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性學分析

20世紀隨著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心理分析入門》等著作的問世,弗洛伊德的觀點改變了人們的看法。弗洛伊德聲稱我們的言行並不是由我們的意識決定,而是由我們意識控制範圍之外的非理性力量決定。要了解和控制這些非理性力量,只有通過一個他稱之為心理分析的治療性過程才能辦到。 弗洛伊德改變了我們用以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詞語,諸如本我、超我、陰莖嫉妒(penis envy,陽具崇拜,)、生殖器符號(phallic symbols)、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以及俄狄浦斯情結。在大眾眼裡,心理治療和心理分析是同義詞。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是文學批評中發展起來的諸如解構之類的後現代手段。弗洛伊德對現代文化的影響超過了愛因斯坦、克里克(提出DNA雙螺旋理論者,分子生物學的鼻祖)、希特勒、列寧、羅斯福、肯尼迪、畢加索、甲殼蟲(披頭士)、鮑勃 迪倫(歌星,搖滾樂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活躍於1960年代)。與這些人相比,他的影響更深刻,更持久。

弗洛伊德理論的科學性是其文化影響力的前提。但是,從科學角度來看,純粹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已經破產。心理分析理論的任何論斷都找不到實驗證據的支持,比如心理發育從口唇期開始,途經肛門期、性器期然後是生殖期的論斷,比如男孩傾慕母親憎懼父親的論斷。沒有實驗證據表明心理分析比其他形式的治療方法(比如系統脫敏法或者自信心訓練法)更有效。沒有實驗證據顯示心理分析所取得的療效是弗洛伊德理論所提出的那些機制(比如移情和宣洩)造成的。或許有人就會據此為弗洛伊德辯護說:儘管他的理論已經不合時宜,但是對於上個世紀之交的歐洲文化來說是正確的。但是最近的歷史分析表明:他對案例的解釋,被他的潛意識衝突理論以及幼兒期性慾理論系統地歪曲了,而且,他歪曲了他手頭的科學證據。他的理論在產生之時就不正確,非常容易誤導別人。或許有不少人會辯護說:儘管弗洛伊德的理論已經過氣了,但是很多如今被科學家廣泛接受的心理學理論中仍然採納了他的觀點和概念,比如:潛意識心理過程的存在、衝突以及行為中的矛盾心理(ambivalence in behavior)的重要性、人格的童年根源、作為社會行為中介的心理表徵、心理發育的階段。但是沒有證據表明童年經歷會對人格造成任何持久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問題的核心內容不容迴避:弗洛伊德理論是否正確。說潛意識對行為有影響是一碼事;說我們每時每刻的思想和行為都是由被壓抑著的性慾以及攻擊欲所驅使,說兒子對媽媽/女兒對爸爸懷有色慾,說男孩對他們的老爸懷有敵意(老爸是情敵),這完全是另一碼事。而這是弗洛伊德所相信的,也是他大錯特錯的地方。國際上自動提取以及內隱記憶實驗所揭示的潛意識心理,和心理分析理論中的潛意識心理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儘管弗洛伊德對20世紀的文化影響巨大,但從科學角度來看,他的理論已然破產。對於心理學家來說,弗洛伊德頂多對於心理學家中的那些歷史愛好者們還有些意義。弗洛伊德,最好是作為一個幻想作家來研究,心理學家們就不要再浪費寶貴時間了。沒有他,心理學更純凈得多了。愛滋病的大量出現,已完全驗證了性解放思想是對人類的毒害。與此同時,容格的理論綻放出真正追求真理的光芒的顯現。

你可能會喜歡