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手法——捏脊

捏脊,是民間常用的療法,想必在家裡,家長們也為自己的小寶寶們做過捏脊吧。是一個不打針、不吃藥,綠色安全有效的給寶寶強身健體還能增進親子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大家知道正確、標準的捏脊方法以及它的作用機制和注意事項嗎?今天漢唐醫道小兒推拿就為大家全面介紹:

捏脊,是小兒推拿中的一個按摩方法名。又稱捏積。捏脊法最早見於晉朝著名養生家、醫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此法從明代後期起廣泛流傳於民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操作時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複3-5遍。簡單地說,捏脊療法是用雙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在寶寶背部皮膚表面循序捏拿捻動的一種中醫治病的方法。捏脊療法可以刺激人體的植物神經乾和神經節,通過複雜的神經體液因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並整體地、雙向地調節內臟活動,從而防治多種疾病。

捏脊法主要作用於各臟腑背俞穴(即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在背部的俞穴)、督脈循行在背部的各穴和華佗夾脊穴(部分背俞穴見后附圖)。督脈為「陽經之海」,故其統攝一身之陽,全身陽氣的運行無不與之有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各臟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經上。捏脊療法通過對督脈及五臟背俞穴的刺激,可以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

以現代醫學的理論解釋,脊柱兩側是脊髓通向軀體各臟器、組織發出神經根的地方和通道,人體的植物神經節、干,主要分佈於脊柱兩側。捏脊療法通過對這些神經節、乾的刺激,藉助神經、體液因素來調整內臟功能,從而達到增強體質治病保健的目的。

怎樣給寶寶捏脊

●讓寶寶俯卧於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鬆。

●捏脊的人站在寶寶後方,兩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

●食指半屈,用雙手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抵在孩子的尾骨處;大拇指與食指相對,向上捏起皮膚,同時向上捻動。兩手交替,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肛門後上3~5厘米處)向上邊推邊捏邊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頸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將背部皮膚向上提一次。再重複第一遍的動作兩遍,共6遍。

●最後用兩拇指分別自上而下揉按脊柱兩側3~5次。

參考以下圖示:

圖一:從尾椎開始拇指往下壓,食指、中指在上

圖二:往肩頸部方向,拇指不可離開背部

圖三:至肩頸部時,手順著脊椎滑下來

捏脊的好處

捏脊有助於促進寶寶氣血運行,對一些腸胃疾病如積滯厭食等還有肺系疾病均有裨益;捏脊還能起到安神作用,改善寶寶夜啼和睡眠不穩;此外,捏脊對小兒遺尿和多汗症也有一定療效。

1、胃腸疾病:積滯、厭食;消化不良等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療法來治療。

2、肺系疾病:捏脊通過刺激督脈和膀胱經,能調和陰陽,健脾理肺,從而達到提高免疫力、減少呼吸系統感染的作用。

3、夜啼、睡眠不安:捏脊療法能調理脾胃,幫助寶寶安然入睡了。

4、遺尿、多汗:通過捏脊來刺激人體脊柱兩側的植物神經乾和神經節,可以起到防遺尿、止汗的作用

捏脊要注意什麼

1、時段。捏脊最好在寶寶早上起床后或晚上臨睡前進行,療效較好,寶寶的配合度也較高。捏脊前要先脫去寶寶的衣服,露出整個背部,讓寶寶保持平趴的姿勢,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鬆。

2、溫度。捏脊時室內溫度要適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以免划傷寶寶的細嫩皮膚。捏脊者的手部要先暖一暖,不要用冰涼的手給寶寶進行捏脊,以免寶寶受到刺激無法平趴,或者讓寶寶受凍生病。捏脊的手法宜輕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3、時間。每次捏脊的時間不宜太長,以3—5分鐘為宜,以免寶寶身體裸露時間過長,導致著涼感冒。捏脊時間過長的話療效也沒有那麼好。飯後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半小時后再進行。

4、手法。(1)開始做時手法宜輕巧,以後逐漸加重,使小兒慢慢適應。(2)要捏捻,不可擰轉。(3)捻動推進時,要直線向前,不可歪斜。

5、捏脊療法適於半歲以上的寶寶。年齡過小的寶寶皮膚嬌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膚破損。

捏脊的禁忌

1)背部皮膚有破損、燒傷、燙傷、開放性創傷不宜使用。

2)有皮膚病及皮膚感染者,如濕疹、膿腫、等。

3)伴有高熱、心臟病或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4)極度疲勞、飢餓或飽餐後半小時內,急性傳染病,禁用或慎用捏脊療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