的創作初衷。在大眾有鑒別力,市場給予大的發展空間時,藝術電影創作者要始終記得自己在做什麼,要表達什麼,並平和地去和這個世界交流,才能夠誕生好的電影,也才能在這個大環境中,找到藝術電影該走的方向。

10月29日中午12點,樂視電影頻道《來電》正式上線,讓我們「打開燈光說亮話」,一起關注「文藝片在中國」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